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京举行,院党组统筹谋划打造重点实验室
1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彭锦辉为科学考古重点实验室揭牌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秘密学协同创新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彭锦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揭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语言学实验室、冷门秘密学协同创新研究院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将统筹谋划,举全院之力,建设重点实验室。科学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将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面升级。同时,在院党组决策部署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冷门技能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强“冷门技能”和冷门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其中,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今年9月10日正式成立。下设13个科技考古分实验室、5个文化遗产保护分实验室和5个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实验室综合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先进技术,组织开展跨学科、跨单位的科学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介绍,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多学科研究团队。设立了20多个研究方向,建立了18个分实验室和5个联合实验室。从事碳14测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环境考古、纺织考古、实验室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考古、冶金考古、玉石考古、石器考古、陶瓷考古、玻璃考古、数字考古、出土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保护技术、考古测量与数字遗产、文化遗产、考古资源管理等基础理论研究。
实验室还配备了重点研究方向相应的设备,可以满足不同方向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目前已建成两套自动和手动加速器碳测年制样系统,配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X射线探伤仪、原子吸收光谱仪、Fu李叶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离子色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凝胶成像仪、3D扫描仪、3D建模图形工作站、高光谱成像系统、地面穿透雷达、磁化率仪、元素分析仪、偏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3D视频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体视显微镜、纤维分析仪、测色仪等仪器可满足各分实验室的实验需求。
实验室拥有一支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其中包括我国碳14测年先驱、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国家重点工程“夏商周测年工程”首席专家邱世华、重要碳14测年专家韩康新等。中国人体骨骼考古学奠基人,袁晶,中国动物考古学奠基人。 、中国植物考古学奠基人赵志军等,在职科研人员37人,在职人员35人。
新搬迁的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科研设施和设备,拥有功能齐全的实验室32个。这些实验室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可以满足不同研究方向的需求。此外,实验室还拥有两个专门的文物标本仓库,为珍贵文物的保存和研究提供了安全、适宜的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还包括现代化的实验室舱,为实验室考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实验室总面积约2860平方米,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充足的工作和实验空间,同时也为未来的扩建留下了空间。
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
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下设言语与言语科学、认知心理语言学、语言资源与智能技术三个分实验室。它综合运用了语音学、词典学、认知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学。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围绕语言能力服务民生建设、基础语言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等进行重点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专题协同创新研究院致力于培养满文学、竹简学、突厥学、古典学等学科专业后备人才。目前已开设满文、竹丝学概论、西夏学概论、古希腊语、古拉丁语等课程,并开设古文字学等核心课程,并与国内相关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建立国家级课程。不受欢迎的绝对科教联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