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消费形态变迁,漫展现本土原创力量,青年如何创造美好生活?
借助“鲁迅的毛衣”制造强烈对比引发关注,利用本土二次元文化带动广阔市场,通过“票根经济”连接城市消费环节,借助脱口秀的“代言人”特质缓解民众情绪负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消费模式的演变,更是年轻人对文化自信的体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留意这些新兴的文化消费活动,可以洞察年轻一代的内在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能够构建文化同经济协调发展的纽带,促使青年的消费活力转化为文化行业进步的驱动力。
——————————
近些年,一个现象在许多动漫展上逐渐显现出来:以往几乎完全由日本漫画和美国漫画角色主导的展会,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国本土动漫和游戏作品的身影。如果将时间拨回到十年之前,情况则完全相反。在那个时期的二次元文化消费领域,国产作品大多处于边缘地带,尽管偶尔也会冒出一些受欢迎的作品,但基本上仍然不被爱好者当作主流选项。
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慢慢发展。近些年,由于国内动漫游戏制作技术的进步和资金投入的加大,一些制作质量很高的国产作品逐渐出现。这些作品不仅在画面效果上慢慢达到了国际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开始探索出一种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故事讲述方式融合起来的表现手法。例如,《雾山五行》结合了水墨画特色和武侠精神,《原神》则借助开放空间展现东方思想内涵。这些作品大胆探索,有效激发了年轻群体的文化共鸣,使他们在欣赏视听效果时,还能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文化归属感。
这种文化归属感正在转变为具体的购买活动。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与中国音数协游戏专委会共同发布的《中国游戏IP衍生品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报告》表明:2023年,中国游戏IP衍生品的市场体量达到了40.6亿元,2019至2023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7%,“快速进步”已成为这一行业的显著标志。《2025微博泛二次元内容生态研究报告》表明,2024年泛二次元及相关产业市场总额为5977亿元。这种兴旺局面的基础,是中国数量众多的泛二次元爱好者:他们的总体规模已经达到5.26亿人,年龄段从“80后”一直延伸到“10后”。
从感受价值的角度来说,国产二次元产品给年轻群体带来了特殊的情感寄托和民族认同感。当亲切的文化符号被灵巧地编织进情节里,当人物说出带有地方色彩的台词,当观众在想象空间里识别出仿照真实环境搭建的场景,这种心照不宣的共鸣,营造出一种难忘的欢欣感受。这种感受海外创作很难给予,因为它源于共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阅历。
尤为关键的是,国产二次元创作常能敏锐地把握当下青年群体的情绪走向与社会焦点。以《时光代理人》为例,它细腻地再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种种境遇;又如《灵笼》,深入探讨了科技发展与人伦道德的复杂关联;还有《浪浪山小妖怪》,生动刻画了平凡职场人的生存状态。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触动众多观众,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真实地再现了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思所感。
在人际交往方面,本土二次元消费的流行为年轻群体带来了新的社交资源与集体认同途径。网络空间里,依托国产动漫衍生出的交流平台、拥趸组织、同好社区层出不穷;现实世界中,以国创为主题的特色咖啡馆、主题展览以及专场观影会等,则成为年轻人互动的新场所。不少非核心二次元爱好者也会出于社交考量接触这些内容,进而促进了本土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
这种社会意义不仅表现在志趣相投者的互动里,也表现在不同年龄层之间的对话上。部分年轻群体察觉到,在和家人共同观赏《哪吒之魔童降世》时,长辈们不仅能够理解故事情节,还能参与探讨人物际遇与核心观念,这类共同的文化经历在纯粹的国外创作中是很难遇到的。
前景之中,本土动漫游戏产业前进路上依然存在不少阻碍。怎样防止内容雷同和制作套路化?怎样在盈利与文化内涵之间找到平衡点?怎样突破粉丝群体界限,打破二次元迷们封闭的信息环境?怎样形成更健全的产业体系,使优秀作品持续保持吸引力?这些难题,需要创作者、产业界和用户携手寻求解决之道。
可以预见,年轻一代文化自信会不断增长,审美需求也会更加丰富多样,本土二次元创作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地位必将更加突出。这些作品不仅带来快乐感受,更能让年轻人展现个性,促进彼此交流,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在这个阶段,二次元消费不再只是购买行为,而是变成了文化参与和自我认同的一种手段。年轻人挑选并支持某些作品,也在向外界表明自己的身份特质,所关注的事项,以及期望出现的内容。
喜爱美式漫画和日式漫画之后,开始接纳国产动漫,二次元消费的本土化趋势,不只是市场统计数字的波动,更是年轻群体文化归属感演变的体现。这种演变并非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或自我封闭,而是文化消费领域日渐成熟且多样化的必然现象。当年轻人们能够充满信心地挑选那些深深打动他们的动漫作品时,文化创作与接受的环境才能实现真正的兴旺和健全。
该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