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现象:互联网时代的审美文化解读与批判
”
网络时代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网红。近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仅微博平台的“网红粉丝”规模就已达3.85亿人,占比28%微博平台上的“粉丝”数量仅次于43%的娱乐明星,可以说,网红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审美文化中的突出现象,从审美的角度解读和批评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网红,是指通过网络走红的人或事物。从审美模式来看,网红遵循的套路既有常规审美模式,也有独特的丑陋模式。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定义的搞笑模型。网红之所以能成为网红,自然有一套“绝活”。他们不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出格甚至故意出丑的情况并不少见。其中,审美情趣并不是第一要务,成功吸引网友关注才是关键。对于网红来说,网络流量就是可以变现的经济价值和资本。因此,网红的基因有些急功近利的倾向,这往往会给社会审美文化带来负面影响。事实表明,网红的审美往往逐渐偏离品味,价值观的节奏容易扭曲,境界容易陷入庸俗。比如,很多人受到网红审美氛围的影响,坚持拥有一张“网红脸”,而很多人仰慕网红的名气模特,尤其是青少年,对此缺乏免疫力。他们模仿网红的日常生活、着装、行为,逐渐形成拜金、不劳而获等不良价值观。虽然这样的极端例子不多,但通过网络被放大,形成了非常恶劣的例子。影响。
网红诞生于网络,但由于网络的快餐文化消费模式,他们有着天然的审美缺陷。网红审美不仅与我们的一些传统审美经验相矛盾,而且由于其自身不稳定的结构和快速的流动性,它所拥有的审美形象和观念也在不断地自我消解。从网红现象所体现的审美特征来看,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平、淡、假”。所谓“扁平”,是指审美形象扁平化、缺乏深度、缺乏立体感;所谓“光”,是指追求光的质感,诉诸浅层的体验,与时下流行的“光文化”、“二次元文化”的核心是一致的。虽然它在年轻一代中拥有市场,但在代际文化传播中很难找到普遍认可。所谓“假”,就是缺乏诚意和诚意。很多网红背后都有营销公司、网红、各种操盘手来宣传,炒作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果他们含蓄、灵活,人们还可以接受,但如果用力过猛,就会让人侧目而厌恶,哪怕他们用的是“最美”之类的。如果颜值牌、“最感动”等情感牌、“最青春”等情感牌后来被揭穿是刻意策划的,审美建制就会崩塌,口碑和人气很容易逆转。另外,从形象创作上看,很多网红往往给人做作的印象,做作痕迹明显,缺乏自然真实的感觉,缺乏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
网红现象遭遇审美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红的生产过程“多、快、同质、复杂”。所谓“多”,就是指网红的绝对数量多。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传播模式导致网红供大于求。各类网红争相抢镜,良莠不齐,令人眼花缭乱。他们都在争夺相对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引起彼此的不满。所谓“快”,是指信息更新快、流行期短、网红消费缺乏忠诚度支撑、网红审美缺乏文化沉淀、内涵缺乏深度感;所谓“同”,就是人们争相模仿。一些成功的车型和流水线作业,相应地造成了严重的同质化、同质化、缺乏个性、缺乏审美认同。事实上,网红的产生既有趋同性,也有分化性特征,但存在于不同层面。求差异是为了吸引眼球,趋同是为了搭便车,共通是为了赢得观众;所谓“杂”,是指网络文化环境的多元化、杂语化,导致网红的出身和身份复杂、特征类型繁杂、言语声音混杂。因此,在品味上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审美观念上很难形成营养资源。 。
网红现象让我们对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有了新的认识。面对网红现象,我们期待正确的审美干预姿态、准确的审美批判观点、准确的审美定位分析模型,不仅针对社会文化的普遍格局,指向审美的细节和细节。我们不仅要坚持,更要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网红时代出现的各种审美命题,从而积极引导社会审美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