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盆地是怎么形成的 (大洋盆地的形成原因)
本文目录导航:
大洋盆地是怎么形成的?
在现代社会上,深海钻探技术已提高许多,通过深海钻探可以了解到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和变化。
根据实际钻探的结果显示,世界各大洋洋底的地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1.6亿年。
我们知道,海洋的年龄距今已有18亿年。
地球上的海洋如此古老,为什么大洋洋盆的盆底这么年轻呢?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心中一个疑惑,直到大陆漂移说再次盛行。
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说:“2亿年前曾经存在一块联在一起的古大陆,在古大陆的周围存在着一个泛大洋,后来古大陆分裂成几个大碎块,并且各自漂移到现在地球上大陆的位置。
如今的太平洋比古代的泛大洋已经缩小了很多。
”通过科学家的解释我们明白,大洋的盆底从中间裂开,裂开处涌出大量炙热的岩浆,遇到冰冷的海水后立即凝固形成岩石。
裂口处不断涌出岩浆,将新的地层把先前生成的岩石地层向周围挤压推移,经过上亿年的演变,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海底年龄周边岩石的年龄最大,而洋底岩石的年龄最小的情况。
其实,这个地壳演变过程从地球诞生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那些塌陷的部分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小不一的海盆。
前中生代构造与晚中生代盆地发育关系
印支运动后,东北地区的主体演变为大陆环境。
该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伸展作用下发育了陆内裂陷-坳陷盆地——松辽盆地、二连盆地和海拉尔盆地等。
目前对这些盆地形成的控制因素与成因机制尚未获得一致认识。
本书通过对该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这些陆内裂陷-坳陷盆地的发育除与晚中生代时期滨太平洋大陆边缘的俯冲和弧后大陆内伸展等作用有关外,还与构成盆地基底的古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具有紧密联系。
盆地基底是盆地形成、演化和改造的基础。
笔者认为,该东北地区并非是典型的造山带或增生褶皱带,而是经多个构造旋回形成的、由多个规模大小不等的中间或边缘地块与多期褶皱带(裂陷槽回返形成的和洋盆演化、回返形成的)组成的复杂构造区,可称之为“镶嵌构造区”。
其主要特点是:总体呈线状或带状,但分布范围较大;夹持有不同规模的中间或边缘地块;具多期褶皱带叠加现象,且一些褶皱带不连续,走向常发生交叉或相互垂直;发育多条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蛇绿岩带、缝合带或深断裂带,这些构造结合带或薄弱带的走向也常发生交叉或相互垂直。
20世纪70年代初期,前苏联地质学者在研究中亚褶皱区时也提出“镶嵌构造区”概念,其某些特征与本区有相似之处,并认为是裂解的微陆块被移置到古亚洲洋边缘、并依次向大陆增生形成的。
而本区是在新元古代末的“古东北克拉通”基础上经多期“开合”演化形成的。
因此,可将它们分别称为“增生型镶嵌构造区”和“开合型镶嵌构造区”。
从本区的上述特征可见,本区既不同于活动的造山带,也不同于稳定的克拉通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具“准稳定性”或“准活动性”的“镶嵌构造区”。
正因为如此,在后期晚中生代的区域伸展作用体制下,便可在区内以相对薄弱的多条、多方向构造结合带为中心,形成多个小型的呈带状分布的大陆内裂谷盆地,以相对稳定的中间地块为中心形成大型陆内坳陷型盆地。
1.松辽盆地
过去许多学者认为松辽盆地不存在前寒武纪中间地块,盆地的基底是由盆地周边褶皱带向盆内的延伸,即由大兴安岭海西早期褶皱带、内蒙古海西晚期褶皱带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海西晚期褶皱带延伸拼合而成。
作者通过对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的重新认识,肯定松辽盆地的主体之下具前寒武纪基底,其形成于新元古代末,是“古东北克拉通”的一部分;加里东期开始裂解为小兴安岭-松辽中间地块,晚华力西一印支期该地块发生裂陷与活化,发育了上古生界及三叠系“准活动性”盖层,并最后形成断褶带。
松辽盆地正是在活化的小兴安岭-松辽地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汪筱林等(1994)在研究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结构时,认为松辽盆地基底结构与东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相似,具明显的双重结构:下部由前寒武纪深变质岩组成;上部由古生代浅变质岩组成。
该看法与本书认识有相似之处。
正是由于松辽盆地有前寒武系基底存在,才使得该区在晚中生代能发展成为面积广大且相对稳定的坳陷型盆地,并在白垩纪末期末遭受轻微的反转作用。
松辽盆地的总体构造轮廓也深受盆地基底构造控制。
该盆地的控盆断裂主要为北东—北东东向的深大断裂,主要有西侧的嫩江深断裂、中部的孙吴-双辽深断裂和东侧的四平-哈尔滨深断裂,这些断裂可能是继承了晚华力西—印支期的断裂雏形而重新活动的,沿断裂分布晚华力西—印支期岩浆活动及对该期的地层和变形有控制作用可说明其发育历史,其中嫩江深断裂带北段可能在早华力西期就是重要的古俯冲带与缝合带。
这些断裂在晚中生代的北西西—南东东向区域伸展作用下,由于拉伸方向正好与断裂带走向直交或大角度相交,使断裂再次活动并进一步发展,因而控制了盆地整体呈北北东展布。
在盆地南缘,具长期活动历史的赤峰-开源深断裂和西拉木伦河深断裂,由于其走向近东西,在北西西—南东东向的区域伸展作用下主要表现为传递构造(或变换构造)性质,对盆地南部边缘的形成发展具有控制作用;盆地北缘北西向的鸡西—塔溪断裂可能也具有类似性质。
2.二连盆地
该盆地的形成主要受相隔较近且方向斜交的几条古缝合带或古俯冲带控制,盆地基底主要为加里东期、早华力西期和晚华力西期褶皱带及小型中间微地块。
其中,盆地南部主要受近东西—北东东向的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古俯冲带和索伦-林西古缝合带控制,形成总体近东西—北东东向展布的腾格尔坳陷及川井坳陷,但坳陷中的次级凹陷则显示出新生的北东向或北北东向特征;盆地北部主要受北东向的二连-贺根山古缝合带控制,形成北东向的规模较大的马尼特坳陷及乌兰察布坳陷;盆地中部则主要是在锡林浩特中间微地块基础上形成的苏尼特隆起。
由于受基底构造控制,使盆地形态不规则,整体性较差,总体略呈三角形。
3.海拉尔盆地
该盆地基底的主体为喜桂图旗早华力西褶皱带,主要由下古生界及上古生界泥盆—石炭系组成;西部跨额尔古纳地块,具前寒武系基底。
盆地形成主要受西部的北东向德尔布干深断裂及东侧的乌努尔-鄂伦春古缝合带控制,使盆地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但由于盆地主体奠基于褶皱带之上,造成盆地基底起伏较大,次级构造单元形态不规则。
2020云南昭通地震最新消息和哪些地方受影响
相信大家早上起来就看到这则让人开始担心的新闻,那就是云南昭通地震了,那么这个地震造成了多少伤害呢?有什么进展呢?小编刚刚整理了一些信息,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场云南昭通地震吧!
云南昭通地震最新消息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5月18日21时47分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北纬27.18度,东经103.16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9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322次,最大地震是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6.5级地震,按震级大小前50次历史地震分布如图。
据@云南省地震局 ,据当地政府部门统计,截至5月19日4时20分,云南昭通5.0级地震已造成小河镇2人死亡,23人受伤。
另据@中国消防 ,凌晨4点40分,云南昭通消防救援支队搜救队携带救援装备,经过2个多小时的徒步艰难跋涉,终于到达受灾严重的垭口村,立刻展开搜救。
注意安全!
影响地区
据中国消防官方微博消息,5月18日22时40分,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市公安局通报,震中小河镇垭口村有一栋房屋倒塌,有2人被困。
目前,巧家县消防救援大队救援力量正赶赴震中,震中小河镇距离巧家县城约5小时车程,途中道路不断有山石滚落,队伍开进速度受到影响。
据“中国消防”稍早前通报,地震发生后,巧家消防救援大队调派2车13人赶赴救援,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13车85人7头搜救犬赶赴增援。
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启动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全勤指挥部5车20人在总队机关集结待命。
据了解,昭通市巧家县、鲁甸县、昭阳区有震感,震中小河镇有屋顶瓦片脱落现象。
昭通市防震减灾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目前没有收到人员伤亡报告。
昭通市昭阳区的陆女士告诉澎湃新闻,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五楼的家中玩手机。
她和家人在沙发上感受到地板和窗户明显晃动,震动持续十秒左右,听到楼下有邻居在尖叫。
昭通巧家县鹦哥村支部书记唐启禄说,家里有震感,但没有造成什么破坏,全村也没有房屋受影响。
希望这场地震可以没有造成什么伤害,也希望这里的人们早些恢复平静,地震来临之时,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了解地震自救的方法,大家一定要保持一些冷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