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文化的“世俗化”与“浅表化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我国动漫游戏产业化发展进程拉开了序幕,二次元文化也跻身其中。 “90后”青少年。 已进入影响力加速扩大时期。 动漫游戏中的经典作品、经典形象不仅存在于大大小小的屏幕组成的二维空间中,还与广告及产品设计、旅游休闲产业融为一体,以衍生消费的形式被广泛运用。商品。 它已进入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宅文化、萌文化、烧文化、腐文化、丧文化等各种二次元文化类型深受广大中国青少年的喜爱。
毫无疑问,二次元文化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深。 面对这种影响,当代美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针对二维文化的美育研究成果不仅不多,而且缺乏理论系统性和解释有效性。 美育作为本土的现代话语,是20世纪初王国维等人从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想资源中引入的; 引言的目的是通过感性启蒙形式的审美艺术教育来实现对国民性的认识。 转型。 因此,20世纪上半叶,美育话语在本土学术界开始流行。 然而,在当今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从智能手机屏幕到IMAX宽幅巨幕构建的“二维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大众流行文化、新兴媒体文化、消费文化共同发展,产生泛娱乐热度。 因此,体验的“娱乐化”、“碎片化”、“世俗化”、“肤浅化”似乎成为了道德批判话语的基本目标,而二维文化似乎代表了这个时代一切肤浅体验的最佳标准。 。 目标。 然而,这种随手可得的道德批判,只具有提醒时代征兆的价值。 它甚至本身就成为一种症状,即提醒当代美育理论发展新兴文化现象缓慢,无法提炼其积极价值,只能诉诸道德话语的症状。
因此,从当今语境出发,加强当代二维文化美育研究具有十分紧迫的意义。 面对二维文化,美育理论研究有三个重点。
关注二次元文化新颖多样的感知体验
这首先来自美育的基本含义,即感性教育的知识规定。 大多数二维文化类型往往是围绕一个核心的感知体验类别而形成的,如“可爱”、“燃烧”、“腐烂”等。这些感知类别具有感官体验、情感内容、心理内涵或哲学意义。 ,与中西传统美学中那些经典的感性体验范畴,如美、崇高、女性、男性等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其本身就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更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日益发达的时代,未来可能只有体感、感觉、情感、想象等活生生的感性体验,而无法被基于数字技术的人工智能复制。 。 尽管当今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尝试让机器人写诗或作曲,但这种指挥性或定向性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文学艺术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的模拟而非真实的创作——除非我们认为创作只是一种信息输出,不需要任何感性经验、生活经验。 正因为如此,关注二维文化所产生的感性体验就具有超越单纯提供美育知识的意义。 事实上,二维世界的扩张是数字复制技术不断发展的一个征兆; 二维文化影响下的各种新奇体验,正在形成深受数字技术影响的第一代人们活生生的历史文献。 记录和研究这些文献,意味着今天的人类需要更敏锐地把握自己的感性体验,以便在机器越来越像人、智力优于人类的时代,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物种特征。
关注二次元文化对健全人格发展的正反作用
这是美育的第二层含义——将美育规定为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中国美育传统的历史凝结,是美育与德育的重叠视野。 培养健全人格是中国美育的历史目的和文化理想。 近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的奠基人王国维将孔子的“兴诗、立礼、成乐”思想解释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表明美育是美育的起点。人格教育的要点和完成形式。 “成功幸福”是指一种“为所欲为,不逾矩”的人格理想。 当然,这种克服个人与社会矛盾的古典人格理想带有文化乌托邦色彩,但它为美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价值坐标和立足点,通过它可以立体地评价美育的利弊。二维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当地二次元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体量,但构成当地二次元文化圈的核心形象或内容大多仍来自日美文化。 产品。 因此,中国的二次元文化仍然带有浓厚的外来文化气息。 由于文化异质性和社会差异,对当地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存在潜在的不利影响。 许多二次元文化类型常常表现出“负能量”,“外表可能触碰文化禁忌。我们必须提炼和凸显二次元文化在促进个体成长、身份建构、社会交往、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积极内涵”。这不仅会从美育话语的角度引导二次元文化的本土化进程,也会给本土美育的历史传统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关于个人的修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