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大世界在线演艺发展峰会:内容赋能科技创新模式变革
在张俊昆剧艺术中心改编的昆剧《四季情·秦调》中,“弗雷迪森四维”提供了全息音响设计,营造了沉浸式的全空间体验。 (照片由表演者提供)
■记者佟伟静
刚刚结束的“天猫双11”晚会上,从3D立体屏到5D沉浸式舞台,695个移动魔方和首个竖屏双景直播……充满未来感和科幻感的舞台勾勒出表演的未来艺术现场直播。 最新表格。 “直播、互动、多屏无处不在,未来已来。” 猫眼娱乐副总裁张乐将这场现象级的演出形容为“超级现场”。 “随着技术和硬件设备的创新,将为演艺行业带来一系列裂变。”
近日举办的“2020演艺世界线上演艺发展峰会”汇聚了全国乃至海外众多知名演艺品牌、剧院、平台以及国际前沿技术和设备供应商。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经济浪潮,线上线下演艺正在突破传统边界,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和业态。 正如爱奇艺星尘工作室总经理潘亚洲所说,“在这条关系演艺未来的赛道布局中,内容赋能、技术创新、模式变革缺一不可。”
科技创新带来“超现实主义”创作的可能性
最具影响力的无疑是技术的迭代给娱乐行业带来的无限新的、未知的可能性。 当4K、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在多种场景中得到应用时,新技术XR诞生了,其中“X”代表未知变量。 如果说AR和MR是进入现实世界的虚拟元素,那么XR营造出的效果就如同真实人物进入二维世界。
“从娱乐内容到严肃领域的探索,XR技术已经开始在中国扎根。” 国际顶尖科技设备制造商Disguise亚太区负责人史霞英表示,XR环境无论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体验以及画面的趣味性方面都获得了认可。 前所未有的飞跃和广泛的应用场景。 “即使在小型直播环境下,依然可以营造出大场景的效果。随着5G时代的到来,将为‘超现实’创作带来更多可能。”
最前沿的数字技术给最传统的戏剧表演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变化。 今年6月,在长江剧场黑匣子剧场,张军昆剧艺术中心上演了采用尖端四维全息音响和多媒体技术的昆剧改编剧《四季情·秦调》重新诠释 400 年前的感受和恐惧。 移动。 演出中虽然没有古琴,但有“古琴”。 古琴的声音可以准确的定位到张俊的手上。 64个扬声器和10台工业投影仪通过声音和图像对位的多重诠释,让观众沉浸在360度的视角、声音和图像中。 为整个舞台提供音响技术支持的“费迪曼森4D”创始人徐振德表示,数字音频技术已经进入“全息音响”时代,在技术的支持下,小型剧院有可能转型为“全息音响”。数字智能未来影院。 “技术让传统的线下演艺空间变成了一个非常智能、多功能、有很大想象空间的地方,你只需要仔细聆听就可以到达那里。”
互联网、交通、人工智能、社交距离……成为戏剧艺术不可避免的关键词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戏剧艺术借助互联网寻找生存空间。 这也引发了业界的巨大争议:影院的“现场”和互联网的“现场”是否会相互淘汰。 艺术的价值。 “(线下)受众和(线上)用户是共生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小丁的讲话,是行业领先演艺品牌在经历了一段迷茫和探索后的冷静和成熟的表述。 回答。 互联网、交通、人工智能、社交距离……这些看似无关的关键词,却成为戏剧艺术中不可避免的热门话题。
脱口秀节目成为这个特殊时期“一不小心”走红的表演类别之一。 五年前,这门还孤独地生活在酒吧里的小众艺术,借助综艺节目不断创造出亿级爆款内容和顶尖艺人。 它还带来了通信链的延伸。 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一个脱口秀演员的表演可以养活十多个搞笑博主。 一个已入驻演艺界的知名厂牌,每年在上海演出数千场。 它的成功在于抢占流量入口,引领观众从线上走向线下的喜剧消费场景。
“用综艺来推动戏剧品类的发展,确实可以让艺术接触到更多的人。” 生命七幕文化产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嘉敏认为,经过特殊时期的各种“破冰”和“试水”,“娱乐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今年下半年的曲目。“无论是做音乐剧、歌剧还是乐队,专业和品质缺一不可。”
演艺内容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不仅是呈现场景的变化,更是内容生产方式、要素和价值观的重新排序。 上海开心麻花刚刚与天猫超市合作了一档直播综艺。 “我不会让开心麻花的演员们轻易带货。” 上海开心麻花总经理王海刚表示,“但我们可以做一件事——快乐购物,这是喜剧化的。如何让整个购物过程变得快乐,是一个有趣的想法。”
不可否认,互联网流量更倾向于轻量级、泛娱乐化的内容。 不过,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认为,一些经典艺术如果用通俗手段一味地包装,最终只会走向没落。 “不要让观众把演艺产品当成一种消遣,而要把演艺当成一种基于精神需求的生活方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