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三组人对生死的独特观点:笑谈生死,畅意人生
在我们的生活和文学中,我们很少认真地谈论生与死,因为似乎提起这个观点就会显得很沉重。人们可以为生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却很难接受生命的终结,因为死亡总是会给人带来莫名的恐惧和悲伤。然而,《红楼梦》中却存在着三批对生死有着不同看法的人。死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怕的,但他们能够明白在有限的生命里自己应该抱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首先,贾母和王熙凤笑谈生死。两人毫无畏惧,幸福地享受着生活。
《红楼梦》中,贾母是贾家的长辈,所以她是第一个预见死亡的人。古人的平均寿命是比较短的,但贾母在篇章开始时就已经七十多岁了,对于她这个年纪来说已经是很长的寿命了。不过贾母看上去并不衰老,反而很健康。这是贾母精心照顾自己的结果。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儿媳妇。她和贾母是多年好友。她和贾母的生死观非常吻合。两人甚至可以笑谈生死。
王熙凤开玩笑地对贾母说:“以后老头子爬五台山,就只有包哥了。” “上五台山”就意味着死亡,但贾母并没有生气。这是因为王熙凤会说话,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贾母不怕死。贾母曾在莲花冠军赛告诉大家,她小时候曾掉进水里,差点死掉。当时大家都沉默了,生怕说错话,但王熙凤知道贾母能说出来,那就代表事情已经结束了。毕竟,贾母侥幸躲过那场灾难,如今幸福与长寿兼得。这是生命的恩赐。生与死在这里从来都不是禁忌。
王熙凤曾经说过:“将来,当她活一千年时,直到她的祖先回到西方,她才会死去。”贾母笑道:“人都死了,只剩下我们两个老妖精了,还有什么意义?”
这两句简单的句子反映了他们相似的生死观。他们不怕死。他们想要的就是大家能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那就太无聊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必须享受当下,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就是贾母的想法和做法。她很早就把权力交给王太太当管家,过着乐观无拘无束的生活。贾母可以戴红花,高兴的时候喝酒,或者和孩子们一起玩雪。贾母从来没有因为年龄而限制自己的生活,但如果出了大事,贾母还是可以掌控住事情,保护整个家庭的。贾母的生活很乐观,生死从来都不在她考虑的范围之内。
贾母对死亡从来没有特别重视。就连贾母的棺材等物品,也早早准备好了。如果有一天贾母真的要离开这个世界,她也不会感到遗憾。 。贾母唯一一次为死亡感到悲伤,是在她的侄子贾敬去世的时候。贾母为白发人送走黑发人感到难过。更可悲的是,她预感到贾家的没落。她已经是一个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了,她不怕自己的死。她只是担心自己一走,全家人就分开了,贾母心里很难过。其他任何时候,贾母都笑谈生死。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做事不计后果、不怕黑道报应的狠人。她对待生与死非常简单。她这一生,只要能过得辉煌,就不需要做太多其他的事情。计算。她活得足够真实。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得到它。她的生活如此顺利。即使她知道自己以后会遭受很多不好的事情,她也绝不会后悔自己现在的行为。
正是因为王熙凤的大胆和贾母对生命的理解,他们都知道生和死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因为这是生命必须经历的两种状态。生命的长度是无法预测、无法掌控的,所以他们能做的就是拓展生命的宽度,让自己活得精彩,微笑地面对生死,幸福地生活就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第二,黛玉和秦可卿面对生死都很坦然。他们更加珍惜它,因为他们知道它很短暂。
林黛玉和秦可卿看似毫无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但他们的生死观却惊人的相似。 “深情不长久,智者受伤”,用来形容他们是非常合适的。她们都是聪明伶俐的女人,命运注定是英年早逝,但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死,她们却表现得很好。冷静的。这并不是说他们应该放弃自己,不珍惜生命,而是他们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明白生命短暂,所以会更加珍惜时间,好好生活。
秦可卿是宁国府的儿媳妇。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却有幸嫁入宁府。她的公公婆婆待她就像女儿一样。她和丈夫贾蓉从来没有脸红过。可以说,这样的生活她是很幸福的,但是秦可卿却因为生活的小心翼翼,心中有很多的顾虑和担忧,所以她的小病渐渐变成了大病。
她很清楚秦可卿的病有多严重。她和王熙凤的关系非常好。当王熙凤来看她时,她微笑着对王熙凤说道:“就算让神仙也无所谓,这个病你是治不了的,姑姑,我知道我是熬不过这个病的。”这只是一个活下去的问题。”如果病能治好,那么秦可卿自然会积极配合治疗。但她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无法治愈,所以她不给家人任何额外的希望,也不希望他们再为她做任何事情。更加努力地工作。但她也让王熙凤多来看看她,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巧合的是,秦可卿生病时所说的话,也是黛玉在另外空间对宝钗说的。黛玉道:“没有用的,我知道这病是好不了了。别说是病了,单说我好日子的样子,你就知道了。‘生死有命,富贵在人间’。”天堂’,这就是原因。”这不是可以手动完成的事情。看来今年比往年更重了。”
黛玉便对宝钗说这话。正是宝钗来看望黛玉生病了。黛玉视她为亲妹妹,便将心里话告诉了她。黛玉从小身体就不好。因为她能吃东西,所以她必须吃药。而且,贾家的病越来越严重了。她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黛玉的性子也很直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生是强求不来的,与其与天抗争,不如认清现实,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活下去。
秦可卿和黛玉都是美丽、热情、聪明的女孩。既然他们生病了,他们也无能为力。他们不会责怪别人。这是每个人一生都无法避免的灾难,所以他们坦然接受。积极治疗很正常,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病可能无法治愈,所以他们会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不会告诉别人自己内心的痛苦,而是尽可能地给每个人带来欢乐,并尽可能地爱自己尽可能。有人去爱。
秦可卿在世时,她一个平民家庭的女儿,能够把宁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受家里长辈和下人的喜爱。在贾母眼里,她甚至是第一个曾孙儿媳妇。我知道秦可卿平日里的表现如何。秦可卿走后,家里人都想着她的好意,都哭了。这就是秦可卿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换来大家的尊重和纪念。秦可卿是一个和王熙凤一样有远大抱负的女人。临死之际,她将梦想托付给王熙凤,为贾家的未来谋划。所以,她这一生,除了做错事之外,还是配得上她的梦想,配得上生活的。
黛玉虽然常常多愁善感,爱哭,但却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她会逗探春,开玩笑说她是“小鹿”,黛玉会和湘云“吵架”,还会给袭人、晴雯和宝玉调节气氛,教湘菱诗,教湘菱诗。宝钗和宝琴视她们为亲生姐妹,并将紫鹃和宝玉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黛玉用自己所有的真诚和热情认真地生活,因为她知道时间有限,所以她不做任何不必要的事情,她只是真诚地对待每个人。她想与大家分享、体验生活的美好,不辜负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期望。
第三,宝玉和宝钗对于生死的看法看似截然相反,但他们却认识到生死是不同途径的轮回。
过去,两个群体对于生死有着相似的看法。宝钗和宝玉看似截然相反,却有着殊途同归的默契。在他们看来,“生命是一个循环,从出生到死亡到……消失在尘埃中,回归自然,开始新的生活”。生与死并不可怕,因为这只是世界的常态。
宝玉是一个喜欢聚集而不喜欢离开的人物。他觉得每个人都必须聚在一起才能幸福。没有任何人,任何人都是不完整的。所以,宝玉是一个非常博爱的人。他总能在人群中找到那个孤独的人。人们,及时安慰。然而,宝玉的生死思想却相当极端。虽然他喜欢经常聚会,但他并不惧怕死亡,甚至对死亡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人们常常认为,只有死在文学或战场上,生命才有价值。但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样的死亡方式是因为当局太糊涂了,人们别无选择。在他看来,生命的存在和消失没有任何价值。生与死,皆是轮回。他想过逃跑是否能够实现,所以他想要的是他能够保护所有人,或者让所有人都说他们在保护他。
宝玉对紫鹃道:“我只是请你看顾我,守护我,直到有一天我变成飞灰。飞灰不好,灰还有形状,有痕迹,有知识。”————当我变成飞灰的时候。一缕青烟,随风而散,你无法在乎我,我也无法在乎你。
宝玉是一个很矛盾的孩子。他不想听到死亡,但他对死亡了解得太深了。他知道,生命的离开,就意味着化作尘埃,化作一缕青烟,回归自然。所以他从来都不怕死。他担心如果所有人都比他先离开,他会孤身一人,所以他宁愿先离开。正如他曾经特别留意宝钗对他说的“赤身裸体,无忧无虑”,他不觉得人生的失败,只看到人生的本质,所以最终他会看透这个世界。凡人,选择出家为僧。这是有道理的。
宝钗没有宝玉那么多的温柔和感伤。宝钗对于死,基本上并没有太在意。别人的去世不会在她心里激起太多的波澜,因为死者不能柴,活在当下的人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她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心思去感伤。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冷静和理智,宝钗在面对金钏儿的死、尤三姐的死、柳香莲出家时,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悲伤。
宝钗并不是没有感情,而是这在她的人生中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生与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无论他们多么害怕、多么担心,都无法避免。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愁善感呢?最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尽力而为。人们的尊重和安慰。宝钗在她这个年纪能想到这样的事情,但如果不好的话,因为她虽然足够完美,但过于现实,往往不被理解。就像“更香”一样,一个从黑夜等待到黎明的人,每个人都沉醉在她独自的悲伤中醒来。
总的来说,对于《红楼梦》中的贾母和王熙凤来说,笑才是生死存亡的真谛;对于黛玉和秦可卿来说,生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人力无法强迫,但我们可以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宝玉死里逃生,宝钗清醒得要死。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同归。他们都明白,生与死只是生命自然规律的转变,无法计算清楚。与其悲伤,不如心胸开阔、清醒。六人对生死的态度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对生死都有保护和敬畏之心,并且能够坦然接受和面对。生活给每个人发了不同的牌,但如何选择?打牌是个人的事情。生活是美好还是痛苦,取决于你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