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病”不可怕,只是家长把它想象成了“洪水猛兽”
前段时间,明星肖战的粉丝和喜欢看“同人小说”的孩子发生了一场争吵。 我周围很多家长对此感到困惑。 经过这件事,他们发现孩子虽然平时乖巧,却意外地是个“隐藏”的二次元小说迷。
很多家长借此机会尝试去理解自己的孩子,却发现读的小说确实很难懂。 很多小说的负面情绪非常严重,甚至涉及到一些不健康的情节,让家长们非常担心。
也有一些平时喜欢看电视剧的家长,却因为这件事,被孩子“鄙视”了。 他们因为某种原因“走红”,被孩子要求“抵制”明星代言。 我的一些中年家长朋友向我抱怨,说他们的孩子平时很乖,但前一段时间却表现得“疯了”。 父母试图劝说她,但孩子们歇斯底里地对父母大喊大叫。
事实上,不仅是孩子的“二次元”陷入混乱时,平时父母与孩子在这方面的沟通也存在困难,这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父母与孩子的“二次元病”二次元 孩子真的不会沟通吗?
“中学病”并不可怕,我们每个人都有
通过观察大量病例,并结合身边一些亲友的真实情况,我认为“二次病”根本不可怕,只是家长把它想象成“洪水猛兽”而已。
家长们,你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童年,也回忆一下80后、90后孩子的童年。 其实,从童年到青春期,孩子都会向往并扮演一些小说、电视剧、故事中的人物。 冲动。
当80、90后的孩子谈起童年记忆时,他们都能回忆起穿着床单扮演“白蛇”、“孙悟空”、“蛇精”等角色的美好时光。 那时候,孩子们也会对我们的传统神话、动画片等感到“不安”,以至于很多孩子晚上都会梦见这些人物。
男生主要喜欢武侠小说,总是幻想自己是“张无忌”、“花无缺”。 几个男生一起就能演出一部“武侠剧”,而那些武侠小说可不都是讲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 内容上,其中也有不少“爱恨纠葛”的情节。
在日本动画出现之前的时代,我们的“中二病”只是一些美好而有趣的幻想。 家长也会提醒孩子不要过度沉迷,耽误了学业。
源自日本漫画的当代“中二病”之所以被家长们一致认为是“病毒”,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他国文化的抵触。
父母想要与孩子建立沟通渠道,首先要克制自己内心的偏见。 如果他们的心态和表情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厌恶和厌恶,那么即使孩子想和父母好好沟通,也会被父母的态度拒绝,“吓跑”。
我们的目的是与孩子沟通,所以抛开这层偏见,我们更应该关注当代“二次病”的精神内核,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保持最基本的尊重。
对于文化来说,“不喜欢”并不重要
我们很多家长一提到孩子看动画片,首先就表达了抵触情绪。 我有一个亲戚,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会很直白地说:“没有什么原因,我看动画片就觉得我智商低,我就是受不了这种事情,也教会了我的孩子愚蠢的。”
持有这种观念的家长不明白,其实家长对某种文化或娱乐方式的态度并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影响。 如果父母不喜欢动画片,动画片就一定不好吗? 倒闭了?
所以,父母不喜欢动画片不要紧,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不喜欢动画片,甚至讨厌、讨厌、看不起动画片,那么受影响的其实是孩子。 放弃你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只会导致糟糕的结局。
与孩子建立沟通渠道并不一定意味着“生活在不适中”
前几天,我听到一位家长的投诉。 他说,他也想和女儿交流二次元的兴趣爱好,但这确实很难,因为作为一个年近40岁的中年男人,更何况我现在已经了解动漫的内容了。 我女儿喜欢的日本动漫大部分都没有中文配音。 光是平衡图片和字幕就已经很累了。
其他一些家长和朋友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一些年轻家长表示,自己是看着《大闹天宫》这样的优质日本漫画长大的,实在不明白日本漫画的理念,看完后很困惑。 ,完全无法理解孩子从中学到了什么,所以认为孩子喜欢二次元纯粹是浪费时间。
对于困惑的家长,我想说:二次元这个特殊的概念和我们之前提到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 它不同于看小说、画画、弹奏乐器。 在许多情况下,它意味着不同的事情。 各国文化的碰撞。 这实际上超出了父母的经验和知识范围。
因此,如果父母接受无能,那么就不要让自己很难接受这种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与孩子沟通。
如果我们想和沉迷于二次元的孩子建立沟通渠道,其实我们不需要活得那么“难受”。 我们只需遵守尊重跨领域交流的三个基本原则:
1、对不明白的事情不要妄下结论,不要轻易说“好坏”“对错”;
2、对自己无法理解的设置不要随意扩展和提问,不要进行恶意猜测或诱导质疑;
3、如果实在无法继续话题,请微笑回应,坦诚地告诉对方。
最能感染孩子情感的,主要是积极、感人的部分。 这种情感无论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代际,都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父母无需对孩子的句子挑剔。 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共情能力与孩子达成一致的情感。
对于生活环境好的孩子来说,父母永远不用担心他们的精神状态。
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不一样。 虽然孩子即使在良好的生活条件下也会受到各种作品的影响,偶尔会出现“迫害偏执”的梦想,但毕竟是儿童和青春期。 这是人一生中想象力最丰富的年纪。 这个时期的人的情感也是最细腻、最敏感的。 时不时产生奇怪甚至消极的想法是正常的。
即使没有动画,也会有其他的兴趣影响孩子的生活。 在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心中,哪怕是几个玻璃球也能编织出惊心动魄的梦境。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孩子高兴的时候给孩子泼冷水,而是在孩子高兴、难过的时候帮他们发泄情绪,合理督促他们在完成梦想后好好学习。
有的家长可能会好奇,怎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冷静,控制好孩子的兴趣爱好,又不至于过于针锋相对,保证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呢?
其实,这并不难。 家长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无论见过多少苦难,读过多少让人落泪的悲情文学作品,都能保持自己的正能量。 从痛苦的故事中读出积极的态度,让自己珍惜美好的生活。
相反,如果孩子是在父母没完没了的责骂和紧张焦虑的催促下成长起来的,那么即使是诗仙太白的洒脱豪迈的诗篇,也能读出孩子身上的负能量和悲伤,他就会被充满。他的心里充满了自怜和自怜。 言语最终让我变得“自闭”。
兴趣爱好、名人故事、神话传说,这些东西都是外在因素,人们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解读。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精神核心充满了负能量,那么一个人再优秀,也无法教导他。 成为一名优秀的徒弟。
作为父母,我们要懂得倾听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一再误解孩子,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