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传统题材崭新表达,汲取文明力量
昨晚,南溪商圈怡海剧场的舞台“变身”为博物馆。各个朝代的“雕像”都在苏醒,讲述着他们这千年来的所思所见。形体剧《千年造像》借助影像技术,展现了历史的精彩和文明的交融。
与此同时,在距市中心约一小时车程的朱家角科致园,现场音乐会《精气神同长——上海歌剧狂想曲》还原了古代“隔水听”的露天观看模式,以传统戏曲的形式呈现。在竹林中表演。石桥、亭台楼阁在歌唱,却有着浓浓的摇滚气息。
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精彩演出中,不少作品汲取了中华灿烂文明的力量,又对传统题材进行了新的表达。
从开幕式上表演的备受追捧的舞剧《李清照》,到瞄准“楚文化”的《荆楚意象》和《九歌》,那些人、事、物走过历史长廊千年的岁月,承载着永恒的温柔光芒,唤醒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戏曲“与潮流共成长”
深秋的一个雨夜,一向安静的科植园里热闹非凡。薄雾之下,古园在声光电影中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
这是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上海戏曲学校)建校70周年演出,但不按规定演出传统剧目。音乐会汇集了京、昆、沪、越、淮、评弹等传统戏曲,却又“碰撞”,运用摇滚、民谣、电子音乐、爵士、R&B、放克等现代音乐,灵感的火花引发奇妙的化学反应,熟悉却又全新,让年轻观众称其为“不可思议、回味无穷”。
为庆祝母校生日,参加演出的大部分是从戏剧学校走上舞台的优秀人才,以及还在读书的学生。
1995年出生的人气京剧演员李正宽表演了他著名的民间版《五家坡》;
京剧老将张熙云身着皮裙皮靴亮相,演绎脍炙人口的歌曲《珠帘村》,美丽又飒爽;
两天前才脱下“帝袍”的资深京剧演员付熙如,唱起了《亮亮》这首惊心动魄的歌曲。
戏剧学校校长张军最后出场,并率先演唱中文版《春江花好月夜》。
现场最令人感动的一幕,莫过于老校长、靖昆大师于振飞的“亮相”。
借助AI技术和全息成像技术,人们可以与想念的人面对面见面。他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一代的学生们说:“记住,一旦我们站上舞台,我们就不再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一门伟大的艺术。从进入戏剧学校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光荣的传统。我已经在你面前融入了这个传统和这个世界,你也会在这泉水里感受到河流的起伏。不要错过它。每次面对生活的美好,我都会从心底里被感动。”
诗词歌曲都包含在舞蹈中
作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剧种之一,好听、好看、上演频繁的舞剧在节日演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几乎所有的“中国原创”都是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挖掘题材。
开幕式上表演的舞剧《李清照》由上海歌舞团创作并上演,曾多次“爆红”。作品不仅巧妙地将李清照的一生“融入”到舞蹈中,还以他的名句为“题材”。所有场景转场均流畅完成,无暗景,无缝衔接,一气呵成。数百米的帷幕如画卷般滚动,铺陈出一幅宋代的唯美画卷。
无独有偶,江苏演艺集团昆剧团的昆剧《诗宴·唐代才子传》选取了白居易、贾岛、王维、杜甫、李白五位唐代诗人。 。 《凝碧池》、《秋风断草堂歌》等流传千古的诗句,巧妙地以“旬阳”、“除夕”、“守志”、“四折”串联起来。草房”。全剧的编舞沿袭了传统昆剧虚实写意的风格化表达,保留了精致、典雅、细腻的艺术特色,运用现代舞台美感,充分展现了盛唐的瑰丽气象。
有穿着马脸裙看《李清照》的马来西亚姑娘,在背景板前拿着折扇“造型”;还有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拿着手写的《琵琶行》来看演出,“我想知道”和昆剧一起唱《琵琶行》是什么感觉? ”
在艺术节的国际平台上,用中国作品展示传统文化,就像给世界上了一堂“中国文化课”,挑剔的观众自然不会错过。
两者都聚焦“楚文化”
经过多年的准备,杨丽萍将自己长久以来对“楚文化”的梦想变成了原创史诗舞台剧《荆楚影像》。舞台上有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之宝”曾侯乙编钟。新设计在传统编钟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动感元素。
神秘、瑰丽却又美丽、浪漫的“楚世界”被画成画、拍成景、演成戏、轰鸣成乐、舞成。杨丽萍说:“舞蹈很难把哲学解释清楚,但它可以让人感受到精神。”
与色彩斑斓的《荆楚意象》不同,舞蹈诗剧《九歌》自有空灵气质,用写意的舞美和极简的舞台设计来实现诗意的表达。
作品以屈原的经典同名诗作为创作蓝本,体现了神仙“东君”、“云中君”、“山鬼”、“河伯”、“项君”、“项夫人”和“思命”,并承载着他们的重担。楚辞演义.小舞台构建了一个天、地、人、神的世界。阮、箜篌、打击乐器奏出自然的声音,编排留出适当的留白,让诗意如流水般渗透,激起心中的回响。
本届艺术节委托创作的中国煤矿文工团体能剧《千年勇士》、舞剧《敦煌归来》等作品也呼应了“国潮”的崛起。
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与现代审美时尚的表达方式,让当代观众一次次回首,一次次惊叹。正如杨丽萍所说,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历经千年不曾褪色。不是年轻人不喜欢,只是岁月过去了。长河需要有人擦拭、刷新那些宝藏,让他们能够看到。一旦我们相遇,我们就会永远相见。
新演艺工作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