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二次元纷争不断,年龄差异下的环境之变究竟咋回事?
时光飞逝,现如今二次元文化也出现了“新旧之分”。他们之间早已没有了前辈与后辈之间的亲密,反而充满了异教徒般的摩擦。新二次元有着严格的规矩,而老二次元则对这种规矩提出了批评。甚至那些沉寂多年的“反二次元吧”都重新活跃起来,关注人数已经超过了80万。
细细思考,这样的现象确实合乎情理。我国早期的二次元文化,主要是由1980年左右出生的人群所喜爱。然而,时至今日,所谓的“新二次元”文化,则主要受到2005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所追捧。老一代的二次元爱好者,可以孕育出新一代的二次元文化。尽管两代人之间存在着年龄差距,但社会环境、媒介环境以及消费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更是显而易见,迥然不同。
仅凭年龄来划分新旧二次元显得过于简单直接,在小红书上,获得高赞的回答中提到的不只是这些,比如:“对亚克力立牌情有独钟的属于新二次元,而对手办情有独钟的则被认为是老二次元”,“老二次元将周边和徽章称为周边、徽章,而新二次元则将它们称作谷子、吧唧”。
不中亦不远。关于“ACG受众是二次元”这一古老的说法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众多以消费为核心的新兴标准。对于众多新二次元爱好者,尤其是那些年轻的二次元粉丝来说,他们是否喜欢谷类食品、是否寻求过专业教师的指导,这些因素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用以区分彼此爱好者的关键。
二次元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然而这一次,二次元市场似乎真的被资本操控了。随着二次元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张,商家推出的产品和服务日益增多,这无疑会对用户的消费习惯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消费习惯的根本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新入局的二次元玩家们既担心因过于“普通”而被人忽视,又乐意从消费层面出发,制定新的规则,以此来凸显自身的独特性。
为了吸引更多的目光,部分95后、00后甚至投身于全职的二次元生活。过去人们常常预测,二次元文化将逐渐从亚文化领域转变为年轻一代的主流。然而,如今这些年轻人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却发现实际情况远比他们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爱的浓度,在于钞能力
二次元团体建设的关键活动之一,漫展的受欢迎程度逐年攀升。这一趋势在数据上得到了直观的反映,以今年五一小长假为例,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漫展活动便已接近200场,甚至硬糖君的家乡县城也加入了这场竞争激烈的狂欢。
然而,那些资深的二次元爱好者在短视频平台上不断追忆着十年前的动漫展,他们在评论区里一同回忆那些经典的精彩瞬间,最后还不忘带着一丝怀旧之情感慨道:“多么怀念那个二次元备受争议的时代。”
怀旧情绪的滋生,无疑是由于老二次元无法适应新二次元的游戏方式,而漫展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设立的。其中,COS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如今不仅专业创作者在COS上投入大量资金,就连只是去漫展游玩的普通人,为了扮演一个角色,也必须在服装、妆容、拍摄等多个方面投入不菲,甚至不惜组建一个包括毛娘、妆娘、道具师在内的专业团队来协助。
在诸如“三千元出COS会遭到指责吗”“没有财力就别尝试COS”等讨论帖中,常常能看到新手二次元用户展示他们高昂的COS费用清单,在炫耀之余,也无形中劝退了那些初入此道的爱好者;而资深二次元用户则对此表示出极大的惊讶,并分享起自己早年参加CJ、CP等漫展时,那些花费不高却创意无限、令人印象深刻的COS精彩瞬间。
随着投入的增多,新二次元群体对“作品”的传播效果愈发关注,因而COS文化呈现出保守态势——年轻二次元们更倾向于选择人气角色的COS,以期获得可观的流量和话题度。与此同时,小众作品和冷门角色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即便有人想要尝试这些内容,也可能因为难以购得合适的服装和道具而望而却步。
与门槛较高的COS相比,吃谷显然更符合大多数二次元爱好者的需求。近年来,谷子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其实这并非什么新奇现象,不过是将购买动漫实体周边的行为赋予了一个更为年轻化的称呼。
称呼的改变并非唯一的变化,其地位亦然。昔日,购买周边产品主要是个人的选择,是否购买、购买何物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然而,时至今日,“吃谷”这一行为已演变为衡量二次元爱好者热情与资历深浅的等级体系。
这种谷圈,规则自然也就更加繁复。比如,得运用推、梦、雷等特定术语,方能展现出足够的专注与用心;又比如,不可对谷子价格过高发表负面评论,因为这会损害角色的口碑和商业价值;再比如,价格低廉、数量不足时,不宜展示谷阵,即便全部展示出来,也难以给人带来优越感,反而可能降低大家对于同担实力的评价……
这或许能够说明,为何谷物经济与痛苦文化同时兴盛。在日语中,“痛苦”一词用以描述一种夸张且引人注目的情感体验。对于年轻的二次元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彰显自我、迅速吸引他人注意的最直接手段。
在漫展、周边等传统消费领域,新旧二次元文化之间的价值分歧尤为突出,双方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争执。今年二月,上海发布的《二次元商品和服务经营合规指引》中明确指出,“禁止向8岁以下的儿童销售二次元相关衍生产品”。这一消息公布后,老二次元群体纷纷表示赞同,并提议将购买年龄限制放宽至14岁以上。
从渴望认同到内部对抗
另一个常被讨论的新旧二次元差异在于:老二次元常遭众人非议,而新二次元在应对敌人时难以分辨敌友。
往昔的青年们热衷于二次元文化,往往渴望在虚构的领域中探寻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境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二次元与现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充实,拥有众多朋友,频繁参与线下活动,成为生活舞台上的焦点,那么他很可能就不会对二次元文化感兴趣。
目前,这一界限已经变得不再清晰。新兴的二次元文化展现出了强烈的社交需求,力图借助二次元文化建立起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特别是随着二次元线下活动的广泛开展,他们的团队建设场景变得极为丰富,前所未有,产业进步与用户需求相得益彰,共同增强了二次元的社交特质。
今日,若欲在动漫展会上获得更为深入与沉浸的体验,切莫只是匆匆浏览、随手拍照、羞涩交谈。那些年轻的二次元爱好者们往往能轻松地结识各式人物,进行集邮式打卡。他们深知,唯有收集到丰富的素材,方能在朋友圈、同好群、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对二次元文化的热爱,以及日常生活与二次元世界的紧密融合。
得知十岁的小侄女每月必须参加一场二次元活动,硬糖君不禁感到十分惊讶,然而进一步的了解让他意识到,他的惊讶来得太早了,她的付出远比这更多。为了在漫展中顺利拓展人脉,她还会提前准备免费的礼物,以便在现场分发给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此为大家普及一下,“无料”是指那些由宣传推广、粉丝自发支持或出于热爱而制作的免费周边产品,这类产品可以视作二次元文化中的小礼品,通常由游戏公司、内容制作者或品牌等上游行业免费赠送给广大消费者。
小侄女透露,她精心挑选的礼物仅包括湿巾、冰凉贴和棒棒糖等小物件。“这些礼物虽不显贵重,却是我的一番心意。若是有余裕,我或许会放入金豆子或小红包,那时收礼之人定会心情愉悦,也更乐意与我建立联系、成为朋友。”
众多低龄二次元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优劣与圈子内的地位紧密相连,这使得他们陷入了交友的极大焦虑。一旦加入新的社交圈,他们便需要在社交媒体上频繁活跃,不断发布自己喜爱的作品、角色等内容,亦或是对他人的作品给予点赞和支持。若无法做到这一点,便可能被怀疑缺乏情感投入,甚至面临被删除好友或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
投厕行为,指的是将不喜之人或事投递至公共平台,以此引发更多人的抱怨和议论。这种行为中充斥着诸多人身攻击、泄露他人隐私、创作侮辱性内容等现象,其实质是利用群体情绪进行网络霸凌。昔日,二次元交友是为了寻找归属感,而如今,二次元交友圈或许正成为搜集投厕素材的场所。
二次元文化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其接受度也随之上升,原本对外的排斥感也相应减弱,甚至完全消失。然而,与人争斗往往能带来乐趣,若不明确我们的对手是谁,便无法确定我们的身份。新二次元文化开始内部竞争,通过构建圈内秩序来保持“二次元”的独特性,最终实现了自我区分的需求。
迷恋信息,放弃意义
谈及投厕话题,硬糖君的小侄女内心深处认为这纯属寻常:“若你不惹是生非,他人又怎会对你产生敌意?二次元爱好者不也常爱发表批评,这其间又有何根本差异?”
难以区分对作品的批评与对人物的嘲讽,这恰好揭示了新旧二次元之间的核心冲突。批评虽属青年文化中的一种“挑衅”形式,但其本质在于创造更多有趣的内容,在轻松无害的氛围中实现情绪释放。而嘲讽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宣泄,无需二次创作,往往缺乏实质内容,我所不喜的,便公之于众,供众人一同嘲讽。
伯明翰学派提出了一种看法,即亚文化对于其独特的风格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这种风格构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文化领域”。然而,若这些领域遭受侵犯,他们便会觉得自己失去了那片“独一无二的领地”。那么,随着二次元文化融入主流并被商业势力吸纳,新旧二次元群体所面临的新空间又将是什么样的呢?
最显著的差别在于,老二次元用户曾拥有B站、半次元等独立社区,他们在此积极搜寻信息,寻觅志趣相投的伙伴。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平台转型和部分平台的关闭,新二次元用户已失去了专属的社交乐园。
他们生于互联网时代,却遭遇了信息过载的困境,想要获取深入、高质量的内容,所需付出的代价却显著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从自我探索转向了同类筛选,将所有压力都转移到了外部。人们步入了数据库消费的时代,更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简单信息上,展现出“沉迷于消费、忽视意义”“缺乏欲望、仅有需求”等新的特点。
一位拥有八年漫画创作经验的作者向硬糖君透露,目前低龄二次元群体的创作水平有所下降。昔日,粉丝们热衷于共同创作,众多同人作品之精妙,令我们赞叹不已。然而,时至今日,粉丝们的支持方式更偏向于消费行为,他们购买作品以示支持,但往往并不明确自己是否真的喜爱这些作品,抑或只是跟风潮流。
年轻时,老二次元常感困扰,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难以融入这个世界,时不时地渴望变成一个“普通人”。而同龄的新二次元则烦恼自己过于“普通”。在低龄二次元群体中,打造独特人设变得流行起来,若一个人同时具备玉玉症、同性恋、厌男(厌女)等特质,往往会被视为纯正的二次元爱好者。据说,这款标有“抱歉,我是同性恋(男同性恋)”字样的饰品已成为市面上最受欢迎的潮流商品,尤其受到初中和高中生们的青睐。
二次元文化逐渐成为主流,然而,二次元爱好者们的身份认同焦虑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剧烈。那些曾经受到主流文化排斥的传统二次元爱好者,如今对试图融入主流的新兴二次元群体感到不满,而新二次元群体又将他们排斥在外,剥夺了他们的“二次元”身份,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的现象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