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
中国日报11月22日电(记者赵旭)201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典范;而良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证明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对于良渚遗址的重要性,会议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中心和信仰中心,见证了20世纪长江下游地区早期区域性国家的出现。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国家,有着分层的社会和统一的信仰体系。”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国家、分层和统一的信仰体系。这三点中,统一信仰是良渚社会精神层面的核心,它是通过良渚灿烂的玉文化来表现的。
良渚古城遗址位置图
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于公元前3300年至2300年之间。它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后的玉文化。良渚玉器代表了中国史前文明玉器制作的巅峰。良渚玉器研究的重大突破是1986年良渚遗址翻山王墓的发掘。出土至今已为文物爱好者所熟知。同墓中还出土了一把玉权杖,三人分别安放在墓中。在主人的头下、左侧和胸部。据良渚遗址发掘总负责人王宁远介绍,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集神权、兵权、王权于一体的国王/大祭司。翻山王墓其他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礼器。
良渚玉琮王
良渚玉岳王
值得一提的是,翻山王陵与良渚遗址核心区莫角山宫殿区仅一沟之隔。两者均建于约 5000 年前。翻山王墓的墓主可能是同时期修建的莫角山宫殿和庞大的良渚水利系统的建造者;这座宫殿更可能是一座寺庙,而不是国王的住所。在以神之名建城方面,良渚文明与古希腊文明非常有可比性;而良渚国王本人的神化,很容易让人想起古埃及的法老。
良渚玉的代表器物之一是一种内圆外方的圆柱体,称为“琮”。琮是良渚人祭祀神的礼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向明说:“在我看来,琮的几何形状蕴含着良渚人对宇宙的独特认识。这个圆柱体——如果它可以称为柱子的话——就是从上到下形成 如果你曾经站在空旷的田野里环顾四周,你视野开阔,你就会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或者至少在你眼里,它是圆的——而它的边界就是地球。天与地的交界处。当然,天空也是圆的,但它是一个更大的圆,围绕着你。”向明认为,这两个代表天地的圆圈就是良渚玉琮的上下两段。
良渚玉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良渚玉琮都有一个独特的图案:男子头戴羽冠,双臂举起,肘部弯曲,大眼、宽鼻、宽口、獠牙。神兽裸露的后背升起。此纹名为“神人兽面纹”。这种图案也出现在玉斧、玉杖上。向明认为,这种图案的普遍出现表明良渚文明建立在统一的信仰体系之上,而神器上反复出现的神徽也意味着这位“神”极有可能是“太阳神”或“祖神”。
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
凌家滩文化属于嵩泽文化圈的一部分,距今6000年至5300年的嵩泽文化是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明的传承。事实上,内蒙古的凌家滩、良渚、红山成为中国史前三大玉石中心。红山玉文化通过凌家滩对良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从玉山玉龙、嵩泽玉龙和良渚玉龙的相似之处就可以看出。向明认为,良渚兽面图案可能是圆玉龙的二维展示。
红山文化玉龙
嵩泽文化玉龙
良渚玉龙
良渚玉琮或形状与良渚玉琮相似的玉琮在黄河流域遗址、三星堆遗址等多处遗址出土。良渚的兽面图案常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相比较。向明认为,兽面图案和饕餮图案上神兽的爪子的位置表明,两个正面图像可能由两侧组成,陕西榆林石峁遗址发现的兽面石刻,正好证实了这个猜测。
世茂遗址兽面石雕
良渚玉石文明并不是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上的一个独立点,而是一个贯通过去与未来、影响四面八方的存在。中华文明正是由许多这样的点之间的线交织而成的整体。为什么是中国?这个永恒的命题可以从良渚神、人、动物面部图案的复杂线条中找到,充满幻想和张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