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74岁老人王如坤的收藏之路:从邮票到紫砂壶,一生热爱不减

二次元 2024-12-02 18

王如坤,74岁,从小就喜欢收集东西。当他看到别人丢弃的信封时,他会把上面的邮票剪下来;当他遇到稀有烟盒时,他会打开它们,将它们放入书本中并压平......

50多年收藏2万余件藏品,徐州七旬老人建农耕文化博物馆__50多年收藏2万余件藏品,徐州七旬老人建农耕文化博物馆

1972年,王如坤在邳州四湖镇石羊村偶然看到一位老农民用紫砂壶喝水。当他看到紫砂壶颜色温暖,质地细腻闪亮时,他请老人过来仔细看看。看到紫砂壶上有“中国宜兴”的繁体字,他以为是民国初期的紫砂壶,于是花3元钱从老农民手中买下了紫砂壶。回家后,他对紫砂壶越来越感兴趣。喜欢。从此,王如坤正式走上了收藏之路。

刚参加工作时,王如坤的月工资只有16元。他经常去附近的市场和庙会购买一些铜器、玉器、铁器。他还想要轻微损坏的陶器。有人见状摇头,说他只是买了一些破布而已。

1982年的一天下午,王如坤在邳州四湖镇竹园村一户人家门口看到地上散落着一些红陶碎片。根据陶器的质地和颜色,他判断这应该是4500年前的东西。不幸的是,它已经碎成了碎片。收到了30多件。王如坤敲开了那户人家的门,表示想买下那堆陶片。开门的老人说道:“这些都是我家前几天挖地窖的时候挖出来的,都破了,不值钱了,你要的话就拿去吧。”王如坤还是付了10块钱,然后收走了陶片。捡起来放在一个编织袋里。

50多年收藏2万余件藏品,徐州七旬老人建农耕文化博物馆_50多年收藏2万余件藏品,徐州七旬老人建农耕文化博物馆_

回家后,王如坤仔细地把陶片拼凑起来。虽然略有残缺,但大致上是完整的。经文物专家鉴定,该物品为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时期。

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

2017年,王如坤的藏品已经超过1万件,于是他建了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农业文化博物馆的入口和庭院布满了古老的石雕。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精美的雕刻,还在于石头上难以理解的文字。梁王城出土的一块石板上,有与文字相似的图案。神秘而深奥。

50多年收藏2万余件藏品,徐州七旬老人建农耕文化博物馆__50多年收藏2万余件藏品,徐州七旬老人建农耕文化博物馆

农业文化博物馆最重要的藏品无疑是出土文物展区,尤其是一些史前文物,数量众多,精美绝伦。原始社会的各种贝壳、首饰,新石器时代的骨针、骨刀、骨镰、石凿、石刀、石斧、石斧,以及先秦、汉代、汉代的器物,唐宋时期按形状划分。

其中,大墩子遗址出土的一块距今6000年前的陶器残片上,刻有古汉字“郓”,其原文为“不”字。从“不”到“pi”,从“pi”到“pi”。王如琨的藏品中,最有趣的就是《千作床》。那是一张婚床,四面雕刻着人物花鸟,在金银装饰的映衬下,栩栩如生。上面有几十幅戏剧浮雕,床的内壁四周都是模仿Len Shining画作的画作,令人叹为观止。

王如琨曾从鲁南地区收集到清朝一个大家庭60多年的完整契约,其中包括分子契约、各家缴纳粮税等数百份契约文件。这是一部研究封建社会契税史的书。以及家庭经济史的第一手资料。

书房四宝中,有古人用过的文具盒、磨墨用的石陶砚台、古代木刻书籍……都是难得的文物。

致力于收藏研究

王如坤居住的邳州市岔河镇良壁村,相传是周代徐国徐人的聚居地。梁壁有道教宫观、庙宇,其中有建于唐贞观十五年的兴化寺。元代重修,名兴化院。曾是苏北、鲁南地区最大、最宏伟的皇家寺庙。

如今矗立在良壁村头的三座塔,是王如琨找到了战乱中被毁、散落各处的建筑构件,经过多年努力修复而成。它们如今已成为兴化寺和梁壁古村的历史见证。里程碑。王如琨还在农业文化博物馆的专柜展示了其他一些建筑片段。从泥塑飞檐的精美雄伟,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兴化寺的雄伟壮观。

有人说,只收藏而不研究的藏家是保管人。作为一名真正的收藏家,王如琨扮演着三个角色:买家、保护者和研究者。王如琨收藏了明清旧版画200余件,明清至民国蓝印花布近百件。他还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邳州王家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着有《邳州蓝印花布》一书。

多年来,王如琨致力于自己藏品的研究。他是古徐文化、大汶口文化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出版《邳州民俗》一书后,他正在撰写一篇研究古徐文化的文章。以及对张良的那鲁和农耕文化进行研究。

通讯员 张景亮 沉向明 董彪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晓培

(通讯员提供)

高伟光演绎李白惊艳众人,央妈宗师列传之大唐诗人传引爆热议
« 上一篇 2024-12-02
SEO百度优化排名之站内优化如何做 (百度seo搜索引擎优化)
下一篇 » 2024-12-02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