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逆袭:从足球小将到东京奥运会,小众文化如何影响主流市场
无论我们谈论“亚文化”还是“圈子文化”,我们面对的可能都是一些看起来陌生、毫无价值、甚至为主流文化难以接受的人和事。然而,资本和内容市场都瞄准了这些小众文化。 《艺术商业》11月号以“亚文化的逆袭”为一大特色。
托蒂曾经苦练日向小次郎的虎式射门; 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因扎吉专门购买了单册《队长》带回意大利; 2018年世界杯1/8决赛中,日本球迷在看台上挂起了大空翼的巨幅海报……
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东京8分钟的表演中出现了大仓翼、机器猫、Hello Kitty等动漫元素;蜡笔小新、路飞、火影忍者、孙悟空等9位日本动漫人物随后成为东京奥运会形象大使……
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中的人物
摄影:李佳琪
这样的日本二次元(动画、漫画、游戏及周边衍生品,以下简称“动画”)故事经常被各种相关新闻在不同时期转载、重播,这也形成了人们对日本动画产业的看法。甚至日本文化的核心认知——由海量具有世界级认知度的动漫形象组成的超级动漫IP森林。
永远的一年级生柯南有句名言:真理只有一个。上面只是答案,不是事实。
◆◆ ◆
一周、模仿、迭代……日本动画发展50年
人们常说,2017年是日本动画的历史100周年。
这个说法起源于1917年1月,当时日本第一部动画作品《友川无量玄观番之卷》出现,但这只是开始。
真正享誉世界的日本动画是在二战结束后开始流行的,以手冢治虫创作的《铁臂阿童木》为标志。 1952年,《阿童木》开始连载; 1963年,它被改编成动画片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手冢治虫之所以被称为“日本漫画之神”,也根源于此。除了创作出这样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漫之外,他还制定了日本动漫制作的规则:一周。
悟空是《龙珠》中最受欢迎的角色
摄影:青春x青春
对于漫画来说,根据漫画周刊的出版时间,一周内可以抽取足够的内容进行连载;动画方面,根据电视台的播出时间,可以制作一集30分钟左右的作品。
必须指出的是,在日本动画崛起之初,山寨者的态度是相当坚决的。比如大师级的漫画大师手冢治虫、水木茂等,他们塑造的角色大部分都能以美国漫画为原型。甚至有人调侃:水木茂创造的“火箭人”是超人的双胞胎兄弟。
但这种现象很快就被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龙珠、圣斗士星矢等一代代国民动画的崛起,以及藤子不二雄、鸟山明、车田雅美、宫崎骏等大师的相继崛起所取代。 。并很快完成了原有的改造。
位于日本东京台场的高达基地
摄影:青春x青春
值得深思的是,日本动画在过去50年里有过三个关键时间点。
第一个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持续10多年的持续上升时期。动画成为二战后出生、刚刚经历美军占领、文化和精神迷茫的日本青少年的“口红”。这一时期的动画大多反映科技、创新以及核战争的恐惧和救赎。
第二个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十几年的高峰期。随着任天堂、世嘉等游戏巨头的流行以及家庭电视游戏的流行,大量的漫画和动画角色也涌入游戏中。伴随着电视长大的一代孩子找到了与伴随着阿童木长大的父母沟通的方式。语言和远程控制之战也在迭代中被消除。
从1979年开始,《机动战士高达》《宇宙战舰大和号》等太空科幻动画相继出现,也出现了《圣斗士星矢》《龙珠》《激流》等热血励志动画”,这与当时日本的全球经济不谋而合。扩张的野心有某种精神上的联系。
《蜡笔小新》中的小新出现在各种周边产品中
摄影:李佳琪
第三个是21世纪以后的稳定期。其中的代表作或许就是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千与千寻》,其中也蕴藏着日本民众在经济衰退中的迷茫与寻找“自己的名字”。
动画也成为拯救日本经济的一剂良药。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日本动漫产业年均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日元,成为日本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事实上,算上动漫衍生品的销售收入,广义动漫产业平均占日本GDP的6%以上。
◆◆ ◆
创新、连锁、同步……让动画更赚钱的制作委员会
仅仅依靠极其精良的动漫游戏作品并不足以成就50年的行业神话。
如何商业化,手冢治虫是始作俑者。
为了以低成本保证每周30分钟动画片的输出,手冢治虫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简单的动画制作方法:将每秒帧数从原来的12帧减少到8帧,简化嘴巴动作动画人物的造型,用摄影技术表现出标志性的姿势,用火花形的标记来表达人物的惊喜。
哆啦A梦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摄影:青春x青春
这种成本和更新频率上的双重保险,让《铁臂阿童木》创造了40%的收视奇迹,这也带来了庞大的广告赞助商。
创新已成为日本动画产业的核心追求。 1979年《宇宙战舰大和号》热播后,高度还原的塑料模型玩具、广播剧CD和原声带以及一系列动画相关衍生品在节目热播后热销,也让业界大开眼界。动画片。衍生品的市场空间。
随后,一个名为“制作委员会”的全产业链组合也在这样的整合过程中,并逐渐成为日本动画产业的标准配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创新性地制定了制作委员会制度,以减少动画制作过程中需要分担的风险。 1992年的日本动漫电视剧《无责任的泰勒船长》首次引入了这一系统。后来的《新世纪福音战士》也使用了这个系统。风靡全球后,制作委员会获得了巨额利润,并被整个日本动画界纷纷效仿。
所谓的制作委员会,其实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动画厂商负责制作,电视台负责提供档期,广告公司负责招商、筹集资金。三方分工明确,利润共享。
圣斗士星矢
也就是说,制作委员会以动画为中轴。在制作原创动画或漫画改动画之前,整个相关链条的厂商都会参与其中,以确保动画播出后能够同时在整个产业链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
这样的制作委员会效果如何?以连载15年的《火影忍者》为例。除漫画、动画外,还有近50款官方授权的游戏产品,与《火影忍者》相关的移动应用超过1096款,其中大部分为游戏。
如果是完全原创的动画,自由度就更大了。制作委员会提前规划好整体世界观或故事背景后,往往会推出漫画、动画、游戏、小说、音乐、广播剧、舞台剧、真人电影、电视剧等。以及各媒体载体的其他产品,完成市场的细分。
周边产品也是如此。厂商往往会根据当时的社会热点以及角色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参与角色的服装、道具等规划设计。当动漫作品上线时,商家会同步出售作品中角色所使用的服装和道具,实现角色产品与作品的完全联动。
哆啦A梦
毫无疑问,衍生品是产委盈利的关键。长期以来,动漫与周边的收入不负众望,保持着3:7的稳定比例。
西班牙国脚伊涅斯塔多次穿着索拉之翼同款T恤,阿根廷国脚阿奎罗在球场上佩戴印有索拉之翼图案的护腿板……体育明星免费“代言”的球迷情结只是一种衍生品。战斗力的证明。
◆◆ ◆
细分、垂直、想象力……开拓可能的蓝海
只要有一个制作委员会,就不难效仿。然而,日本动画产业却从来没有仅限于此。走得更远、更狂野,是其永恒成功的秘诀。
粉丝和媒体谈论的轶事往往更能反映整个行业的真实状态,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提升、粉丝经济的深入探索,还是自身动画输出的技术创新。
长野县石公园、湘南海岸、屋久岛、道后温泉等经典地点,因是《你的名字》、《灌篮高手》、《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动画作品的现实场景而如此受欢迎至于秋叶原商圈成为2D迷必去之地,则源于《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火爆。
幽灵公主 (1997)
初音未来2007年诞生于日本,作为Yamaha公司开发的音乐虚拟合成软件Vocaloid中的一套音源库,依靠二维的图像和设定以及粉丝制作的庞大歌库,在2017年达到了4060首。仅2012年。 1万日元,超越日本偶像团体AKB48第一偶像前田敦子,成为全球第一虚拟偶像。
2015年发售的游戏《刀剑乱舞》及其动画、舞台剧,让一直空荡荡的刀剑艺术馆变得人满为患,让传统的造剑产业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2017年,日本机器人开发公司Gatebox旗下的实验室推出了“跨次元局”服务,帮助二次元爱好者“跨次元”,与自己喜欢的二次元角色结婚。此前,该公司还推出了一款话题产品:2D Wife,一款全息投影的2D智能管家。
2018年,大日本印刷推出了人工智能服务,可以利用自主研发的AI,可以自动识别漫画内容,并在10秒内为漫画上色,为黑白漫画上色……
文/张树乐
摄影/youthx青春,李佳琪
“从山寨到虚幻,日本动画产业为何如此火爆50年?” 》选自《艺术商业》11月号,文章已删除,点击下图了解杂志更多内容,订阅杂志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