陈香梅的爱情故事:跨越年龄与文化的坚定选择
陈香梅不仅是著名的国际活动家,也是一位作家。他在中短篇、长篇小说、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她的小说或散文中,陈香梅总是把自己当作第一叙述者,以女性的视角关注世界。
这么优秀的女人,竟然嫁给了一个比她父亲大三岁的外国男人。
就连他的家人也不理解这个举动。但她对这段感情却非常坚定。事实上,是陈纳德说了四个字让她着迷。那么,哪四个字有如此大的魔力呢?
家庭对陈香梅爱情观的影响
一个人的一生,以及她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经历和个人事迹。时代背景和出生家庭决定了陈香梅的一生并不简单。
陈香梅曾说过:“一个人早期的记忆可能不是最完整的,但往往是最强烈、最生动的。”
一个人早年最强烈、最鲜明的记忆无疑是童年时期的家庭生活,而这往往奠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观。
她本人表示,童年的经历和训练对她与陈纳德的婚姻产生了直接影响。他们之所以如此幸福,是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年轻时的经历有些相似。他们对生活的看法也相同。
陈香梅的母亲廖香慈曾留学意大利,精通多种语言。她去世时年仅45岁。母亲一直是她心中最爱的人之一。
对于父亲,陈香梅的感情最为复杂。她的父亲陈映蓉年轻时曾留学英国,并获得牛津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后来进入外交界,担任中国驻墨西哥和旧金山总领事。
感情上,陈香梅与父亲之间有恩怨。成长过程中,我也曾因为各种事情和父亲争吵过。尤其是母亲去世一年后,父亲在美国再婚,这对她的影响很大。
那时她只有十六岁,既想当姐姐又想当母亲。而且,母亲的私事也给他造成了重大打击。由于父亲再婚,他养成了独立的性格。
父亲对陈香梅的影响,是他衡量男人的标准。在陈香梅看来,父母的婚姻并不幸福。这是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结果,并不完美。他们从不吵架,但也不开心。两个人的性格不相符。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传统家庭婚姻的观念根深蒂固,更何况陈香梅的伴侣是美国人。所以他们之间的爱情不被世人所理解。
就连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说:“漂亮的脸蛋、漂亮的身体、聪明的头脑、良好的教育,为什么要浪费在外国人身上呢?”
因此,陈香梅的爱情必然会遭到家人的反对,而陈香梅又是一个深受家庭文化影响的女人。她必须得到家人的认可才能结婚。
她对于这份爱非常坚定。她告诉朋友:
“你说的太离题了,也不准确。如果我们中国人忘记外国人这个词,只把他当作朋友,我们的情况会好得多。”
最终,凭借她不懈的坚持,她终于说服了爷爷奶奶。
陈纳德的四个字让她着迷
陈香梅有相貌、有家世、有身材、有知识,却对一个比父亲大三岁的男人一见钟情。只因为陈纳德在第一次见面时说了四个字。
随着长大,陈香梅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有一次,她有机会采访飞虎队,陈纳德就是她想采访的人。
美国飞虎队的名字大家都知道,陈纳德是飞虎队的总司令。见到这个英雄人物,陈香梅非常兴奋。她怀着敬佩的心情去采访陈纳德。
采访过程中,陈香梅是唯一的女记者。开场,陈纳德的话让原本平静的陈香梅完全忘记了自己准备的采访。
在开始采访之前,陈纳德说:“欢迎,先生们、女士们。”
最后四个字“欢迎女士”让陈香梅惊讶不已。作为房间里唯一的女性,陈纳德对他很关注,还特地欢迎了她。
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非常尊重女性的男人。在接下来的采访中,陈纳德言谈幽默,谈吐优雅,陈香梅也深深着迷。还带着他经历了原本准备好的整个过程。
令人惊奇的是,采访结束后,陈纳德很快就找到了陈香梅。
两个人都对彼此产生了不错的印象,经过多次的交流,彼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其间,陈香梅也多次采访陈纳德,每次报道她都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随后,两人相爱并决定结婚。虽然家属的思想工作不容易做好,但陈纳德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随后,他又花2000万法国币买了一枚戒指,并向陈香梅求婚。
在他们的爱情经历中,正是陈纳德的四个字让陈香梅心动,最终决定嫁给他。
众所周知,陈香梅是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没有提及她的女性意识。虽然这四个字并不是选择陈纳德做丈夫的全部原因,但却也是令她感动的地方。
一个有女性意识的作家是多么幸运,能够遇到一个对她没有偏见并且非常尊重她的人。所以,那个时候,陈香梅就已经爱上了陈纳德。
或许别人看到的时候,只看到陈纳德年龄更大,而且是个外国人。但在陈香梅看来,他是一个尊重女性的英雄,他们一拍即合。这也是她坚持嫁给陈纳德的主要原因。
经过大家的同意,陈纳德和陈香梅组成了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万万没想到的是,陈香梅去世时陈香梅只有33岁,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10年。
不过,陈香梅对此并不后悔。
她曾经说过:
“虽然陈纳德在1958年就离开了我,但他死得太早了,我们夫妻只生活了10年,但这10年比100年更珍贵。每当我下班后站在他的肖像前,我总会看到他对着我微笑,每一个甜蜜的回忆都让我陶醉,他一直尊重我,视我为他的上帝,这四年真的很宝贵。”
很多人都觉得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了。但对于陈香梅来说,这就足够了。这十年,已经足够她回忆一生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