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海外“出圈”背后的中华文化属性
摘要:作为中国游戏“出海”战略的先行者,《原神》在海外市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形成了至今仍能持续制造话题、产生热度的独特媒体格局。 这一方面得益于海外粉丝群体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与miHoYo官方的海外布局策略及其主导的一系列活动密不可分。 《原神》在官方和粉丝的共同努力下得以生存,并成为近年来最有价值的行业样本,为中国游戏产业乃至文化产业出海提供了参考思路和参考路径。
关键词:《原神》粉丝文化游戏产业海外策略
《原神》是国内游戏厂商米哈游推出的一款大型角色扮演游戏。 自2020年上线以来,受到国内外玩家的广泛喜爱和欢迎,热度持续至今。 Sensor Tower相关数据显示,《原神》是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收入最高的游戏,平均每六个月收入达到10亿美元。 参考苹果移动收入数据,《原神》国外服务收入占比高达70%。 此外,在Twitter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游戏话题TOP10榜单中,《原神》位列榜单第一。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原神》在海外的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 《原神》部分角色PV(宣传视频)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一度超过被誉为“中华文化推广大使”的李子柒,成为我国最成功的文化产品之一外部沟通。 目前,有学者关注“原神”海外“退出”背后的中国文化属性,但在产业层面的讨论却很少。 本文从《原神》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粉丝文化现象和互动模式入手,试图解读其在海外传播中脱颖而出的秘诀,以造福同行。
1、借船出海:新社会语境下的游戏设计思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疫情造成的经济低迷,“空巢青年”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所谓“空巢青年”,是指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他们独自生活,可能需要从头开始扩大人际网络。 《“空巢青年”心理特征及生存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空巢青年”的社会关系比其他群体更加疏远,59.7%的“空巢青年”缺乏亲密朋友在城市生活中。 《原神》准确捕捉了当今年轻观众倾向于利用网络媒体排解孤独的消费习惯。 它借鉴并拓展了以往同类型游戏的优点,创新了传统的开放世界冒险游戏形式,并借鉴了日本二次元文化。 汲取灵感,打造符合“空巢青年”社交需求的游戏产品。 在国内游戏市场取得空前成功的同时,也能借船出海,俘获大批海外粉丝。
(一)体验当桨:传统游戏系统的抛弃与发展
《原神》并不是第一款开放世界冒险游戏。 《荒野大镖客:救赎》、《埃尔登指环》、《上古卷轴》等都是此类优秀的游戏作品。 《原神》诞生之初,因其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玩法和设定比较相似,被不少网友视为抄袭,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原神》版本的更新迭代,这种争论逐渐消失。 这与《原神》更加创新的娱乐体验和商业模式密不可分:它不仅保留了以往开放世界冒险游戏的制作理念(比如宏大的世界观、探索题材),还与日式结合——风格“氪金”卡片绘制。 手游的商业模式抛弃了网络游戏常见的社交属性,让《原神》更符合当今互联网受众新的社交需求。 一方面,开放的世界设定让它拥有许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格、不同人物的地区。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娱乐过程中都可以体验到一些熟悉或新颖的设计元素和文化符号。 《原神》于2020年9月28日启动全球同步公测,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之际,很多人都因此呆在家里,而一款优秀的开放世界冒险游戏无疑会满足人们的需求。疫情期间的需求。 渴望旅行。 与其他通常需要游戏机才能玩的同类型游戏不同,《原神》可以跨 PC 和移动设备玩。 甚至还推出了云游戏版本,让低配置的设备也能进入神奇的虚拟世界,并且仍然保持着同类游戏中最高的制作和成像标准。
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家游戏机行业起步较早,市场占有率较高。 因此,《原神》积极适配了部分主机平台,以迎合海外游戏玩家的娱乐消费习惯。 免费游戏的设置大大降低了游戏的入门门槛,为《原神》在国内外“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去社会化”颠覆了网络游戏的生产逻辑,让其更像是一款单机游戏,这也恰恰符合当下青年群体对于新社交的期待。 青年群体非常重视网络空间的社会边界感,非常重视自身交往活动的独立性。 当他们基于社交媒体进行社交互动时,他们倾向于建立弱联系并有意避免形成强联系。 例如,一些年轻人在使用TikTok听音乐时,会主动选择弱化与现实生活中熟人的关系。 《原神》主打“PVE”(玩家对抗环境)游戏战斗模式,即玩家可以带领自己的队伍挑战各种NPC怪物和“BOSS”,而不是与其他玩家战斗。 这与《王者荣耀》、《PUBG》等竞技性很强的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神》中的玩家往往感受不到强烈的挫败感,更不用说与“队友”或“对手”有直接接触了。 你可以成为一个疯狂“刷副本”的“肝帝”,也可以选择享受游戏人物和风景,把它当成一个“退休”游戏。 同时,《原神》允许其他玩家进入彼此的世界,共同探索并克服关卡。 “可攻可守”的通讯设定赋予了用户选择权,让“旅行者”在游戏中孤独却不孤独,极大地满足了青年群体的新社交需求。 《原神》抛弃并发展了传统的游戏形式,以用户为先,创造了新的交互逻辑和社交体验,赋予了其出海的“桨”,为《原神》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核心动力源泉。
(2)舵手角色:二维人物之间准社会关系的构建
美国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发现,受众在情感上变得依赖于他们认识和喜爱的媒体人物,形成类似于现实中朋友或恋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基于想象的单向关系。 社会关系,故称为准社会关系。 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游戏作品,生动、立体的角色形象总能引起人们的共情和共鸣,让观众或玩家产生情感认同和自我投射。 《原神》中的角色设计有效地为游戏迷提供了情感价值,甚至有些游戏角色存在“单推者”。 这些热情的粉丝创作了大量的游戏角色二代作品,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不少国内作品被粉丝群体上传至海外媒体平台,并获得国外粉丝的疯狂赞赏。 在国外,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22年国外知名论坛Reddit上发起的“像素大战”:用户可以在巨大的地图上随意放置像素块,通过像素的积累形成一定的形状。 特定主题的涂鸦和图画,但这些像素图画可能随时被其他社区用户重写和重画。 《原神》是 2021 年 Reddit 上浏览量最多的游戏社区,粉丝们自然不会犹豫让步,柯青、上里绫香、重云、山魈等一系列原神角色都在 2021 年获得了支持。这些“单一推动者”社区。 比赛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可见海外粉丝对游戏角色的喜爱程度。 《原神》的角色与粉丝群体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以情感需求和满足为核心的准社交关系,是因为制作方对游戏角色的巧妙设计,体现在两个方面:方面:一、《原神》影片的人物和画风借鉴了日本二次元动画的很多特点。
由于日本动画对二次元角色的长期“精耕细作”,“御姐”、“萝莉”、“正太”等角色更容易被玩家在审美和心理上接受,加成也更加丰富。不同的民族服饰和元素,使得《原神》中的人物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本二维形象,还具有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地缘文化特征; 另一方面,二次元角色作为玩家进入二次元世界的伙伴,往往也有自己的特点。 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这种人文关怀能够给玩家强大的游戏动力。 与《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中主角林克孤身一人、独自探索世界不同,在《原神》中玩家不仅可以带领四人小队一起探索,还可以拥有一群“看板女孩”小萌全程陪伴着我。 在人物关系的设计上,《原神》中的部分人物虽然有着悲剧性的背景设定,但他们总能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找到勇气和决心,与旅行者并肩作战。 温馨而人性化的剧情设计让无数年轻人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和治愈。 这也使得很多玩家抽卡获取游戏角色更多的是基于对角色的喜爱和认同而不是其他因素。 因此,《原神》中的角色更像是一种 NFT 数字合集。 玩家希望从准社交交流中获得一种情感共鸣,而不是一味注重角色价值观和战斗功能。 这一特点在海外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冷门角色并不属于游戏中的主流队伍配置,甚至很少被官方提及,但他们仍然拥有大量粉丝,甚至自发聚集形成线上社区分享他们使用的字符。 的乐趣。 《原神》的角色设计灵感来自日本二次元世界,但却能够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趣味。 成为了《原神》海外征程中指引方向的舵手,并成功与海外粉丝群体建立了准社交关系,使其角色深入人心。
2、造船出海:多元文化理念的有机融合与巧妙输出
如果说《原神》依靠开放世界的玩法和二次元的角色设计借船出海,显然并不能完全解释它为何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和海外吸金能力。 学者曾培伦、邓有熙认为,我国游戏海外具有“产品海外”和“文化海外”的双重维度。 产品维度是游戏业务运营的核心,文化维度是产品维度承载的文化符号。 中国游戏出海时,因两者未能实现统一,常常出现“文化打折”的现象。 《原神》之所以在国外广受好评并赢得人心,不仅依赖于游戏设计和运营上的创新,更依赖于其所承载的多元文化理念。 在国产游戏“出海”的过程中,文化输出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在文化层面上从不提及或仅将其作为一种象征,不敢超越界限;另一方面,在文化输出上却往往走向两个极端。 另一方面,他们疯狂地拼出课文中的单词。 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故事和图像的混合,让外国玩家难以理解和上手。 《原神》的故事发生在虚构世界“特瓦特”,其中设立了七个主要国家。 这些国家分别指的是现实世界中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缘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 一方面,这种设计让虚构创作避免了历史虚无主义,避免游戏文本成为空壳; 另一方面,它并没有陷入文化中心主义的漩涡,而是表达了一种“美与美共享”的共同体意识。 美学观念蕴含着中国古典伟大的哲学思想。 《原神》的文化输出尝试最终成功被国外游戏玩家理解、接受和追捧,从多个维度实现文化“出海”、“入海”。
首先,《原神》在“出海”方面的独创性体现在它对各国地缘文化的融合。 前面说过,《原神》中的提瓦特大陆有着不同的地理特征和风俗习惯。 其中“礼月”取自古代中国,“冬”取自俄罗斯,“稻叶”取自江户时代。 日本,而“Mond”则参考了中世纪西欧的文化范式。 3.0版本推出的须弥王国,融合了中东和南亚多国的文化特色,让众多其他文化圈的玩家感受到了中东独特的人文和自然之美。 有伊朗用户在国外平台上表达了对《原神》的感谢,表示《原神》不仅让大家看到了伊朗的文化和节日,也让中东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游戏世界中。公众的目光,令人兴奋。 感动了。 《原神》粉丝群体以《红楼梦》的“红色学”为基础,创建了一个名为“原神学”的“学科”,戏称那些考察《原神》中历史和现实文化基础的“学者” ” “然而,一些国内玩家难以察觉的文化现象,却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引起了国外“原创者”的关注和讨论,比如万叶和绫香在游戏团队界面上显示了自己的全名,而不是省略。有外国网友研究了这两个角色的背景故事和日本文化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这两个角色都是以日本古代武士和氏族为原型的,因此必须用全名来称呼。 《原神》给每个玩家带来了不同地域的地缘文化特色,但它并没有刻意解释或者强行解释,而是在文本中植入了大量的细节和内涵,吸引着“原创者”去探索事实。 。
其次,《原神》作为一部“注重细节”的作品,体现了其对各国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尊重和借鉴。 比如,国外一位“原创者”在《原神》中发现了一个艺术史彩蛋:望树客栈旁边有一位名叫卡斯帕的旅者,站在山顶望着远处烟雾缭绕的“青云顶”,这一场景与现实世界艺术家卡斯帕的作品《云中行者》互文。 《原神》中成就系统的命名也来源于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和网络梗。 例如,《比突然的爱情稍大》取自1991年日本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的主题曲,《My Precious》取自《指环王》系列电影中咕噜的台词这些彩蛋极大地丰富了《原神》的文字内涵,让世界各地的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有切身的体验和情感。
最终,《原神》通过多管齐下,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巧妙输出。 游戏中,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梨月景观设计,借鉴了张家界、桂林等地的风景,而梨月上空的缭绕雾气则将中国古典水墨画的留白手法在三部曲中栩栩如生。立体虚拟世界。 展示让外国玩家惊叹中国之美; 在宣传中,《原神》的人物设定坚持使用中文名,而不是英文名。 许多海外玩家对此印象深刻,甚至在玩家群体中掀起了学习中文的热潮。 拼音热潮。 用中文唱京歌的《韵锦》上线后,两年前CGTN(中国环球电视台)发布的京剧视频也成为国外玩家自发学习的素材。 《原神》还专门为海外玩家制作了“文化栏目”《璃月美食合集》。 主厨Teyvat再现了璃月的特色美食,让海外玩家充分体验“舌尖上的中国”,从而引发粉丝群体对游戏外文化内容和内涵的关注。
此外,《原神》在传播文化理念时将采取更加隐秘的形式,引导粉丝自主探索和学习,让不同知识水平和文化背景的玩家都能根据自身条件在游戏中体验游戏美术的魅力。游戏。 比如细心的海外玩家发现叶澜脖子上的骰子排列组合有误,玩家们就中西骰子的差异展开了讨论。 有人猜测,这是叶澜“发财”的方法,与性格相符,得到了广泛认可。 这种用“集体智慧”架起原文的方式,有效调动了粉丝探索真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强行向观众灌输某些文化观念的表达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神”依靠多元文化理念的有机融合和巧妙输出,实现了从“借船”到“造船”、从“出海”到“入海”的传播路径和产业模式”,这一点值得其他游戏厂商借鉴。
3、移山造海:官方与粉丝共同打造的参与式制作
参与式文化是由美国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提出的,指的是粉丝群体经常盗用原文的含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重写和再现。 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下,围绕“原神”的参与式文化建设,表现在官方主动在社交媒体平台和粉丝群体之间搭建社区,提供展示平台和收益,同时官方本身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二次创作和文本复制; 另一方面体现在粉丝的参与性生产创造了猎杀风潮。 部分二代作品的社会现实取向让人文关怀成为突出特色,为《原神》的海外传播增添了亮丽色彩。 在官方和粉丝的共同努力下,《原神》不断打破地域和文化壁垒,以移山开海之势,谱写中国游戏产业出海新篇章。
(1) 官方情绪动员和粉丝社区归属
随着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Web 2.0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粉丝践行的文化想象、生产形式和意义体系。 与更多传统的自发粉丝社区不同,“原神”在 Twitter、Discord 和 Reddit 等众多海外媒体平台上开设了官方账号或社区。 它对游戏版权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用户创造新的行为,同时自己也享受当下。 比如《原神》的官方推特账号经常会发布一些带有故事和话题的Q版人物图,并附有文字辅助解读。 这些画面中的人物造型活泼、有趣,有效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原神的角色特征已经曝光,因此获得了很多点赞并引发了讨论。 在评论区,不少粉丝也会分享自己的第二部作品,从而引发新一轮的转发和讨论。 德维里拉认为,在群体传播场景中,个体情感可以不断被复制、感染、传播给他人,进而成为在特定情境、空间或场域中扩散的群体状态,并将这种群体状态定义为“情感氛围”。 许多影视、游戏等文化产业相关项目都尝试在新媒体平台开设公众号来调动粉丝群体的情绪,但实际效果却各不相同。 本质上,如果官方能够真正从消费者和受众的角度,转变视角,参与社区讨论,共同构建社区文化,就有机会向受众传递积极的情感信号,强化归属感和归属感。粉丝社区的。 凝聚力,而《原神》的官方自媒体运营无疑是游戏行业海外扩张的先锋案例。 除了上述官方二代作品外,《原神》官方还定期在HoYoLAB(米游舍国际版)上举办“粉丝艺术大赛”,向“旅行者”征集游戏角色的粉丝画作,并给予相对丰厚的奖励。 活动奖励极大地激发了粉丝的二次创作热情。 在《原神》公测一周年之际,《原神》联手 Twitter Next 团队,为游戏 39 个角色定制了专属标签和表情符号,有效提升了活动讨论量和互动量,并最终实现了《原神》周年纪念活动取得了“曝光”与“好评”的双丰收。 除了线上渠道外,《原神》官方还在国内外举办了一系列线下联动或快闪活动。 例如,近期的《派蒙无尽环球之旅》中,巨型派蒙玩偶乘船漂浮在泰晤士河上,吸引了无数粉丝和路人参观拍照,有效扩大了《原神》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 所有这些,官方积极的情感调动行为加强了游戏与粉丝群体的联系,玩家也越来越主动地与官方互动。 这也使得《原神》每次版本更新或者新角色上线都成为一款游戏。 国外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常见问题正乘风破浪,扬帆海外。
(二)粉丝群体猎取,凸显人文价值
在构建当今参与性文化空间的过程中,媒体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传统媒体权力结构被打破,用户之间的互动显着增加,文本解读成为一种狩猎趋势。 在官方对二次创作的鼓励和支持下,与《原神》相关的二次创作可谓“汪洋大海”,品种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新媒体的发展为公众自由表达意见提供了平台。 很多粉丝观众可能不会直接制作二代作品,但他们积极盗取《原神》原文的内涵,游牧于各个网络文化社区。 ,将《原神》中的符号和元素传播到其他社区,或者从其他社区盗取文本,并与《原神》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语言、笑话或“模因”,形成大规模的群体性狩猎活动。 比如,有玩家将某部动漫的故事“嫁接到”《原神》的人物身上,文字高度一致。 许多游戏玩家也是这部动漫的粉丝。 文本之间的互操作性进一步促进了两个粉丝社区的发展。 兴趣点的融合。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盲目群猎行为都是积极的——《原神》一度因中东角色“皮肤不够黑”的问题在海外热搜,但随后更为理性的粉丝对此进行了二次猎杀。 一些来自中东的粉丝支持miHoYo,认为不存在肤色歧视问题,只是有人故意“挑起战争”。 无独有偶,《原神》的主播图标也曾因设计不合理而引发玩家吐槽。 热情的粉丝主动“要求”重新绘制《原神》的主播图标,显示了粉丝群体对官方设计的大力支持。 对游戏的支持和真诚的热爱。 在《原神》的众多创意行为中,一类较为特殊:2021年春节期间,中国驻大阪总领馆利用《原神》中的游戏角色甘雨和芭芭拉,向广大民众科普春节知识。日本人。 与元旦不同; 一天后,驻大阪领事馆趁势继续发推,发布了以“原神”为主题的新年贺卡,供日本民众自行打印。 两条推文也受到广泛关注。 在国外的一个论坛上,一名网友的弟弟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 他的老师在一封手写信中画了一幅简单的图画:一只戴着傩面具的山魈正在与一群病毒作斗争。 老师还特别注明:“这是山魈在和这些小鬼战斗,我相信你和山魈一定会赢。” 像这样的“二次创作”还有很多,而这些二次创作或许远不如“大神”的作品精美,甚至没有形成完整的作品,但其背后在现实中的积极引导作用社会文化交流使得这种“二次创作”行为充满人文关怀,富有人文价值,也与游戏相一致。 文本中热烈的气氛形成文本内外的共鸣。
结论
《原神》自上线以来,就在海外社交媒体上频频上热搜,收获了大量粉丝。 其优秀的游戏设计、多元的文化理念、官方与粉丝的共同参与,缺一不可、缺一不可。 《原神》的海外传播经历了从“借船”到“造船”到“造海”,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下去”。 这些宝贵经验值得业界学习和思考。 中国游戏产业“走出去”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更需要文化赋能和创新。 还需要充分听取和吸收球迷和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以延长游戏的活力。 未来如何不断改变玩法,满足玩家不断变化的需求,传播中华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将考验中国游戏厂商的智慧和勇气。 相信随着中国游戏行业投入的加大以及经验和人才的积累,更多优秀的游戏作品将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国游戏产业“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路上有很多障碍,但终点很快就来了。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青年项目《中国影迷文化:生成、构建与演化》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0CC16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