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首轮连演22场
改编自中国漫画大IP的舞台剧《秦时明月夜阑珊》首轮22场演出已于上周末结束; 中日联合制作的音乐剧《阴阳师》来到上海八场演出一票难求……一批以动漫、游戏为主的舞台剧从日本走红中国,打造强势二次元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许多诸如《网球王子》、《仙剑奇侠传》、《仙剑奇侠传3》等二次元舞台剧,几乎每一部都它们可以产生“热效应”。 以话剧、音乐剧、歌剧等为代表的传统舞台正面临新生力量的强势介入。 尽管画风多样,剧作质量良莠不齐,但还是引起了众多戏剧评论家和创作者的关注。 有专家指出,我们应该正视这一新热潮,而不是一味否认和忽视; 第二个维度可能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桥梁,激发传统艺术的当代属性。
二次元舞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在这里被打破
二维舞台剧进入主流剧场后的目标观众大多是90后甚至2000后。 “二次元文化具有鲜明的年轻属性。”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光润认为,“年轻人的性格是冲动、狂热、非理性的,但这不是缺点,而是他们身上的一个美好特质。 “因此,以年轻人为主要消费对象的二次元舞台剧大多以惩恶扬善为主题,充满了年轻人的热血情怀。
虽然这些剧大多以想象世界为表现对象,奇幻色彩非常丰富,但叙事中却蕴藏着年轻人对未来的向往,有着纯真积极的一面。 有的甚至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养分。 比如舞台剧《秦时明月夜》就是根据同名动画改编的。 该剧取材于从秦始皇灭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的历史时期。 它传达了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一诺千金”。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被打破,二次元进入了舞台领域。 中国舞蹈学院副院长韩生教授认为,这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不必视为洪水猛兽。 荣光润表示,二次元与传统艺术舞台的碰撞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体验”。 如果运用得当,将会从亚文化的方向推动主流文化的发展。 一些年轻导演认为,国内二次元创作者必须创造自己的文化属性。 “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观看古代IP舞台剧已成为一种新趋势。”
此前,二维艺术与传统艺术成功嫁接的例子还有很多。 台湾艺术家吴兴国的《荡寇志》曾一度放弃传统京剧服饰,选择从动画作品中获取设计灵感,为京剧赢得更多新观众。 上海著名京剧艺术家王佩玉深谙二次元的妙用。 她亲自为网络游戏《剑网3:曲云传》舞台剧演唱主题曲,穿上剧中角色“藏剑”的服装,并在网上上传了一组照片,他的帅气帅气的外表吸引了无数粉丝。
一味走向技术主义,会导致道路越来越窄。
二次元舞台剧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直接带来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这促使国内各演艺公司纷纷效仿,投资IP舞台剧的开发。 一时间,二次元舞台剧质量良莠不齐,粗制滥造,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伴随着各类IP剧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些颇受争议的“创作规则”。
例如,太多的舞台特技、灯光和多媒体淹没了演员的角色。 又如创作者的“产品思维”简单粗暴,回避了作品思想、内涵、审美的发展,甚至牺牲了舞台剧的基本故事性和完整性,单纯为了满足粉丝的崇拜的偶像。 狂欢……
“现在的二次元舞台剧也存在一些不思考、浅薄的创作态度,拒绝在创作方向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探索。”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二次元舞台剧的轻率无脑的看法。 恶名昭著。 事实上,将IP转化为电影、电视剧或舞台并不容易。 由于动画和游戏已经完成了具象的表演,人物和故事情节在观众心目中都有着“俗套”的印象,这给真人的二次演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如果演员一上台,观众就像朝圣者一样尖叫、欢呼、鼓掌,那就是创作上的失败。” 《秦时明月》导演沉磊告诉记者,他希望观众在他的舞台剧中“动脑子”。 “凑”的不是人物与原形象的契合度,也不是人物的“帅指数”,而是故事的精神和内涵。 这样一个故事,你可以全程静静地观看。
韩生告诉记者,一味走向技术主义的二次元舞台剧将会变得越来越狭隘。 在最高水平的艺术表演中,往往看不到技术的痕迹。 荣光润认为,正如音乐剧、歌剧在发展初期注重“排场豪华”一样,二次元舞台剧也必须跳出“表面”的创作层面,以强烈的视听元素来吸引观众。尽快观众,尽快返回。 到戏剧的起源。
文汇报记者 佟伟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