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趋势分析:去中间环节真的能提升工厂利润吗?
看着淘宝的野蛮增长和线下门店的日渐式微,我有一种敬畏感。谁说跨境电商不是趋势,我就为他担心。但这是外贸商所希望的救命稻草吗?
我们把它剥下来看看吧。
一
砍掉中间环节,承诺的利润在哪里?
在跨境电商中,工厂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省去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环节,节省了大量的中间成本。是的!和!蛋!节省下来的成本都进了外贸电商的腰包?
传统的外贸供应链如下:
据说未来的渠道会是这样的:
你们中间有我,生产者和消费者,我中间有你,所以叫Prosumer。
目前的供应链是这样的:
跨境电商是连接工厂或外贸与用户的线路。
好吧,那么问题来了。按理说,去掉中间环节应该会大大增加工厂的利润,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看速卖通上的价格,很多产品的单间价格与批发价相同,甚至更便宜。
这是为什么?
01
中国很多中小企业只有客户概念,没有渠道概念。
几年前,一位波兰进口商向我抱怨,他的零售客户在网上寻找中国工厂的报价,而工厂给零售商的报价与给进口商的报价一模一样。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只有客户概念,没有渠道概念。
我说,这是一个心态问题。天上正下着钞票雨。其中1000元纸币一张,其余500张均为1元纸币。大多数人仍然会拿起1元纸币,这看起来很多。
02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真正的壁垒,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因此,市场的竞争形式是完全竞争。
关于价格问题,当我刚开始外贸生涯时,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产品这么便宜,甚至比印度产品还便宜?
后来我渐渐明白,这都是完美竞争造成的。因为没有障碍,所以总有后来者不断加入,搅乱局面。你赚一块钱,我是新来的,50毛钱就够了,我们先抢点客户吧。如果你赤脚,你害怕穿鞋吗?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利润往往为零。
2001年9月11日以后,当我去美国时,我很惊讶为什么印度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和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和我一起旅行的一位朋友笑着说:“我们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是个人主义者。”
河北的一位朋友说,他已经培训了数百名厂长,工人们都学会了如何自己创业。他早上做的新模型下午就到了隔壁,工人们普遍使用。领导者首先是朋友和亲戚,然后是朋友和亲戚的朋友和亲戚,无处不在。
政府称之为: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一起致富是好事,但对于企业来说,没有护城河,就只能打价格战。
03
开店的总是收租人的长期雇员。
在线下,大多数商店都为购物中心业主服务。搬到线上之后,性质没有变,我还是为平台工作。
有的产品平台收取30%以上的佣金,这还不包括运维成本。另外,B2C的运营成本肯定比大批量的B2B要高。吸引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获取单个客户的成本也在上升。
随着技术的发展,黑帽技术日益受到压制。如果你看看国内几个大型独立网站的流量,谷歌算法调整后,可以看到断崖式下降,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活力。
更智能的贝叶斯垃圾邮件过滤算法和存储在云端的黑名单也使电子邮件营销的效果大不如前。网红吸引流量的成本较高,不是小玩家能够承受的。
对于线下门店来说,选址和客流是关键。线上,还是同样的流量问题。但线下有地域保护。为啥不去魔城只是为了在帝都买点衣服?但线上流量却很难区分皇城和魔城。
当平台上充斥着同质化的产品时,单纯依靠平台的流量是比较困难的。无论是假订单还是真实交易,大量他人的交易数据像一座大山一样横亘在你的面前。平台上的流量也是要花钱的。
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快速帮助你找到照片中同款的名人,还可以从视频中提取相关的产品信息。内容为王,自媒体的崛起预示着内容电商的到来。
创建跨文化内容有多容易?别说原创内容,就算是策展,又有几个人做得好呢?现在的AI算法已经很强大了,已经可以识别假货了,但是没有办法走这条路。即使有内容,内容分发仍然需要花钱。如果有内容而没有渠道,那还是没有用!
PAPI江姑娘的广告拍卖表明自媒体也很贵。依靠自动化工具来控制数千个社交媒体账户并增加关注者是值得怀疑的,而且从品牌形象的角度来看,这可能不是正确的道路。更何况自动化技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代理IP的成本也相当高。
有句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城墙外,城内十分热闹。据说墙内能感知冷暖。
二
去疆域化,无论相隔多远,我们都在同一个舞台
对于卖家来说,最悲伤的事情就是和你的供应商争夺你家门口的同一群客户。因其成本优势,中国跨境电商大军横扫亚马逊、eBay。欧美很多小卖家都倒闭了。
除了消除中间商之外,电子商务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去区域化。跨境电商肯定是一种趋势,但电商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有残酷的竞争。网上购物不是货比三家,而是货比三家。您距离全球竞争对手仅一键之遥。
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的成本正在迅速上升。谁能保证明天越南、印度的低价卖家不会抢走我们的蛋糕?如果狼来了,我们该如何保护手中的蛋糕呢?
三
恨铁不成钢的品牌之痛
政府最讨厌中小外贸企业。为什么有品牌的就一定是别人的孩子呢?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只想说,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品牌很难,很难取得成功。
品牌是什么?首先是社会身份认同。为什么要收购路威酩轩集团?我想要的不是包,我想要的是小贱人羡慕嫉妒恨的眼神。
其次是信任。为何千里迢迢去买洋奶粉?放心购买。
品牌不仅仅是注册商标那么简单,它需要不断的推广才能广为人知。还必须精心维护,不断与消费者沟通,使其声誉深深植根于消费者心中。
但我们中小企业出口到多少个国家,销售人员又寥寥无几?它有能力建立和维护真正的品牌吗?有些公司每年出口数百万美元,可能出口到二十或三十个国家。即使让他们了解当地市场,不是很容易看出谁在消费他们的产品吗?更不用说营销了。
无论如何,B2C跨境电商让我们能够与用户近距离接触,使得以低成本打造品牌成为可能。珍惜它。
四
与用户近距离接触
跨境电商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外贸企业可以直接与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互动。这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你可以听到终端消费者的声音,了解终端消费者的口味,根据他们的口味开发产品,把你的品牌嵌入到他们的脑海里。
在跨境电商企业中,像ANKER这样真正树立了品牌的企业并不多,以用户为中心开发新产品的企业也不多。
五
知识产权我的痛
何为侵权?产品A的利润是多少?然后某某就创建了一个网站群搞SEO,给泄露了几千万海外网站的用户发群邮件,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达到了几千万。
然而,没有鸡蛋,所以它们被复制并进入了陷阱。这发生在我周围,同事的朋友和朋友。新闻上。
对于线下销售来说,或许还有一些幸运的机会。毕竟巡查线下零售店的人力成本太高了。在线销售产品就像一个赤裸裸的真空。随着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机器可以对海量图像进行比较。阿里巴巴推出名人图片搜索功能。国外大品牌也没有闲着。他们的机器正在在线扫描和比较图像。世界正变得越来越透明。假货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六
台檐下怎能不低头?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设跨境独立网站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现在,建立另一个网站需要多少钱?获取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谷歌算法调整后,有多少依赖黑帽技术的网站直线下降?利润有多少?听了很多例子,几千万的投资白白浪费也就不足为奇了。
台檐下怎能不低头?平台有很多限制。为了保护平台自身利益,平台不断出台新的规定。如果不小心,可能会出现大问题。禁止您的帐户是非常危险的。有的狠主申请了上百个账号,但东方不亮,西方亮。即便如此,平台上的流量仍然是由平台决定的。一个算法调整可能会导致业务直线下滑。
。
七
基于数据的信心
在跨境交易中,信任更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平台上,用户更多地依靠其他用户的数据和评论来判断卖家的资质。
不仅如此,就连平台也倾向于通过漂亮的数据将更多流量引向卖家的产品,以提高交易转化率,提升平台形象。
如果中小卖家诚实、听话,是好孩子,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出人头地。刷单业务应运而生,形成了连接众多相关方的完整产业链。
大平台整天叫嚣打击欺诈订单,小平台却默许。为假订单买单的是卖家,受益的是他自己。他不仅获得5%到30%不等的交易佣金,还增加了平台的销量。为什么不呢?简直伤了卖家的心,花了那么多钱。 ,能赚回来吗?
八
白帽黑帽卖得好就是好帽子
跨境电商好像就是B2C小单销售,谁都可以做。但看看速卖通上的价格,小型SOHO是否望而生畏?起步早的卖家,才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发挥规模优势大幅降低价格,在海外建设海外仓,提高发货速度,阻止新竞争对手进入。
拍一些照片上传卖很容易,但获得流量却不容易,卖起来更难。
期待平台搜索一个关键词,就会弹出几十上百个热门产品吗?
于是,八仙漂洋过海,各显神通。你找网红做社交媒体引爆,我做黑帽SEO、上百个IP轮换、自动识别验证码就搞定了。白帽子和黑帽子,如果你有销售,你就是一顶好帽子。有些黑科技是保密的。
跨境电商只是你出海的新渠道,并不是救世主。你以为这是一片蓝海,但当你踏入其中时,你发现这只是一个不同的竞技场,你和同一群人以及更多的新人在混乱中战斗。
不要仅仅因为鸡蛋在聚光灯下就将其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坚持全网络营销,多一条渠道,多一条路。利用跨境渠道对用户进行深入研究,开启想象力,在差异化和创新上下功夫,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越透明,产品力就越重要。差异化、创新型产品更容易获得关注,而同质化产品则更难争夺关注度。产品是您最好的大使。
渠道在变,但商业竞争的本质没有改变。我们还是靠核心竞争力,就是公司全方位的能力,从研发、到生产、供应链、到市场、服务、人力资本等,最直接的就是团队打造满足需求的产品的能力。用户需求。在跨境渠道中,先行一步的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但这只是渠道。
当然,利用好新渠道,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打造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对于SOHO来说,如果我们发现一些竞争不是特别激烈的领域,新渠道给SOHO留下的空间就会比较大,相对来说机会就会更多。
当你关注电商渠道时,不要忘记,在印度等新兴市场,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传统渠道仍有巨大潜力可挖掘。就像十年前的中国一样,每天都有许多新的批发商和零售商诞生,以满足疯狂增长的巨大需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