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亚:设计独特的最年轻世界文化遗产之都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拍摄的国会大厦和三权广场(无人机照片)。
作为一座专门为了迁都而建造的城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成立于1956年。建设之初,城市规划者认为巴西利亚的所有元素都应该与城市的整体设计相一致。因此,城市中的各个区域和建筑大多是对称的,从空中俯瞰就像一架巨大的喷气式飞机。 ,整个城市很有设计感。
凭借这种极具特色和想象力的设计风格,巴西利亚于1987年12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最年轻的世界遗产”。巴西利亚的众多建筑中,以总统官邸、外交部、三权广场等政府建筑最具代表性。
黎明宫是巴西总统的官邸。它是一座大理石建筑,四周环绕着玻璃墙,外部结构由白色柱子组成。这样的设计让建筑变得更薄、更有层次感。同时利用建筑周边的倒影池,使建筑在水中得到完整的倒影,形成重叠交错的虚拟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尼迈耶采用了巴西利亚城市设计中广泛使用的弧形元素和盾形图案。但在受到赞扬之后,这一元素在巴西各地被广泛复制,甚至达到了滥用的地步,并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糟糕的审美”。
黎明宫共有三层。地下建有客厅、厨房、洗衣房、医疗中心和经理室。地上部分分为两层,下层用于总统的正式接待。用于接待客人,上层为住宅区。
至于巴西总统官邸为何被称为“黎明宫”,巴西利亚建设期间的库比契克总统曾给出答案:“如果巴西利亚不能代表巴西新一天的黎明,谁能呢?”
巴西外交部所在地伊塔马拉蒂宫于1970年4月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和黎明宫一样,这座建筑也是由设计师尼迈耶和卡多佐建造的。最初,这座装饰有大量拱门的建筑被称为“拱门宫殿”。但当巴西首都还是里约时,巴西外交部所在地的建筑被命名为“伊塔马拉蒂宫”,因此“拱门宫”也沿用了“伊塔马拉蒂宫”的名称。
有趣的是,“Itamarati”一词本身的含义在巴西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无论其真正意义如何,伊塔马拉蒂宫都是承载着巴西外交历史和未来的重要场所。宫殿不仅是外交部办公场所,也是接待外国国家元首的重要礼仪场所。尼迈耶设计这座建筑时,将其分为三部分:一座主楼和两座附楼。主楼主要用于举办各种外事活动,两座附楼为外交部公务员办公场所。
与前两个有趣的建筑名称相比,“三权广场”的命名方式简单直接——这个广场位于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机构之间,因而得名。三全广场不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公共活动场所,也是一些大型仪式、礼宾活动甚至示威抗议的场所。
尼迈耶在设计这个广场时,总体秉承“重点突出三大权力机构”的理念,尽量不增加多余的显眼建筑,广场上没有绿地或遮阳区域。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应该是飘扬着巨大的巴西国旗的旗杆。旗杆高一百米,本身就是共和国的纪念碑。自1971年起,旗杆上常年悬挂一面面积286平方米的巨型国旗。这面旗帜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上最大的旗帜”。每月的第一个周日,广场上要举行隆重的换旗仪式。
在巴西利亚特里卡广场拍摄的首都先驱者雕像。
三全广场上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标应该就是“先锋雕像”了。该雕像由尼迈耶于1959年由雕塑家布鲁诺·乔治创作,高8米。这两个并肩拥抱的简单人物形象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像是士兵,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雕像名称中的“先锋”一词是指在巴西利亚建设期间从巴西东北部赶来建城的工人。因此,这座雕像的初衷是为了纪念巴西利亚的建造者。尼迈耶将其竖立在三权广场,表达巴西三大强国之间“团结、力量、平衡”的象征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