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怀旧:萌娃头像背后的心理需求与现实治愈
怀念童年/图虫创意
“人们希望回到被神化的童年,找到青少年时期的真正自我,以治愈现实带来的伤痛。”
你的微信头像是什么样子的?
前段时间,微博上出现了一条名为#我不敢用乱头像了#的话题,其中一位网友的回答爆红:“我不敢用萌娃做头像了,怕别人认不出来是我。”
90后卖萌之路遭遇挫折。/广州日报
不少网友在下面表达了同样的感想:“我都29岁了,还用10岁的头像,别人以为是我亲生儿子呢。”“我现在用的这个萌娃头像陪伴了我3年了,最近要去相亲,是不是该换一下?”……
这些网友的玩笑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使用萌娃或者卡通小孩作为头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管你是刚刚起步的00后,还是已经成为职场老手的90后;不管你还是单身,还是已经为人父母……在微信头像的选择上,他们往往都心照不宣地扮演着可爱呆萌的“宝宝”角色。
有很多人使用可爱的网红宝宝作为头像。
在如今的网络社交中,我们的交流大部分是通过不需要面对面交流的社交应用进行的,微信头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张面孔。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作为成年人,仍然选择用儿童的形象来代表自己?
我的微信联系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宝宝”呢?
你仔细研究过微信上每个人的头像吗?
前段时间,失眠多梦的小海半夜打开公司微信群,观察大家的头像,突然发现公司群109个人中,有19个人的头像都是“宝宝”(并非自己的孩子)。
出于无聊,他把这些头像进行了分类:6人用了自己童年时的照片,7人用了网络名人和明星宝宝的照片,另外6人用了史努比、多莉帕顿、多啦A梦等多位卡通“小孩”的照片。
近年来,史努比经历了一股复古风潮。
为了验证这一点的普遍性,我从不同工作单位的人群中随机抽取了10个人,进行了抽样调查,最终发现拥有可爱宝宝头像的人占到了整个通讯录的1/10的比例。
也就是说,你每添加10个人,就会有1个人使用萌娃头像!更何况,有些经常换头像的人,也曾经用过萌娃头像。
其实,就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样,人们对可爱宝宝的喜爱几乎是一种本能。
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兹曾提出“幼婴保留”的理念,即喜欢一切具有幼儿特征的事物是人类的天性,幼儿的可爱自然能引起成人的喜爱,这保证了幼儿的保留,幼儿能得到适当的照顾。
喜欢可爱的宠物也是如此。/Unsplash
当然,除了对“萌娃”的本能喜爱之外,萌娃微信头像也体现了我们网络社交空间中的形象建构。
与日常现实生活交流不同,微信社交是一种典型的缺席交流形式:我们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对方的表情、神态、语气,因此微信头像成为社交印象最重要的载体,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社交面具。
加拿大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在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时曾提出“戏剧化理论”,他认为社会就像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
在交往过程中,人们按照一定的套路程序(即剧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在表演中,人们力图控制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通过言语、手势等表现使别人形成自己想要的印象(称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会用一些手段(外在设施和个人服饰)来修饰自己的外表。
社交平台就像舞台。/Unsplash
同样,我们的线上社交平台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交大舞台,通过可爱的宝宝头像,我们很快找到了在社交平台上推广个人形象的最佳方式,这种魔力让任何事物,无论多么平凡,都迅速充满了熟悉感。
不信的话,想象一下你第一次通过微信认识一个人,如果对方的头像是一个可爱的小孩子,那么你的第一反应应该不会是觉得对方是个坏人吧?
无处不在的“可爱文化”
如果追溯人们使用萌娃做头像的习惯,应该是从2013年韩国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开始的。
这档综艺节目的火爆,为刚刚火起来的微信提供了大量经久不衰的表情包,表情丰富、机灵又带点傻气的明果一下子成为了中国网民的表情包和头像“供应商”,人们都喜欢从节目中捕捉明果的表情,当然也有不少人直接用明果当头像。
民国表情在社交平台上依然很流行。
后来,国内综艺《爸爸去哪儿》播出,每一季都悄悄的有几个小朋友成为了人们的微信头像,去年随着第五季的播出,陈小春的儿子Jasper更是爆红,那时候,我在微信通讯录里就能找到好几个Jasper宝宝。
《爸爸去哪儿》俘获了大批妈妈粉、姐姐粉的心。
毋庸置疑,可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特质之一。
不仅如此,从社交媒体到物理空间,各种图像和标识都变得可爱起来。
看看近几年的服装、包包品牌,哪一个没有和卡通可爱的东西合作过?看看大街上的行人,哪一个没有在包包上绑上各种小公仔或者卡通人物?就连手机壳上也总是装饰着各种卡通人物。
这一切都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可爱的事物怀有深厚的喜爱。
查理布朗也是很多人头像中必备的可爱小孩。/史努比
在中国,社会学家将其概括为“可爱文化”。
20世纪初,美国社会曾有过一段儿童崇拜的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反思和批判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儿童的世界被视为纯洁无邪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截然不同,有着天真无邪、令人向往的意义。
同时,描绘幸福乡村生活、各种可爱的人物和动物角色的迪士尼动画也因为充满童趣,迎合了人们对过去纯真生活的想象,很受欢迎。
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复苏,迪士尼动画进入日本。动画纯真质朴的内核与日本以纯真为美的文化传统产生共鸣,也抚慰了战后人们受伤的心灵。类似“2D”、“萌宠动画”等“可爱文化”。
近年来,通过二次元文化的传播,类似的“萌文化”也从日本不断传播到韩国、中国。
伴随着消费文化,我们看到微博上的萌宠博主和猫迷们的数量与日俱增,在朋友圈里秀萌、分享、炫耀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各种萌物、萌娃头像也进入了人们的社交媒体,日常的交流体系——萌文化在中国开始发展出自己的形态。
让所有人重返童年社会
从人们对可爱宝宝形象的热情可以看出,人们对“可爱”的渴望和追求几乎无处不在。
近年来,成年人呼吁过儿童节,不再是自嘲的玩笑,而是实际行动,利用社交媒体,通过名称、仪式、服饰、饮食、消费等一系列方式,将节日“立体化”。
某品牌的儿童节营销。
其实,在成人的世界里,“装年轻”、“回到童年”的迹象,在早年就已经显现。
更近的例子是两年前《小猪佩奇》的热播,人们发现让这部动画片走红的并不是孩子们,而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
谁能想到,这只猪会成为2018年最火电视剧的主角?
儿童节已不再只是孩子们的法定节日,大人们也加入到这场童真狂欢中,占领游乐园,玩儿童游戏。
市场品牌也趁机掀起怀旧、童真风潮,扭蛋机、捉迷藏、跳房子等游戏成为品牌营销和传播的创意形式。
这些现象频频发生,并逐渐蔓延成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国内学者称之为“成人儿童化”,用可爱的婴儿头像来装饰自己的社交“门面”,其实只是“成人儿童化”中的一环。
可爱文化背后“成人童心”现象的兴起,并非单纯因为人们对可爱事物本能的喜爱,而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击中了现代人的情感症候。
城市的发展,伴随一代人的流浪。/《迷失东京》
这种“大人的童心”往往表现为80后、90后群体的集体怀旧情绪。
在国内最大的网络音乐平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怀念童年的情怀。
例如,在罗大佑的歌曲《童年》的评论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评论就是“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有网友写道:“小时候真好,在乡下的河里游泳,抓龙虾,钓鱼,吃两毛钱的冰棍,一毛钱的辣面。那时候我们不看电视剧,电视上放什么就看什么。我们没有手机,没有WIFI,但我们还是很开心。小时候真好。”
翻看这首歌的热评,大多都是表达悲伤、怀旧的情绪。
对于处在中国现代化转型前沿的年轻人来说,过去的时光越来越快,激发了他们对于童年、青春岁月的怀念,因此怀念童年成为他们应对加速变化的一种方式,成为他们对抗生活节奏的一种防御机制。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城市房价不断上涨带来的家园失落感,成为压在年轻人身上的两座大山,年轻人徘徊在寻求稳定的生活与不断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的状态之间。
而正是现实的伤痛,让每个人都有了怀旧的冲动:在刘昊霖的歌曲《童年》中,有网友评论道:“小时候总是骗爸妈说我没有钱,现在我又骗他们说我还有钱。”
只有回忆才是金色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因此,我们渴望回到童年,成为那个自由的孩子,来治愈现实给我们带来的伤痛——至少在我们能力范围内改变我们的化身。
这天晚上,失眠的小海把大家的头像分类之后,还是睡不着,便点开了同事艾莉的头像。
艾莉5年没换过头像了,她的头像就是电影《看上去真好看》里的小男孩方强强,那张照片里,方强强双手叉腰,嘟着嘴,一脸愤怒和委屈的看着站在自己面前,准备惩罚自己的老师。
战士方强强是我心里永远的孩子。/《看上去很美》
艾莉觉得自己总能在方蔷蔷身上找到共鸣——不管世界有多残酷,她都要嘟嘴装可爱。但她也不能忘记,双手叉腰,勇敢面对。
或许对于大家来说,用小孩子的头像来武装自己只是为了卖萌、吸引好感,但很多人没有想到,微信头像里的小孩子也像是一位守护天使,给予了年轻人在社交生活中不断前行的力量。
✎作者|街头天使
文章评论
看到这篇关于使用萌娃头像的文章,我深有感触,在现代社交中,可爱文化盛行于各个角落。装嫩卖萌,其实不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和好感度提升的手段而已;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寄托和自我安慰的方式——通过可爱的宝宝形象来治愈现实带来的伤痛和压力、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等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的反映方式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