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会消失吗? 保护粤语成粤澳港大众关心话题
粤语,会不会在某年某天将会消失呢?
我们,会不会是最后一代说粤语的人?
如果将这些问题置于 1980 年代,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置于 1990 年代,也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置于 2000 年代,同样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在那个时候,粤语流行文化正处于风靡全中国以及全球华人的黄金时代。
粤语黄金时期的四大天王,图源水印
2010 年,这些问题被一份提案引发了。从那时起,保护粤语开始成为粤港澳人民日益关心的话题,并且引发了北京、上海等地对本土语言保育的反思。
担心粤语消失是杞人忧天吗?
现在没有一份由官方媒体或权威机构给出的极为详细的调查数据,能告诉我们粤语文化传承的现状究竟如何。不过,有一份 2017 年的非官方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国各大城市针对不同年龄段使用地方语言者的比例情况里,6 至 20 岁这个年龄段能够熟练使用地方语言的人数比例是最低的,广州也属于这种情况。
从大家的日常生活经验来看,以及从广泛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尤其是在 95 后的广州年轻人当中,粤语普遍存在说得不太地道的情况,并且受到普通话的影响,经常会读错音。
“垂直”的读音被读成“除夕”的读音,“经常”的读音被错读成“经长”的读音。
很多粤语字词不会被使用,而是使用普通话甚至内地一些方言的词汇,比如:用“扮嘢”“搵笨”来表达“装逼”“坑爹”的意思。
在 00 后当中,情况更为严重。许多本地家庭的小朋友已经不会讲粤语了,他们不仅在学校里跟同学用普通话交流,甚至回到家里也跟长辈用普通话沟通,从而出现了所谓“土生捞仔”的现象。
图源你好嘢
香港虽然与内地仅一水相隔,然而粤语在下一代的传承方面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媒体领域以及网络上,近些年来关于粤语传承的相关讨论一直都在持续不断。
从全球角度而言,自 1970 年开始,已经有将近 400 种语言消失了。如今在世界上现存的 7000 种语言里,有一半的语言使用者不足一万名,还有四分之一的语言使用者不到一千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些语言(至少 3000 种)都将会消失。
从历史角度而言,清朝立国初期满语被定为国语。然而,仅仅过了两百多年,就连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里都宣称自己不会说满语了。到了现代,还能讲满语的人仅剩下五十位。由此可见,语言的消失速度远远超过我们原本所认为的那样快。
溥仪,图源网络
可见,情况若继续恶化,90 后可能会成为最后一代说粤语的人,这种情况恐怕并非毫无根据的猜测。
粤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网络上有部分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便中国所有的地方语言都不复存在了,那也没什么,使用普通话难道不是更利于沟通吗?
这种观点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这显示出许多人对语言文化缺乏了解。我们不禁要反问:倘若中文消失了,是不是就没什么关系呢?大家仅仅用英文进行沟通,是不是就能更轻易地融入国际社会呢?
粤语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其在词汇和音韵方面的丰富程度,是普通话所无法企及的。这使得使用粤语的粤港澳人民,在交流效率以及沟通准确性上,比使用其他语言的人更具优势。当他们与家人、同学、朋友进行沟通时,使用粤语会让交流更加亲切、生动且有趣。
其次,粤语是本土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粤剧这种艺术离不开懂粤语的创作者、表演者和欣赏者;相声这种艺术也离不开懂粤语的相关人员;栋笃笑同样如此;粤语流行歌需要懂粤语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粤语电影和粤语电视剧也都离不开懂粤语的群体。如果粤语有一天不再被使用,那么像粤剧、相声、栋笃笑、粤语流行歌、粤语电影、粤语电视剧等这些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也将无法存在。
粤剧手稿,图源网络
其次,粤语象征着广府人的族群身份认同。若不会粤语,就很难被称作广府人。本土语言的缺失,一方面会逐渐模糊他们对家乡族群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也会让他们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知变得抽象。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热爱国家呢?
唐人街有众多粤语人群。图源 pixabay 所说的中华文化,实际上是历经数千年,由中国各地各族的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成的。
合与沉积,粤语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海外,有庞大的华人群体以粤语作为母语。若失去粤语,中华文化就如同进行了惨烈的自我阉割。
粤语为什么会出现传承危机?
很多人认为粤语存在传承危机,他们将此归咎于粤语与普通话之间的二元对立,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在世界各国,多种语言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美国,它并没有规定官方语言。而瑞士人口仅有六百多万,却拥有三种官方语言,并且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这既不会影响彼此对国家的认同,也不会影响彼此的交流交往。
1958 年时,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目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并非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会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命令去禁止它,也不能通过人为的办法将其消灭。
从广州 80 后在生活与工作中的沟通情况来看,他们普遍能够自由地在地道粤语和标准普通话之间进行切换。由此可见,学习普通话显然不会对传承粤语造成障碍。
在 2010 年开始的时候,粤语传承危机呈现出来了。这是因为有多个主要因素在同时发挥作用。
第一个是全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有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到东南部沿海地区。从春运的情况能够知晓,这种人口流动的规模在古今中外都是前所未有的。广州作为华南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有着大量的外来人口,这导致这座城市的本土人口比例下降。
外来人口最初来到广州时,若不学粤语,就难以很好地融入本地生活。随着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逐渐改变,外地人来到广州已不必非得学粤语。相反,广州本地人若不会普通话,在生活消费等方面都会遇到困难。
第二个是粤语文化创作的后继乏力。
内地经济崛起后,不少年轻创作者选择北上“掘金”。老一辈创作者逐渐凋零。广东本土创作力量因体制和土壤等原因表现不佳。同时,欧美日韩泰等文化输入,以及内地各类作品质素不断提升,致使粤语流行歌、粤语电影、粤语电视剧等在全国和粤港澳地区的影响力都大幅下降。
国内对电视上播出的儿童动画片政策不断收紧,当年广东的 80 后能够看到粤语版的《聪明的一休》。当年广东的 80 后能够看到粤语版的《花仙子》。当年广东的 80 后能够看到粤语版的《星仔走天涯》。当年广东的 80 后能够看到粤语版的《变形金刚》等优秀外国引进动画作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第三个是对于本土文化的教育缺失。
1980 年代的广州,中小学除语文课外,其他课程大多以母语进行教学。1990 年后,全部改为用普通话授课。这是因为后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主要教学语言。
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学校实际上已变为:规定学生进入校园后,即便在课间也必须讲普通话,不能讲粤语。并且,还有一些学校发出通知,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交流时也要说普通话。
这种情况时常引发社会上的争议,曾经有教育部门提出要进行矫正。然而,由于学校领导对普通话教育政策存在错误的理解,或者只是片面地追求某些考核指标,所以总是明目张胆地继续执行。
图源GQ报道
在校园挂起“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以及“讲普通话做文明人”这样的标语,显然是在刻意压缩地方语言的使用空间,并且将地方语言刻意矮化,这种情况更是非常普遍。
而另一方面,本土语言文化教育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常常名存实亡。
不少学校对于不影响升级考试的事情,选择能免则免,或者搞些表面功夫。曾有一所中学要求学生拍传承广府文化的视频,然而却要求只能用普通话讲对白,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五羊小学曾花费很大的气力去制作一本用于认识广州本土语言文化的校本教材,然而却由于各种阻力而无法继续下去。
第四个是存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无知。
不少人极力抬高普通话的历史文化地位,将其奉为“国语”,却贬低各地各族的语言为“土话”。然而事实上,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新语言,其存在历史仅约一百年,在音韵和词汇方面,与中华古汉语的传承关系比南方各地语言要疏远得多。
各地各族语言文化所沉积的中华文化,若被简单地等同于普通话文化,那么这不仅会对地方语言文化的传承造成伤害,而且也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这种情况类似计划生育。最初推行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其目的是让人们能优生优育。然而在执行层面,却变成了少生育甚至不生育,且认为出生率越低越好。如此一来,造成了如今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断层,使得一系列社会问题得以出现。尽管近些年放开了二胎政策,但仍很难将这些“后遗症”完全解决。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我们认为推广普通话作为通用性语言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并非是让人人只讲普通话,而是要让人人会讲普通话。无论是支持传承粤语的人,还是推广普通话的人,都应该摒弃二元对立的观点,相互尊重并包容对方。
互联网时代该如何传承粤语?
上面所述表明,80 年代和 90 年代粤语文化在全国流行有其客观历史因素。未来,这种流行不太可能再次出现昔日那样风靡华人世界的辉煌。然而,粤语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多元组成部分,是可以通过我们这一辈的努力得以保存下来,并且能够继续发展的。
粤语是中国除普通话外使用人数较多且很有影响力的语言,粤语的传承对于中华文化的保育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标杆。
身为创作者,处在互联网时代,那我们能为粤语文化的传承做些什么呢?
第一,要努力发掘文化内涵。
我们见过许多将粤语文化当作政绩或生意来对待的人。实际上,他们自身对这种语言文化并无情感。因此,他们根本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究与探讨。他们所做的事情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景象上。要么拿出一些文化符号来招摇过市,要么将粗俗内容当作传统,甚至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热闹结束后,就只留下一片混乱和骂声。
这对传承传播粤语文化没有好处,反而会造成伤害。粤语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并不是说只有成为专家的人才有资格去传播传承粤语文化,但是至少所做的事情要能够经受住检验。
第二,要有创新的表现形式。
李小龙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并非仅仅凭借功夫本身,而是借助了电影这一当时最为流行的媒介传播形式,从而将中国的功夫文化向全世界进行了传播。
粤语文化存在于生活当中,并且处于不断流动和变化的状态。学术性的研究固然重要,然而不能把它存放在象牙塔内,也不能仅局限于枯燥的说教,而要用更多创新思维,将其转变为大家乐于见到和听到的传承与传播方式,只有这样,粤语文化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要有可持续发展模式。
很多人在谈及粤语文化的传承传播时,都着重强调其使命愿景。然而,他们却缺乏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样一来,即便强调得再多,也只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罢了。因此,千万不能回避谈论钱的问题。粤语文化的传承传播既需要有资金的投入,也需要能够从传承传播的过程中赚到钱,并且还要将这些赚到的钱再次投入到传承传播之中。
粤语Tee
光有热情热血是不足够的。只有将粤语文化的传承传播转变为一项可持续且能不断发展的文化产业,并且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其中,粤语文化才能够重新焕发出辉煌。
第四,要尊重不同语言文化。
每个人都拥有使用不同语言以及学习不同文化的权利。我们传承和传播粤语文化,本质上是期望能够保持语言文化的多元性,而不是希望借助粤语文化去抵制、排斥或者贬低其他的语言文化。
我们在传承和传播粤语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支持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也支持上海人讲上海话,支持四川人说四川话,支持藏族人说藏语……只有对其他不同的语言文化予以尊重,才能够让我们的努力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实现彼此的共同繁荣和共存。
对粤语文化继续传承的希望
必须承认,历史发展和社会改变具有惯性。这种惯性已经使得粤语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你说的广州话是已经普通话化的广州话,截取自品城记
最近,广州市中心旧城区的一位小学校长向我们透露,如今那些能够讲地道且流利粤语的 10 后小学生,几乎都被当作特长生来对待了。学校还特意对他们进行培养,让他们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粤语讲古以及唱歌等比赛。
即便学校把“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这类标语摘掉,对于新生代而言,也难以阻止粤语逐渐衰落的态势;即便学校把“讲普通话做文明人”这类标语摘掉,对于新生代来说,也难以阻挡粤语式微的惯性。
幸好,十年过去了。民间对于粤语文化的保育作出了众多努力,朝堂之上也开始出现了更多积极的声音。
国家领导人两年前在广州进行视察。当时,他专门前往了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并且明确地指示,要传承粤剧的精粹,要留住文化的根脉。
图源水印
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曾小敏,她是广东粤剧院院长,将领导人的指示予以具体化并提出提案,建议组建大湾区粤语保护传承中心。
图源CCTV
她觉得,粤剧是那种必须要用粤语来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从创作方面来看,离不开粤语;从演出方面来看,也离不开粤语;就连观众这一环节,同样离不开粤语这一核心语言。所以,粤语的保护对于粤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上个月,曾担任广州市市长的陈建华,在卸任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之前,在参加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属于全球第四大湾区,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应当保护好广府文化的核心——粤语。
图源水印
他建议,为了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府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市在学前教育阶段推行普通话与粤语的双语教学,以此为粤港澳大湾区粤语的传承发展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期待营建多元并包容的社会
语言会影响人的思想,包括世界观和认知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是语言相对论的奠基人,他曾说:每一种语言都如同一个世界观的编码,会对说话者产生极大的影响。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习惯会影响其思维的习惯,所以,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具备不同的思维方式。
图源哔哩哔哩UP主:殿下在香港-香港在世界
平时听足球评述,粤语和普通话的足球评述感受截然不同。粤语评述时语言密度明显高很多。因为粤语从历史中沉积下来的动词和形容词比普通话更丰富,所以更有助于听众对球员的某种动作或某种状态有更精确的理解。
研究表明多语个体对认知发展有帮助。中世纪时,查理曼大帝宣称:学会第二种语言,就拥有第二个灵魂。
所以,我们一直主张广州的新生代要掌握三种语言和三种文字,即粤语、普通话和英语,以及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和英文。这样做能更有助于他们突破单一语言思考的局限,也能让他们有更宽阔的格局去理解这个世界。
我们期待着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允许多种语言文化并存,并且这些语言文化能够相互尊重。我们将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继续努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