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电影展的超短片竞赛作品用实际成果告诉我
摄影的本质是什么?摄影需要专业设备吗?摄影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我们在西宁首届青年电影展和vivo影像展上找到了答案。
在很多人眼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摄影还只能满足普通人的日常需求,如果你告诉他们手机也能拍电影,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倒是不错,但是能拍出好照片吗?”
我的答案是可以的,而且可以拍得很好。这个答案不是编的,而是First Film Festival超短片竞赛作品的实际成绩告诉了我。在本次超短片竞赛的作品中,超过50%的作品以手机作为主要拍摄道具。其中,获得评审团大奖的《她去上班》就是一部用手机拍摄的影片。
此外,《条条大路不远》、《宝儿》等获奖作品均是用手机拍摄的,即使在专业导演和摄影师眼中,手机的摄影性能已经可以满足很多场景的拍摄需求,甚至比传统摄影设备更加轻便易用。
图片说明:vivo 图片及获奖作品
今年的超短片大赛已经是第四届了,从第一届以专业设备为主,到现在移动设备作品占比超过50%,短短几年的变化其实也体现了移动设备摄影性能的进步。未来手机摄影会如何发展?在看超短片作品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而在第二天的vivo影像盛典上,我得到了答案。
AI成像已无处不在
很多人把近年来手机摄影的快速发展归功于硬件的升级,这个观点并没有错,更大的传感器、更强大的镀膜技术、更精密的镜头结构,让手机摄影的画质终于能够满足专业视频制作的需求。
不过,升级硬件性能并不是一切,如何更好地发挥硬件性能,成为了手机厂商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好比 AE86,在藤原拓海的手里,它是秋名山的车神,但在我们手里,它可能只是一台纯粹的通勤车。
想要拉近普通用户与专业玩家之间的距离,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拍出好看的照片,并非易事。ISO 调节、自动对焦、色彩控制等问题都是需要一一解决的难题。那么厂商最终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呢?答案就是 AI。
当然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人工智能AI,你的相机APP暂时不会和你聊天,这里说的AI更多是指智能算法,在你打开相机APP的那一刻,AI就已经开始介入到摄影过程了。
我们最直观能感受到的功能就是AI场景识别,包括鲜花、人像、夜景、暗光、美食、建筑等。摄影师在不同的拍摄场景中会根据环境使用不同的相机参数,而AI就是我们的“摄影助手”,通过对场景的分析识别,AI会根据环境参数调整相机设置,让你只需按下快门就能拍出好照片。
这是AI唯一的助力吗?当然不是。从视频防抖到超大变焦,从美颜到虚化效果,从夜景到HDR,几乎所有的摄影功能背后都有AI的功劳,以至于AI性能已经成为衡量旗舰手机影像性能的重要标准。可以说,AI算法对现在的手机摄影性能贡献巨大。
以vivo为例,通过对AI计算摄影的深入研究,结合自研V系列影像芯片,vivo旗舰手机能够实现多种专业级拍摄效果,超感人像系统、vivo原生影像引擎等AI算法矩阵,让手机摄影变得简单而出众。
有人可能会觉得AI计算摄影很“假”?早期的AI计算摄影可能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但随着AI性能的发展,如今的AI摄影更适合用这句话来形容:“还原眼睛所见,并超越眼睛所见。”
AI的能力如今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年初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就让我们看到了AI在创意领域的威力,二次元、超写实等不同的AI模型让我意识到一场新的革命即将到来。
AI计算摄影时代,人像摄影将走向何方?
过去,手机摄影的目标是“还原眼睛所见”,“这款手机拍出的照片很逼真”是对一款手机的最高褒奖。如今,“超越眼睛所见”成为手机摄影的新目标,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让用户随心所欲地拍出精彩的照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AI计算摄影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拓展AI计算摄影的上限。为此,vivo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芯片研发中心、3D动作捕捉实验室等研究设施,前者的主要成果是目前搭载在vivo旗舰手机上的影像芯片V2,以及7月30日发布的影像芯片V3。
升级V3芯片后,配合全新设计的多并发AI感知-ISP架构以及第二代FIT互联系统,vivo可以为用户提供电影级焦外背景虚化、全自动主体焦点检测及切换、电影级肤质优化以及电影级色彩处理,让手机拥有媲美专业设备的拍摄效果。
如果说AI算力是计算摄影的底层,那么AI算法则是手机摄影的上层建筑,实际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各家公司的能力。因此,vivo在重庆成立了3D影像实验室,从人像3D重建感知方向出发,探索传统人像摄影之外的世界。
vivo 利用胶片级光场系统,在实验室中重建出“毛孔级”的 3D 人体模型,结合动作捕捉系统和过往的数据积累,构建出以人脸、身体、手势为核心的全新 3D 人像感知算法。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很容易理解,人像摄影的重点在于面部、身体和动作,通过采集不同光照下人体的反照率,可以获取大量数据,这将成为优化人像摄影的关键。
这些数据能做什么呢?比如当你开启人像模式,对准目标人物时,vivo的相机算法会先分析周边的场景光线,然后捕捉人物的姿势、面部朝向,结合光线角度、亮度等数据,调整相机参数,并在成像过程中干预色彩、光线反射等数据,最终生成一张比人眼看到的效果更出色的人像照片。
不仅如此,基于人像3D感知算法,vivo还能做到更多,比如让你从家里“传送”到马尔代夫。而这,就是vivo未来即将公开的基于AIGC算法的生成式摄影功能。在vivo的规划中,未来新一代AIGC功能将围绕生成式人像风格、生成式人像编辑、人像AR特效三大应用场景进行布局。
过去,我们要想拍出好的旅行人像,必须亲自到旅游景点,找到好的位置按下快门,有的游客甚至会冒险攀爬到一些危险的地方,以拍出好的背景。随着生成式人像风格功能的推出,你足不出户就能将自己的人像放置在著名的旅游景点,还可以根据需要更换背景的季节和颜色。
同时,基于AIGC的生成式算法,你还可以在线编辑不满意的照片。比如你想拍一张光线从左侧射进来,均匀打在脸上的照片,但现场光线达不到这个要求,那么你只需要按下快门,然后使用生成式人像编辑功能,对光线的角度、亮度进行编辑,甚至改变年龄、发型,甚至表情,就能创造出一张完美的照片。
按照vivo的规划,摄影的未来将属于每个人,在AI的帮助下,你可以轻松拍出以前不敢想象的精彩大片,轻松将一张“废图”变成一张绝美的照片,举手之劳,按下快门,整个世界都属于你。
AI让手机图像更懂你我
在摄影领域,AI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前,一场摄影大赛颁发了不同寻常的大奖,这幅获奖作品完全由AI生成,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在AI介入下生成的照片,真的能被称为“摄影”吗?
有人认为摄影就是“光与影的艺术”,如果没有实物,何谈“光与影”?但也有人认为,摄影的本质,是体现拍摄者的思想。既然电影可以分为纪录片、科幻片,我们可以接受科幻片这样的纯粹创作,那么为什么不能接受AI计算摄影呢?拍摄方式不同,但表达的人物思想不会变。
无论讨论的最终结果如何,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AI计算摄影的探索将大大提升手机摄影水平,普通用户也将从中受益匪浅。像vivo这样的公司,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感知和分析,不断完善和提供各种创新功能,让AI更好地服务于普通用户。当你拿起手机打开相机时,你会发现它已经记住了你的爱好,最好的照片就是你随心所欲拍的照片。
AI会让更多人爱上摄影,爱上捕捉美好瞬间的感觉,让光影艺术家成为每个人的称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