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暑期档动画电影救市,哪吒登顶年度票房冠军
暑期档作为一年中观影需求最高的档期之一,较长的时间跨度可以容纳不少大片。尤其对于动画而言,由于全面覆盖学生假期,自然成为不少电影制作方的首选。如果说2018年暑期档动画颇为乏善可陈,那么今年恰恰是动画在整体低迷的暑期档拯救了市场:2019年暑期档票房前十榜单中,动画电影占据了三席,分别是第一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第八名的《狮子王》、第十名的《千与千寻》。而在8月的最后一天,《哪吒》还超越《流浪地球》成为即刻年度票房冠军、中国电影史票房亚军,这无疑是国产动画提振人心的好天气。据统计,30-34岁人群已成为今年暑期档的主要观众群体,30-39岁观众群体增长明显。笔者认为大片动画改变了这一时期的购票人群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也将真人动画电影《狮子王》纳入讨论范围。
2019 年夏季动画电影概览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
2019年6月至8月,共有21部动画电影上映,比2018年有所增加。来自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仍然是暑期档的主力。从市场表现来看,共有7部电影票房收入过亿元,包括两部日本动画、四部美国动画。国产动画虽然只有一部,却贡献了近70%的票房收入,成为今年暑期档的最大赢家。
表 1. 2019 年暑期动画电影档期及票房(1)
今年暑期档上映的五部日本动画中,有两部突破了亿元大关。一周内密集上映的《Fate/stay night:天之杯2:迷失之蝶》、《机动战士高达NT》和《游戏人生Zero》票房均破千万。《多啦A梦:大雄的月球探测记》作为“多啦A梦”系列电影,延续了前作的儿童节档期,票房也稳定在亿元以上,是在中国上映寿命较长、观众群十分稳定的日本动画电影系列。吉卜力工作室的另一部作品《千与千寻》表现更为出色,继去年重新上映的《龙猫》取得良好成绩后,《千与千寻》加强了宣传推广力度。负责此次引进的光线传媒总裁王长天表示:“这是中国首次放映动画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可能是全球最后一次大规模放映。”从引进确定到上映日期、配音阵容公布,各个环节频频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点燃情感期待。《千与千寻》最终斩获近5亿元票房,成为暑期档开门红。
四部美版动画上映,票房均过亿,可见好莱坞动画凭借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成为观众观影的稳妥选择之一。6月首映的便是《玩具总动员4:观影前报告》,该系列是“皮克斯”旗下的知名王牌动画,开启了3D动画长片的先河,在动画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部新续集在宣传推广上也大打情怀牌,将人物的成长与新追求,以及以胡迪为代表的老角色与以叉叉为代表的新角色之间的交接,透露出为系列开辟新天地的野心,彰显了“皮克斯”强大的IP可持续性。其主要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对牧羊女这一老角色的重写,变得更加独立、勇敢、有主见,与近年来好莱坞女主角的形象相重叠,展现出银幕女性主义的新潮流。吉卜力与皮克斯两大动画明星品牌正面碰撞,其结果是时隔19年再版的《千与千寻》在票房和热度上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可见,尽管拥有成熟的工业制作和粉丝群体,皮克斯依然面临着在北美卖得好,但在中国市场表现平平的困境。皮克斯动画的续集仅以数字标识,而不是用字幕展示影片的具体内容,无形中放弃了向观众展示影片内容的亮点,实施现场邀约,难以成为观众购票的首选。
7月上映的第一部美版动画是《爱宠大机密2》,由“环球影业”和照明娱乐联合出品。影片继续讲述宠物们的冒险故事,紧跟当下“猫狗大作战”的潮流,也保持了“照明娱乐”简单故事、傻傻萌画风的家庭路线。该系列上一部影片于2016年暑期档上映,斩获近4亿元票房。此次,尽管风格与上一部相似,但票房却缩水了一半以上,因为一周后,迪士尼影业年度大作《狮子王》上映,给《爱宠大机密2》的后续崛起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可见,在暑期档,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避开强势影片之间的“打架”,最大化地发挥对票房的冲击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狮子王》提前一周在中国大陆上映,足见迪士尼对中国市场的期待。凭借庞大的群众基础以及迪士尼在中国市场积累的良好口碑,新版《狮子王》上映后虽然遭遇了激烈的争议和口碑下滑,但市场表现依然强劲,斩获8亿多元票房。8月中旬上映的另一部索尼动画《愤怒的小鸟2》也斩获了1亿多元票房。本片风格与《爱宠大机密2》类似:可爱俏皮的画风,轻松童真的剧情,虽然略显流水线生产,但基本能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
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国产动画有8部,票房基本都在2000万到3000万元之间,比如《潜艇总动员:外星宝贝计划》、《巧虎大飞船冒险》、《赛尔号电影7:疯狂机器城》等。这类动画一般以教育冒险为主,剧情设计比较简单,儿童定位明确。从上映成绩来看,它们的受众圈层和票房都比较稳定,但也缺乏突破的趋势。
因此,风格新颖的国产动画《哪吒》在这个暑期档风头正盛。回顾《哪吒》的爆红之路,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成就了这匹黑马。暑期档上半程,多部头部影片相继撤档,被广泛看好的《银河补习班》后劲不足,电影市场进入漫长的窗口期,原本观影需求巨大的市场早已饥渴难耐,急需一部爆款影片来救市。《哪吒》提前两周开启小规模预告,正式上映前周末上线大型预告,凭借出色的影片品质,充分发酵口碑、凝聚期待,正式上映时势不可挡。上映首日便斩获33%的排片份额,实现单日票房过亿元。相比2015年开画率不足10%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的发行方显然更熟悉票房策略和市场规律,以口碑取胜,走上了破圈之路。影片以国民故事为背景,加入现代元素。黑眼圈下丑陋凶悍的哪吒外表独特,却充分迎合了不服输的角色定位,精准表达了观众能深刻感知到的时代痛点。无论是剧情的流畅度、情感张力还是画面的想象力,都十分娴熟,几乎取得了全网好评,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哪吒》最终斩获四周连续冠军,而整个暑期档市场的走势,几乎与《哪吒》的票房波动保持一致。
另一部值得关注的国产动画是8月上映的《全职高手:巅峰荣耀》(以下简称《全职高手》)。《全职高手》有着“网文第一IP”的称号,开发历时八年,不仅待机时间超长,更以电竞网文IP打通全产业链,延伸覆盖动画、真人影视剧、广播剧等多个领域。作为顶级虚拟偶像,男主叶修的人气和商业价值也居高不下,不亚于任何现实偶像。比如,叶修22岁生日当天的微博话题“0529叶修生日快乐”阅读量高达5.9亿,青羊、旁氏、伊利等多个民族品牌以他的形象点亮了知名地标的户外大屏……叶修作为虚拟人物的商业变现,让《全职高手》颇为乐观。但从上映成绩来看,《全职高手》并未破圈,而是呈现出典型的粉丝电影风,后劲不足,最终止步于8000多万,未能达到预期。事实上,作为一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影片遭遇了许多改编都会遭遇的通病:一方面,制片方出于多方面考虑,对原著进行了大量改动,导致上映前与粉丝群体发生激烈冲突;另一方面,影片制作不够精良,画面粗糙,人物表情僵硬,剧情显得颇为机械。这些问题导致影片无法吸引更多的外部观众,最终呈现出两败俱伤的尴尬局面。
2005年首播的《猪猪侠》是国产动画系列中寿命最长的动画之一,系列产量稳定,每年都高效推出长篇电视动画、大电影和舞台剧。或许是因为存在时间长,以及各类作品数量众多带来的影响力,《猪猪侠:不可思议的世界》的票房比大部分国产动画略高,但可惜也成为国产动画诸多问题的“集大成者”。首要问题就是山寨感太强:比如片中的狐狸和《疯狂动物城》里的狐狸尼克、《功夫熊猫》里的白熊和美美、《爱宠大机密》里的兔子和小白,在外形上都惊人的相似;剧情设计上亦是如此,比如猪猪侠变身、女主角意外获得独眼巨人超能力的场景,也有“借鉴”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嫌疑。影片整体就像是各种东西的大杂烩,有超能力科幻剧情,有海岛冒险,有太空救援,把小孩子喜欢的元素都混杂进去了,却缺乏合理的叙事安排,强行用上穿越框架,显得杂乱无章……
此外,今年暑期档也有少量欧洲动画上映,如《小王子》和手绘油画动画《白牙》。后者改编自杰克·伦敦同名小说,具有欧洲动画思想深刻、画面简洁、实验性强等特点,但热度不够。与美国、日本动画相比,欧洲动画在中国大陆市场依然冷门。
动画电影该如何突破瓶颈、实现突破?
狮子王的海报
暑期档的诸多案例证明,国产动画电影面临破圈难题:低幼定位限制观众入场;二次元自娱自乐难以支撑票房后劲。前者如大量儿童动画,只有固定且少量的儿童观众,存在低端票房瓶颈,主创不思进取不考虑影片品质提升,陷入封闭的自我循环;后者如《全职高手》等青春动画,无法独立吸引外部观众,呈现粉丝电影化趋势。
如何在小圈子内实现突破?在动画电影的发行中,借力明星号召力提升影片营销宣传效果的尝试有很多。这是“二次元”与“三次元”世界的跨界,借助三次元现实世界的明星,为打造二次元虚拟世界的动画直接“站出来”“拉票”,也不失为一种破圈之道。
尤其是对于进口片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国民基础,突破粉丝文化,发挥明星效应成为了它们最直接的方式。2015年,《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即将在华上映,迪士尼影业找来偶像鹿晗作为中国区推广大使,此举引发争议,不少网友觉得大可不必;但鹿晗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确实拥有大量粉丝,这刚好可以弥补影片即将上映却缺乏存在感的弱点。虽然《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最终在国内市场表现并不理想,明星对于票房效应的助力也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清晰识别,但此后,用明星推广电影成为一种常见的宣传营销手段,并广受欢迎,无论是真人电影还是动画——比如暑期档上映的《玩具总动员4》就邀请何炅温情演唱主题曲; 《猪猪侠》邀请李子轩担任推广大使;《狮子王》联手李易峰、蔡徐坤开辛巴,勾起童年回忆。
除了明星推广,另一种方式是将“三维”明星嵌入“二维”动画世界:即采用明星配音——这已成为近年来引入动画的标配。配音是动画制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明星配音的一大优势是能让人先对角色产生兴趣,实现观众吸引力。虚拟角色找到合适的声音,擦出火花,明星的天然号召力无疑能锦上添花。例如《狮子王》强势推广其“殿堂级配音阵容”。(2)歌手碧昂丝为娜拉配音,重现经典歌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卖点;而汤姆·汉克斯在《玩具总动员4》中继续回归为伍迪配音。这一系列就像好莱坞“国民老公”汤姆·汉克斯陪伴观众二十多年,让陪伴成为一种习惯一样。有不少好评的项目,但也有失败的案例。配音天生就包含着不忠的风险,尤其是与专业配音演员相比,明星缺乏专业的声音控制训练,更容易显露出胆怯。《千与千寻》成为今年暑期档电影中明星效应被滥用、吃力不讨好的反面典型。
《千与千寻》在内地上映时,启用了周冬雨、井柏然、彭昱畅、王琳、田壮壮等三代演员的豪华阵容,片方在官宣时还发布了场景版海报,众星加盟,还原了影片的经典场景。但就连网友也提出质疑:《千与千寻》作为纯正的动画经典,大范围由明星代言,是否有抢镜之嫌?这些不满在配音特辑播出时达到了高潮,网友普遍认为主演们的配音功底难以达标,周冬雨和井柏然的声音和千寻、白兔的定位是少年男女,差别很大,强行让他们贴合会比较做作;配音中的读剧本感也颇为业余,更何况原版就已经是先入为主了,很容易让人对剧失去兴趣。面对网上的质疑声,制片方最终不得不出面澄清,影片上映时会有原版配音可供选择。从这场风波中不难看出,动画行业也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相比于选择明星来宣传电影,动画配音显然对搭档的专业要求更高,因为角色的声音是人物塑造的一部分,是作品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配音演员需要花时间进入角色,用专业的技巧把角色演好,匹配度或者适合度比配音演员的名气更重要。
整个这个暑期档,最常见的宣传营销手段就是渲染情绪,鼓励影迷观影。情绪作为一种集体情感和社会感受,很容易激发体验欲望,从而成为潜在的市场机会和营销策略。经典重拍可以唤起大量现有和潜在观众的情感消费,也具有先发优势。(3)观众圈层容易被打开。真人版《狮子王》是老动画的升级版,1994年版《狮子王》是迪士尼2D动画时代的巅峰之作,25年后迪士尼重塑经典,也在宣传中唱出了感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你我如何成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狮子王》。” (4)效果也相当不错。据官方数据显示,《狮子王》首支预告片在24小时内全球播放量达2.25亿次,成为全球电影史上播放量第二高的预告片。说备受期待一点也不为过。整体来看,新版狮子王基本沿用了1994年动画版的剧情,只是增加了几段歌舞,这也是迪士尼近些年真人公主电影的常见套路。因此,观众不禁大呼:迪士尼的保险卡太安全了。难不成迪士尼这么大的一个公司,也面临原创性不足的问题?甚至只想滥竽充数,不求上进?
《狮子王》的上映伴随着巨大的争议。除了剧情本身的抄袭,更重要的是写实特效与动画的兼容性。作为全特效制作,《狮子王》启用了《丛林之书》的制作团队,但与后者的好评相比,《狮子王》却遭遇了无休止的争议——那么这又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话题: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CG技术成为了很多商业大片的标配,但动画是否应该讲究CG使用的规模?真人版的《狮子王》中只有一个森林的实拍镜头,其余全部来自电脑特效,效果和真实的森林没什么区别。为了还原这种真实感,影片还降低了动物的面部表情,以模拟现实世界中动物的状态。在需要表达各种情绪的正片中,我们看到的辛巴几乎没有表情变化。无论是出生时的兴奋,游泳时的悠闲,还是死亡时的悲痛,人物相应的情绪反应都是“面瘫”,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情感感染力——但与此同时,演员们的配音却因剧情的需要而显得灵活、俏皮、情绪化,与真实画面更是格格不入、诡异。《丛林之书》中的动物虽然也是逼真的特效,但为了配合人物的情绪,还是有相当生动的面部表情;而《狮子王》在效果呈现上,更类似于《动物世界》等纪录片。不仅原版动画带给我们的情感冲击消失殆尽,甚至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恐怖谷”效应。我们都知道,动画的本质在于拟人化和夸张化,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之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艺术创作逻辑。前者的真实形象执着于现实物质世界的真实感,而构成动画的“非真实形象”则具有非现实性的特征。基于这种非现实的形象,动画的魅力在于它比真人电影更自由地表达视觉奇观。(5)那么,当动画抛弃这种视觉奇观的优势,追求纪录片般的真实感时,作为观者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在翻拍经典的情况下,这一次国产动画展现了更为亮眼的表现。如果说《狮子王》以技术革新的路线收获情怀,《哪吒》则反其道而行之,重写哪吒广为人知的故事,这也更具生命力。《哪吒》是结合时代特征的全新故事,也是对《封神榜》的创新性改写。哪吒的故事此前就已是精品,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哪吒征龙王》也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座高峰。作为刚刚结束的阶级斗争时代的产物,《哪吒征龙王》是一部具有革命性叙事特征的改编作品:在将《封神榜》中哪吒、龙王等主要人物设定为黑白的同时,赋予了哪吒主角行为的合理性。所以,《哪吒降龙》里的哪吒,是一个敢于反抗父权、反抗剥削、铲除邪恶的民间英雄。刚刚上映的《哪吒》同样改编自《封神榜》,但人物设定和《哪吒降龙》完全不一样:作为主角的哪吒,黑眼圈很重,性格倔强,惹了无数祸事,但最后却在网上收获了无数高喊“我的哪吒”的“妈妈粉”。影片中大量的改写,聚焦人性,赋予人物生命力:无论是两面派的哪吒和敖丙,说着王牌话的太乙真人,口吃的申公豹,不能作恶的困龙,开明的父亲李靖和英勇的阴夫人,都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底蕴和行为的诱导性和合理性,而不再像《哪吒降龙》那样聚焦阶级对立与斗争。哪吒不再是小英雄,而是一个遭受暴民式暴力、以“小魔王”形象出现、内心却渴望开出一朵小红花的孩子。当他完成升华之时,正是他违背天意改变命运的时刻。哪吒高呼“我的命运由我决定,而不是由天决定”,与《封神榜》中的宿命论截然相反。这无疑是一种现代性的新理论。此外,《哪吒》的画面也极具想象力和壮观感。备受好评的《江山图》尤其富有中国风和挥洒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哪吒闹海》时,用“静态绘画+镜头抖动+黑烟叠加”的纯手工方式模拟了汹涌的海浪。如今后期特效技术助力动画电影的发展,在效果越来越逼真的同时,水墨“中国派”的中国风气质也实现了跨时空的呼应。
无论是《战狼2》还是《流浪地球》,家国情怀都是观影的重要驱动力。二者都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在这个背景下建构了集体、民族、国家等宏大概念。《哪吒》作为一部轻喜剧类型的家庭动画,在不以家国情怀作为观影驱动力的情况下,也创造了逆天的票房走势。显然,它以一条另类的路线走进了万千人的视野:由多个版本的经典所构建的高人气主角们,颠覆性地出新却又紧跟时代情绪,再以精良的制作稳步前进,从而实现票房霸主地位。在《哪吒》上映的这个暑期,关于它的故事和话题从未间断,这个二次元角色也在三次元的世界里,坚定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超级网红之路。据统计,《哪吒》爆红圈层的话题总数已达378个,涵盖23个兴趣领域,新浪微博上热搜榜79次,热搜热度值1.86亿,相关话题阅读量总计334亿。如社交领域有“哪吒用你们的方言怎么念”,教育领域有“哪吒的育儿秘诀”,艺术设计领域有“哪吒画画大赛”,美妆领域有“哪吒熬夜妆”“哪吒发型”,剧情讨论领域有“敖丙与哪吒共度天劫”等,可谓话题百花齐放,全民参与讨论。(6)可谓话题百花齐放,全国人民都在参与讨论。
结论
201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总结了全年电影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流量明星的号召力大幅下降,明星资本风险进一步加大;IP神话褪色,高度依赖IP经济的电影公司受到冲击,泛娱乐投资萎缩——但与此同时,精通工匠精神的主创及其制作公司却成为行业稀缺资源。虽然这份报告是针对整个行业的,但在动画电影中也显示出了类似的趋势。毕竟市场见证了太多IP的崩盘和虚假营销的失策。当虚假口碑的泡沫破灭时,电影本身的质量就成为最核心的要素。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当一部电影的口碑达到一定程度,激发了观影者的分享欲望,便会从特定受众向外辐射——从面到点的垂直向下推广如今已变得收效十分有限,而《哪吒》也凭借内容和品质实现了KOL自来水,从二次元人群逐渐触达圈层各个角落。据幕后分享,《哪吒之魔童降世》曾外包给60多家小公司拼凑相应的特效;当《哪吒》打破《疯狂动物城》保持的中国动画电影票房纪录时,40多个中国漫画人物首次出现在海报上,恭喜《哪吒》登顶。一部动画呈现了整个行业的匠心与团结,中国动画有望谦虚进取。正如海报所言:“中国动画迈出了一大步,但还只是刚刚起步。”
(潘剑,男,浙江大学影视动漫游戏研究中心教授;
张西乌(Zhong Sihui),女性人文学院的女性,智格大学的候选人,2019年级)
笔记
(1)截至2019年9月5日,Maoyan Professional Edition的累积票房。
(2)电影宣传海报口号。
(3)Yang Chen,“'片段'的复制品和“情感”的耗散:在“中国奥德赛”的电影中,《艺术评论》,第2期,2019年。
(4)促销海报口号。
(5)Qu Lifeng,“非现实图像:“动画”的调查”,电影艺术,第1号,2008年。
(6)相关数据统计数据来自Maoyan Professional Edition,Maoyan Research Institute和Weibo电影共同发布的“ 2019 Film Market数据见解”。
文章评论
该文章全面概述了暑期档动画电影的繁荣景象,深入分析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的成功原因及行业趋势,作者指出内容质量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并倡导行业的匠心精神与团结合作值得一读的行业分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