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孩的玩意儿到不正经的cosplay圈,他们怎么了?
当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深深地陷入自己的世界观之中而无法自拔。 尤其是在“需要进圈子”的今天,加入圈子和突破圈子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生存之道。
然而,随着“三坑文化”(汉服、JK制服、洛丽塔服)越来越流行,比他们更早出现的cosplay圈子这几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孩子的东西到歪歪扭扭的东西,它们发生了什么?
Cosplay其实是英文“costume play”的缩写。 通常指通过服装等手段扮演ACG作品中的角色的行为。 扮演这些角色的人自然被称为cosplayer(角色扮演者)。 )。
和混圈子里的人一样,有的迷恋音乐,有的热爱运动,而Cosplayer则追求装扮成虚拟角色——当二维角色突破次元墙出现在现实世界时,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曾几何时,cosplay圈还是一个只顾自己可爱的小众圈子。 Cosplayer是简单而纯粹的。 为了还原形象、完整诠释角色,他们不仅要研究角色的背景信息和性格特征,还需要早年自己制作衣服和道具,从画结构图到购买布料,从寻找裁缝来制作它们。 如果做不出合适的假发,就只能自己染色,费时费力又费钱。 没有伟大的爱,你就无法坚持下去。
50多岁阿姨自制cosplay服装
仔细想想,cosplay圈其实是所有年轻人亚文化圈的“始祖”。 角色扮演行为本身实际上鼓励人们将二维行为转化为现实。 后来的JK、汉服、lolita服装等大多都是由此延伸出来的。
但随着二次元成为大众猎杀的热点,coser的门槛也变低了:三四百块钱就可以在网上购买全套装备,穿上漂亮的衣服,给摄影师摆姿势几个动作。 成为一名coser,一片混乱之中,cosplay在很多人眼中逐渐“变味”了。
漫展作为coser曝光最多的机会,是二次元人的盛会。 与传统的严肃coser相比,在漫展上玩副游戏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出圈,获得名气和利益。 因此,几乎每年都会有关于漫画展的负面新闻传出,而这些负面新闻无一例外都与副业、软色情有关:
1910年代中后期,漫画展上偷拍、异地捆绑等不雅事件时有发生。 去年广州《初物语》漫画展上,一则女孩主动掀起衣服吸引摄影师的新闻,让JK登上了风口浪尖。 无独有偶,在上海CP26展会上,一名穿着JK的女孩跪下探出臀部,露出了制服下的安全裤。 由于动作过于露骨,女孩当场被路过的另一位女观众骂了一顿。 这件事也出了圈,引发了公众对于二次元尺度的讨论。
上海CP26发生JK事件后,不少漫展主办方也加大了监管力度,比如禁止coser穿着过大的衣服、禁止不雅动作、禁止摄影师拍摄coser身体私密部位等。
但这些条款依然无法阻止想要博眼球的coser,甚至安排安保人员也没用——今年的上海CP27上,一名违反漫画秀着装要求的胶衣coser被现场安保场地追赶六次。
Coser的行为更难监管:今年哈尔滨的一次漫画展上,一对年轻的异性Coser肆无忌惮地表演各种暧昧动作,从互相亲吻到女Coser骑在男Coser身上,让人惊呼:这是不付费可以看吗?
劣币驱逐良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关注,认真的coser自然越来越少。
Cosplayer对制作画面的需求可以说是Cosplay的一大要素。
为了拍出更好的照片,或者为了节省成本,一些囊中羞涩的女孩会选择向摄影师“付钱做爱”。 由于此类事件在网络上传播,个别事件被放大,人们对这个圈子产生负面情绪。 人们的看法也变得越来越消极。
摄影师和角色扮演者之间的一夜情也不例外。 事实上,这样的关系在角色扮演行业中很常见。
早在2013年,cosplay界的摄影师十三就在网络上吹嘘自己的“造诣”,称自己轻而易举地约会了所有人,从14岁的未成年少女到28岁的女性,并且他现在已经进入这个行业了。 引起轩然大波。
另一方面,2D圈子整体年龄偏低:根据数据平台mobtech 2019年12月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2D用户绝大多数年龄在24岁以下,其中43.8%为24岁以下用户18-24。 其中,18岁以下用户占比19.3%。 这也导致了摄影师和拍摄对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一些别有用心的摄影师还会以免费旅游(多次漫画展通行证)、年鉴(拍年度照)、嘉宾(做漫画展嘉宾)等福利来欺骗年轻的coser,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随着社交网络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另一种现象“福利女孩”诞生了。
姬福利是如何诞生的,恐怕二次元之人都说不清楚。 但不知何时,一群身着cosplay服装的女孩开始在网上出售自己的大尺度照片和视频,美其名曰“便利福利”。
她们被称为福利女孩。
只要客户愿意,福利女孩可以在各种场合给客户拍各种姿势的照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福利女孩都有贴心的摄影师)。 B站上曾出现过一段露娘Up主播在公共场合裸舞的视频,这一行为被网友指出“可能是根据赞助商的要求定制的”。
除了卖视频和图片外,一些福利妹子还卖自己的原创物品。
虽然这种交易处于法律的灰色边缘,但由于芙丽姬只需要露身材,不需要露脸,理论上女孩子的三维生活与之无关,所以一一波又一波的女孩子跟了上去。
更何况,当福利妹,收益非常可观。
据新京报《揭开Cos圈隐秘角落:芙丽姬的假福利与真色情》报道,芙丽姬每套50张照片能卖到二三百元,几乎可以接单随时。 。 与996只群居动物相比,姬福利轻松突破万元是非常容易的事。
福利女孩在表演艺术,御宅族在买单。 表面上看是两厢情愿,但一旦涉及到三维,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比如著名的小鸟事件,一位诚实的摄影师发现女友一直在偷偷当福利女,甚至在一些照片中与男模特有过多的互动。 曝光后,女友所在公司最终被检察官起诉。 禁止。
讽刺的是,这个老实人只是因为买了一组季福利的照片才发现自己被骗的事实。
时至今日,哔哩哔哩、知乎、微博等社交网站上仍有不少靠照片吸引流量的up主。 经过2017年国家对福利女的集中整治,目前福利女市场大部分已发展为会员制。 不同福利妹子的会员费不同,比如一个月会员89元,半年会员520元,永久会员2000元,以及可以带走所有无水印视频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福利妹本身就很年轻。 在一篇采访吉福利的文章中,大多数福利吉人表示,现实生活中缺乏关怀,卖照片是“他们唯一能控制的事情”。
如果说福利女郎依然是游走在灰色边缘的产业链,那么付费交友的cos圈就非常赤裸裸了。
不过,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二次元圈子里,福利妹大多只在网上交易,线下发展的都是外围。
顾名思义,这群人可以通过金钱来进行援助网络。
角色扮演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昂贵的爱好,在日本文化中,社会援助是一种普遍现象。 为了赚取更多的“零用钱”,一些coser会直接出卖自己的身体。
一位曾经潜入cosplay圈补偿交友群的网友表示,购买救助服务的人被称为“金融家”或“爸爸”。 捐赠者可以要求福利女孩角色扮演成各种形象,补偿交友服务的局外人则提供陪伴。 一起喝酒、一起睡觉等各种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圈外人并不热衷ACG文化。 与其说是cos圈子乱,不如说是cos圈乱。 其实更多的是原本从事非法职业的人,打着cosplay的幌子来提升自己的身价。 这样一条完整的发展链甚至已经形成:入圈——拍cos照——拍福利照——补偿性交友。
有些外设在穿着cosplay后可以价值翻倍。 只能说,宅男的钱确实是相当好赚的。
有趣的是,据说cos圈的福利少女世界里也存在着一条鄙视链:卖无码图包的人看不起卖露图的人,卖露图包的人看不起那些谁为性付钱。
最后提醒大家,福利妹、补偿交友等行为毕竟还是违法的,即使传播开来也可能会坐牢。
森林里什么鸟都有,更何况主流之外的小众圈子。 对于这些“不守规矩”的coser来说,问意味着小众文化,说意味着穿衣自由。 但确实是一小部分人的行为,明显损害了整个cosplay圈子的声誉。 虽然他们不在乎,但是那些真正热爱二次元、热爱cosplay的人呢?
事实上,cosplay并不是近几十年的产物,也绝对不是日本文化或腐败文化的象征。
20世纪初,漫画家AD康多在其作品《来自火星的Skygack先生》中塑造了外星来客“Skygack”的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其殖民地球的轶事。 这部作品后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漫画,也唤醒了第一代coser威廉先生。 1908年,他穿着全套天鸡服装参加美国辛辛那提假面滑冰嘉年华,赢得了人群的掌声。 直到1930年,科幻小说先驱默特尔·R·道格拉斯(Myrtle R. Douglas)才在他的作品中发明了“Cosplay”这个词。 这种角色扮演形式开始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直到日本漫画把它推到了台湾。 向前。
cosplay文化早期传入中国时,还是一片和谐景象。
由于条件有限,加上整个行业处于空白期,当时的cosplay爱好者大多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他们会自己制作服装和道具,辛苦工作十多天,才能穿上全套装备。
虽然自制的服装非常简陋,还原程度也相差甚远,但每个coser心里都有满满的成就感。
从规模上来说,由于担心别人的眼光,担心被父母发现,早期的coser在服装设计上普遍非常保守,很少有人想到用这种方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由于服装是cosplay的核心元素之一,因此在这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让一些无意中接触到这个圈子的裁缝师流行了起来。 其中,《凤凰周刊》曾在一篇报道中采访了一位名叫“贝叔叔”的男子就是一个例子。
贝叔叔初中辍学,跟着父亲学做裁缝,并于1994年开设了自己的店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批量生产的成衣越来越普遍,人们逐渐不再找裁缝做衣服。 贝叔渐渐只能承担一些演出服装的工作来养家糊口。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喜欢cosplay的女孩来找贝叔,请他尝试制作一套海盗服装。 贝叔想了一个晚上,女孩们对服装的效果很满意,于是他介绍了很多coser来做衣服。 慢慢地,贝叔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贝叔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在cos服行业工作了十多年,制作了上千件cos服。 看到台上的coser们穿着自己做的衣服,贝叔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 那些拥有衣服的coser也非常珍惜自己的衣服和爱好。
对于很多坚持制作服装的coser来说,目前cosplay圈子的“崩盘”也让他们颇为无奈。
有资深人士认为,cosplay圈子最根本的矛盾是,它是一项高消费的娱乐活动,却拥有一批没有收入的玩家。
虽然圈内不少人声称cosplay并不“高消费”,但因为95后、00后手里的钱有限,而在消费领域,可能就更少了。 某娱乐媒体采访了十几位2D爱好者,只有一人花钱买过cosplay。 “衣服、道具我们自己做,化妆自己化妆。摄影是互斥的,后期我们自己做。旅行摄影是众筹的。” 然而现实中,昂贵的cos服在淘宝上的销量却居高不下,甚至有人为此而这么做。 分期付款,更不用说所谓的“摄影”、“旅拍”,都是丑闻的重灾区。
而这些背后,最可怕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一些人想要将这些行为合理化的文化。 比如“摄影互免”曾被诟病为互免,但现在有些coser仍然选择这种交易,但他们坚称自己是在“恋爱”。
贝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顾客表示,虽然他热爱这个圈子,但对其前景还是比较悲观。 “这种负面消息其实对整个圈子影响很大,即使我们什么都不做。 ,会有人觉得你穿得很花哨,更何况有人用cosplay来捣乱。”当被问及对圈子未来发展的建议时,她说,“大家还是保护好自己比较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