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女性掠影展:永陵博物馆展出柳丝梅绽正芳菲,邂逅唐代女子风貌
永陵博物馆“柳丝梅花——初唐女子掠影”展览现场。
彩绘上釉陶俑,描绘的是一位手挽袖站立的女子。
三色女马俑。
“云如衣,花如脸,春风过门槛露浓”。当你想到唐代的女性时,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也许就是名画《簪花仕女》中衣着华丽、妆容精致的贵族女子;也许是盛唐时期丰满的女子追求雍容华贵……成都的初冬,我来到了永陵博物馆展厅。在时间凝固的文物里,你可以遇见唐代女子的另一种面貌——婀娜匀称的身姿,清淡细腻的妆容,白里透红的美,还有点点粉扑扑的——这些都是初唐女性的特点。有风格。
永陵博物馆展出《柳丝梅花——初唐女子掠影展》昭陵文物、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合葬陵、永陵文物前蜀五代祖师王建陵墓与出土遗骸的邂逅,为观众打开一扇了解生平的窗口以及唐初女性的时尚。还跨越了200多年的时空,让初唐五朝时期的女性能够跨时空“对话”。
服饰、妆容、音乐、舞蹈……一幅盛世女子的绚烂画卷
“初唐时期的女性容貌是多种多样的,与我们熟悉的唐朝不同,此时的女性服饰优雅,妆容清新。但同时,她们也骑马狩猎,还有也是一种女穿男装的时尚潮流,非常具有时代特征。”从执行馆长刘婷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一睹初唐至五朝时期唐代女性开放、自信、优雅、高贵的形象。
郑仁泰墓出土的彩釉陶女袖手俑,柳眉、凤眼、樱桃小嘴,塑造了初唐女子的曼妙身姿;看来我们可以看到公主的美丽心灵和一手好书法;还有李珍墓出土的唐代海马葡萄纹铜镜。镜背镀银,饰有海马葡萄图案。这是唐代使用最广泛的铜镜。其中一件装饰品...
步入展厅,除了红纱幔、灯笼营造出的绚丽多彩的唐代氛围,以及昭陵壁画图案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展柜里的文物。徜徉在陈列的文物之中,观众仿佛回到了初唐。唐朝建国之初,政治明朗,经济复苏,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审美多元。唐太宗在位期间,“贞观之政”盛极一时,奠定了唐朝两百多年的基础。唐太宗和文德皇后合葬的昭陵,就是这段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
“本次展览以昭陵博物馆和成都永陵博物馆收藏的唐初至五代珍贵文物62件(套)为基础。昭陵是中国规模最大、墓葬数量最多的皇家陵园。另外到李世民等皇帝的后陵墓葬共180多座,其中有他的妃子、公主、英雄等,展览精选了与女性相关的内容。这些墓葬中包括唐代陶俑、墓志铭、壁画等精美文物。解释。
从《绣衣映晚春》、《提袖响弦鼓》,到《文章分凤翎》,再到《吃人间烟火味》,四个单元展览以诗词命名,反映初唐女性形象。以他们的生活为主题,讲述他们的服饰、音乐舞蹈、文学才华、休闲娱乐和生活方式。在展览呈现的图片和文字中,你还可以看到唐代女性的脸谱流程,了解初唐女性的日常服饰,感受她们对大胆、开放、标新立异的服饰追求,以及他们对穿胡服和男装的偏好......
采访中,刘婷特别介绍了昭陵博物馆的一级文物彩釉陶女袖、手立俑。雕像单髻,红长裙,蓝围巾,裸胸,双手。胸前弯曲,面部表情生动,栩栩如生。 “此俑身材匀称、曼妙,表现出初唐女性自信、开放的精神风貌。”
同时,刘婷还介绍了李真墓出土的一件三彩女马俑,这也是刘婷在本次展览中最喜欢的展品。 “这尊雕像非常漂亮,她穿着胡服,头戴帽子,端庄英俊,在她温文尔雅的美丽中增添了几分阳刚和英雄气概。而雕像脸上的微笑表情,让她看起来像一个‘富婆’。”自信、开放、乐观的动人形象体现出强烈的艺术感和时代感。这件陶俑是昭陵文物中唯一的一件,尤为珍贵。 ”
一场从昭陵到永陵跨越200多年的“对话”
如果说昭陵博物馆保存的大量历史文物是初唐崛起的实物见证,也是反映初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珍贵资料,那么永陵博物馆,位于天府之国,是晚唐研究的研究中心。在珍贵的唐五朝史料中,“二十四乐器”石刻作为晚唐五朝音乐文化的美丽见证而久负盛名。本次展览中,昭陵和永陵时期的女性人物跨越200多年的时空在永陵博物馆进行“对话”。
第一单元《晚春绣罗衣》主要讲了唐代妇女的服饰和妆容特点。从昭陵、永陵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找到唐初、晚唐时期女性流行的发型和眉毛。造型、花朵等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唐初,女子在眉型上仍延续前朝的风尚,喜欢眉毛又长又细,到了高宗时期,出现了宽眉的迹象,更喜欢月牙眉”随着时间的推移,眉形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宽的趋势,从女性柔美发展到帅气豪放。”据刘亭介绍,初唐妇女的发型是从隋代继承下来的。比较低且平坦,但很快就出现了高高的包子。太宗时期,高髻时尚从宫廷蔓延至民间。
从展板上的《二十四乐》浮雕石刻女性人物可以看出,五代女性的发型以髻、髻为主。 “除了唐代流行的双髻、高髻、宝髻、双丫等款式外,还有其他的创新和变化,如三叉髻、包髻变异等。”刘婷解释道。
“勿错过羊车常来,柳树梅花盛开”。无论是初唐还是五朝,在开放的时代氛围中,女性的身影都格外引人注目。绕着展览走一圈,你可以体会到唐代女性的身份不再是从属于男性的。女性开始觉醒,享受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刘婷说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宇新图片报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