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漫画君思故乡明发布十年,仍值得新老同袍观看
图文来自:北京汉服协会。特别声明:本账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主要发表方便大家交流。
“2010年4月28日,网友‘水水’在网上发表了第一部以汉服为主题的漫画小说《君思故里明》,该漫画于2010年底印刷成连环画,在网上发售。”前几天,我在看《汉服归来》(汉服运动纪事)时,看到了这一点,很感动。一晃已经十年了。故事中人物的名字我一时想不起来了,但那些催人泪下的场景还是浮现在眼前。于是,寒北娘找了个周末,把这部漫画重新整理了一下,我觉得还是值得推荐给各位新老同志们的一部好漫画。
十年前,网友蜀水在百度汉服吧发布了《你思故乡》漫画,在当时的汉服圈引起巨大反响。很多汉服爱好者观看后,纷纷留言、与作者交流,并自发将漫画传播到各个贴吧、论坛、网站(作者蜀水称转载注明出处即可)。一些汉服爱好者和俱乐部甚至根据漫画创作了同名舞台剧和广播剧。
2010年4月28日 “你想念家乡”
在百度汉服吧开始连载
由于题材限制和作者名气
漫画仅以书籍形式出售。
漫画曾成为U17网站
女生周榜第一名
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原创漫画发布平台。
这部漫画对于汉服的意义,体现在它的两条主线故事上。
一个情节讲的是“脑残”女孩牛青青一开始不懂汉服,但通过表姐的汉服俱乐部逐渐了解了汉服的意义,成为了汉服同好。这个情节让人们知道那些穿着“怪异古装”的年轻人到底在要求什么。故事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汉服的处境。每一位汉服同好看到漫画里路人对汉服的评论都会有共鸣:“哦是啊,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好无奈啊。”
另一部是明末剃头更衣过程中被杀的少年鬼魂许新建的故事,他不愿轮回,流浪人间,自暴自弃,直到遇见了重新穿上汉服的现代少年,重新燃起希望。他的故事,更多的是回忆,是历史的再现,而这段历史,恰恰是很多新同志这两年很少触及的知识点。这句台词,告诉人们汉服消失的“非自然性”。只有了解历史,才知道身上的汉服,不仅仅是“美”的标签。
如果说当年你读到这些漫画时深受感动,那么现在再读到它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十年来发生的变化。
第一,汉服的形象变好了。用今天的眼光看十年前的这本漫画,读者甚至会觉得汉服有些“土气”。这正是2010年汉服的模样。由于产能不足,做汉服的商家屈指可数。大部分商家都是按照衣服的尺寸量身定制,下单后往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收到货。论坛上,经常能看到商家无限制拖延订单。由于产能不足,很多战友也靠手工缝制。漫画里,牛青青的表妹就曾因为缝制汉服而手上满是伤口。
如今,随着汉服同仁和商家们的不断实践创新,汉服无论是面貌还是产能都实现了飞跃,汉服生产实现了按标准尺寸批量生产、快速交付,汉服制作工艺不断革新。产业链的可观规模,吸引了服装行业资本、网络资本入市,顶级汉服店月销售额已达千万,一些地区将汉服产业视为经济增长点,地方领导亲自扶持,如今的汉服产业链是十年前汉服同仁们难以想象的。
2010年自力更生的同志们
2020年3月汉服商家数据
其次是风格的迭代。女主角穿的第一套汉服是当时相当流行的曲裾,汉服俱乐部里的姑娘们也经常穿曲裾。经过十多年的市场考验和反复研究迭代,同性情侣装很少选择这种风格。
漫画中,汉服圈的男性成员多为“直男”(此处的“直男”并非贬义,而是指不戴假发、不化妆、衣冠楚楚的日常男生形象)。进入2010年代后,随着古风圈、cosplay圈与汉服人群不断重合,男装逐渐“帅化”,假发更长,眉眼更多上翘。网络上,精心打扮的“美男”逐渐占据了汉服男装形象的绝大部分。“颜值”虽然能吸引粉丝,但距离“汉服是普通汉族人日常生活中可以穿着的(现代)民族服装”的潜在定义越来越远。
↑2010年,活动中的汉服同志多为日常形象,此图为三位男同志的着装。
↓2020年汉服活动中“汉服男神”的服装与样貌。
第三,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环境方面,汉服经常被路人误认为是韩国服装或和服。除了在汉服聚会上,汉服爱好者很难遇到其他穿汉服的人。漫画中,汉服社的学生们遇到明朝的徐新建时非常兴奋。但现在,在任何旅游景点、街头、商店街,甚至在家门口,你都能遇到穿汉服的同伴。虽然有些人还会斜眼看你,但很少有人上来讨论这是否是和服。人们看到后,会冷静地想:“嘿,有人穿汉服了。”虽然社会对汉服的态度仍然褒贬不一,但汉服本身已经被认可,并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过去,在街上很难遇见战友。
现在我已经习惯了。
与社会环境相对应的,是汉服圈内的环境。(虽然我不太想用“圈”这个词,但总是很难找到更好的词,毕竟汉服还是亚文化。)同袖人以前大多聚集在同一个社群里,很多人从“汉”到“服”,更加注重意识形态,汉服几乎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找回民族自信是当时很多同袖人的迫切需要。当同袖人谈起“剃发换衣”的暴行时,愤怒从内心迸发而出,想要让身边的人知道这段历史。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大大小小的汉服俱乐部是同袖人聚集的重要平台,举办活动是推广汉服的主要手段。
目前,汉服爱好者的数量急剧增加,但社交平台却分散。很多汉服爱好者也本着“圈内乱”的精神远离了所谓的“汉服群体”,宁愿生活在野性的求生欲望中。但目前网络社交的形式,让汉服爱好者很难系统地了解这种服装背后的思想意义。民族性不再是汉服所强调的主题,服装逐渐盛行。虽然认同“汉服是汉民族的服装”,但大多数汉服爱好者更愿意花时间在购买、开箱、穿着、预约拍摄上。汉服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道甜品。相信还是有汉服爱好者把汉服当成民族复兴的象征,但从整个群体来看,强调意识形态的汉服爱好者正在逐渐衰落,“剃头换衣”也成为汉服历史上的一笔过。
这样比较可能会让一些这两年“入坑”的同事感到不舒服。我想澄清的是,我比较的是总体情况,而不是针对某类人、某群体或某个人。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我在贴吧看漫画的时候,
当时偶然看到论坛朋友喜欢用的汉服签名图,
像这种以团体、标语等形式来宣传汉服的签名图,在当时非常常见,这个很常见。
目前微博热门话题除#汉服#外
《你思故乡明》漫画出版至今已有十年,对于老同志来说,他们是青春的剪影,对于新同志来说,他们是汉服复兴运动的先锋形象,是汉服复兴的悠久历史,也是汉服运动的精品知识读物。
曾几何时,他们是一群想为国家做点事的傻傻的年轻人。他们愚蠢地穿着“不合适的”衣服,愿意在大街上被人指指点点,并与粗鲁的路人争吵。
远古时期,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民族气节,坚持穿着汉服,宁可留着头发死去,也不愿换衣服蒙羞度日。当我们回想起汉服逐渐回归大众视野的艰辛,就会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局面。
漫画展现了十年前汉服与社会认知不平衡的矛盾。十年后的今天,汉服依然有它的矛盾与尴尬。比如,社会资本与汉服同好围绕汉服的话语权展开了各种博弈,汉服同好们的认知重心也逐渐从“汉”转移到了“服饰”,汉服面临着与古风圈、cos圈、二次元圈一样的处境,随时可能被“退出、清场”……如何防止汉服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被扭曲,是今天汉服同好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先前的评论:
欢迎加入汉服资讯官方QQ群:529624825。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