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男孩子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梗因哪吒再登热搜引2.6亿讨论
作者 | 程梦
本文涉及轻微剧透,慎食
“哪吒是男孩子吗?”
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简称《大圣》)的相关话题昨日再度登上微博热搜,截至目前,讨论量已高达2.6亿次。网友们对于这个话题的热情高涨,并非仅仅因为《大圣》引起的回忆讨论,更多的是因为即将上映的哪吒角色引发的“热潮”。
由于多部影片接连撤出上映,今年的暑期电影市场相较于往昔显得尤为宁静。尤其是备受瞩目的《银河补习班》也遭遇了口碑上的分歧,其票房预测在猫眼专业版上已从原先的18亿降至大约10亿,这使得过半的暑期档期前景显得愈发暗淡。在众多人对今年暑期电影市场持保守态度之际,一部名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动画电影(以下简称《哪吒》)横空出世,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该影片在点映阶段票房已突破6000万元大关,同时在口碑方面,豆瓣评分从8.6升至8.7,猫眼评分则从9.6升至9.7,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而且,随着口碑的持续升温,这部仅剩两天便将全国公映的电影,已经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在猫眼专业版七月影片排行中,《哪吒》的推广内容播放量及微博热度均居第一位。围绕该电影的超话在微博上已有超过20个,诸如“哪吒是否为男性”、“太乙真人与川普的相似之处”、“敖丙与哪吒共同经历天劫”以及“哪吒与敖丙的互动”等话题,近期纷纷成为热门讨论。
引人注目的是,随着影片口碑的广泛传播,竟然掀起了一股腐女们的热烈追捧。影片中哪吒与敖丙这两个角色不仅被粉丝们组合成CP,成为了同人圈的新宠,更在二次元领域激发了持续的二次创作热潮。尽管《哪吒》作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并非首次改编这段故事,但为何这次改编能激发腐女们如此高涨的热情呢?
“藕饼”?“饼渣”?
在观影《哪吒》之前,小影的朋友圈已被该电影热议,其中“CP”一词被频繁提及。无论是哪吒与敖丙的藕饼CP,还是敖丙与哪吒的饼渣CP,亦或是尚未确定立场的红蓝CP,大家口径一致——这是一对极具吸引力的CP组合。
小影很快察觉到,CP的说法并不仅限于她的朋友圈,在豆瓣的影评、知乎的讨论、百度的贴吧以及微博上,都有大量关于“锁死”这对CP的言论,甚至在一些相关文章中也有专门的提及。
B站也沦陷于藕饼CP粉丝的狂热追捧之中。短短一个月内,粉丝们在B站上以藕饼CP为核心,借助网络发布的宣传资料以及二次元动画图片等素材,制作了近四十部短视频。在这些视频中,一部名为【哪吒x敖丙你是我的唯一】的1分钟时长作品,播放量已突破7.7万次。
微博作为藕饼CP讨论的核心平台,那里的CP粉丝群体并不仅仅满足于内心的幻想和口头的交流。她们才华横溢,在漫画、小说、视频等多个领域同时展开创作,一时间,微博上涌现出了大量的藕饼CP同人漫画和小说片段。
众多素材的大规模产出,迅速吸引了众多腐女粉丝的注意。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并未观看过原影片,他们仅仅是受到了二次创作的漫画插图、同人小说和剪辑视频的吸引,进而在微博上持续发起关于藕饼CP的讨论话题。
在猫眼专业版七月影片微博热度排行榜上,《哪吒》高居榜首,其微博话题讨论中,大部分都与藕饼CP相关。特别是诸如“敖丙与哪吒共渡天劫”、“哪吒x敖丙”等阅读量较高的热门话题,都是围绕CP讨论展开的。此外,除了今日与《大圣》的联动活动,《哪吒》之前两次登上热搜的原因,也都是因为腐女粉丝们对CP的狂热追捧。显而易见,藕饼CP所带动的热度几乎占据了《哪吒》整体热度的半壁江山。
那么这段神话改编的影片中是否真的添加有“腐文化”色彩?
《哪吒》有“卖腐”倾向吗?
观察电影中角色的设定,我们可以推断编剧并无此意。电影中哪吒和敖丙作为彼此的唯一朋友这一设定,实则更贴合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
哪吒自幼便被视为异类,在人们心中他如同魔丸般降生,饱受偏见。然而,敖丙却成为了他唯一的知己,这不仅仅是因为敖丙是父母和师傅之外,第一个不对他怀有恶意,甚至不惧怕他的同龄人。实际上,在早期,哪吒的友谊并非仅限于敖丙一人,还有那些在他孩提时代愿意与他一起踢毽子的小女孩。但遗憾的是,这些纯真的友谊最终被大人们的偏见所摧毁。
敖丙自出生起便承担着龙族的重任,从小便在师傅的指导下,于龙宫深处潜心修炼。除了那些对他抱有期望的龙族长辈,以及那些希望借助他来证明自己能力的师傅,他未曾结识过任何朋友。与哪吒的相遇,是他首次对友谊有了深刻的理解。
影片在呈现手法上似乎刻意回避让观众产生“腐”味的联想。同样都是三岁的孩童,未受束缚的敖丙相较于被魔力束缚的哪吒,看起来要成熟许多;即便影片中哪吒有变身与敖丙同样体型的时候,但那种帅气仅维持了五分钟,最终还是变回了那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即便是他们最终联手对抗天雷的场面,哪吒依然保持着孩童的形象。
影片中CP粉们频繁提及的“踢毽子”场景,实则更多是为了展现敖丙将其视为朋友所铺设的情感基础,因为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终于有人陪伴他尽情嬉戏。毕竟,那个愿意和他一起踢毽子的小女孩,还没开始玩就被母亲抱走,而那位愿意陪伴他踢毽子的母亲,也一直忙于守护关中的百姓,从未能与他畅快地玩耍。
敖丙最终决定与哪吒并肩抵御天雷,与其说是协助哪吒,不如说是他在进行着自我救赎。他出身于妖族,内心却向往着正义,肩负的使命驱使他不得不走上了一条歧途。在与哪吒的对抗中,哪吒对命运的深刻理解,以及他最后所言:“即便我是一个魔丸,我的生活也比你的更有人性。”这或许给了敖丙挣脱命运束缚、选择正义之路的勇气。
这些被当作“糖”的片段,实际上并不容易被视为电影刻意在推销“腐文化”。
总体而言,经过改编的《哪吒》在塑造人物性格和构思故事情节方面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创新,同时融入了一些符合现代网络潮流的幽默元素。然而,影片的核心思想实际上依旧与现实主义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剧中展现的不屈从于命运的抗争精神,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如李靖夫妇对哪吒的教育,以及其他孩子角色对现代熊孩子及其父母的映射),实际上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然而,不知为何,如今这些内容几乎变成了腐女们热衷的娱乐对象。
“腐”营销给《哪吒》带来了什么?
影片中的藕饼CP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无疑为它带来了相当的人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在微博上,诸如“尚未观影,但藕饼CP让我决定一定要去看”这样的评论比比皆是。然而,藕饼CP似乎也在无形中限制了部分观众的观影意愿。
在豆瓣上有关《哪吒》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部电影是否适合五六岁的小朋友观看?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影片上映前,网络上充斥着各种CP讨论,家长们对于是否带孩子去影院观看,内心难免会有所顾虑。
还有一些观众对同人CP并不感兴趣,因此选择了放弃观看。尽管其他网友积极阐述这部动画并非“卖腐”,且是难得的高质量作品,但部分观众仍因对网络上的CP讨论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对是否观看这部动画犹豫不决。
腐女群体涌入CP讨论区,虽然带来了热度,却也阻挡了部分普通观众的视线,这或许并非一项划算的交易。暂且不论《哪吒》的票房表现(因尚未上映),单从影片口碑的角度出发,大众观众的观影评价在推动国产电影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终究,相较于那些热衷于在影片角色中寻找共鸣的腐女群体,大多数观众更倾向于关注并热议影片的剧情、特效、美术以及制作等方面的优劣与改进。
在当前电影市场环境异常敏感,且已有多部影片选择撤档的背景下,即便《哪吒》这部电影中并未展现CP元素,对于CP话题的讨论也应持更加审慎的态度。毕竟,作为源自我国历史长河的神话故事改编作品,一旦被贴上“腐”文化的标签,极有可能给影片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政策风险。
实际上,CP概念之外,《哪吒》在剧情设计、特效呈现以及制作上的诸多细节都颇具讨论价值。首先,作为一部神话故事的改编作品,影片中的角色形象几乎都经过了适当的调整,剧情上也实现了创新性的突破。此外,诸如打斗场景的特效制作、哪吒被扔石头时腹部Q弹的细节描绘,以及整部电影的配乐等方面,都值得细细品味。
即便退一步考虑,在当前整个暑期电影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即便是条件优越的《哪吒》即便不采取任何特别措施,也像曾经的《大圣归来》那样,仅凭“自来水”的口碑传播,或许仍有望取得相当可观的票房成绩。归根结底,对于优质影片,市场总是会给予它应有的正面反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