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闪耀首都舞台:蝙蝠、肖申克的救赎等经典作品密集上演
本报记者 高茜
在大剧云集的“演艺之城”,对世界经典的多元演绎是不变的主题。近期,小约翰·施特劳斯轻歌剧《蝙蝠》、话剧《肖申克的救赎》等经典文本作品密集上演。中国艺术家在为市场提供一批精品的同时,也通过对公认经典的演绎获得了认可。深刻的诠释也向世界展示了日益自信的中国声音。
国家大剧院新轻歌剧《蝙蝠》剧照。国家大剧院供图
中国电视剧《肖申克的救赎》剧照。本报记者 方飞 摄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剧目《华沙旋律》剧照。本报记者 方飞 摄
世界经典闪耀首都舞台
大家都知道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11月29日至12月1日,这个关于希望、自由、救赎、友谊的故事将再次以戏剧的形式与北京观众见面。在二七剧场的舞台上,来自加拿大的“中国通”大山携手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8个国家的外籍演员,用地道的中文完成了近150分钟的表演,创造了一场精彩的演出。世界知名的电影。他的作品在当代中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本土化的中国演出最近在“演艺之都”引起了轰动:小约翰·施特劳斯轻歌剧新剧《蝙蝠》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部轻歌剧已有150年的历史。不失光彩的珍珠,被来自九个国家的艺术家创作阵容赋予了轻盈灵动的现代色彩;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的新作《华沙旋律》移植自俄罗斯罗斯几十年来频繁演出的同名作品,用细腻而深刻的风格表达了当代人对永恒的思考和探索。和平与和解等命题……在诠释和呈现世界经典的道路上,中国艺术家将继续努力,接下来,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战争》等重量级作品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音乐剧《与和平》将陆续为观众呈现。
中文诠释彰显文化自信
“对于公认的经典的呈现和诠释,首先考验的是艺术家的水平。”观众陈女士是一位忠实的“经典”爱好者。在她看来,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无疑是试金石。陈女士非常喜欢用不同的版本来捕捉艺术家的聪明才智。比如,国家大剧院新版《蝙蝠》对图像的极致运用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需要依赖重型布景,图像的变化会影响场景的快速性。”改变是一种能够带来巨大改变的浪漫。”
中国艺术家的惊人匠心也在中国话剧《肖申克的救赎》中大放异彩。电影中,安迪爬过长长的管道,在暴风雨中重获自由的场景,是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时刻之一。由于版权限制,该剧无法重现这一震撼场景,但当一只无人机蝴蝶从安迪手中飞到观众手中时,主创团队巧妙利用舞台特点,再次引起了观众心中的强烈共鸣。艺术以及他们对梦想和自由的深刻理解。 “这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肖申克的救赎》制作人之一、龙马社负责人姚毅表示,“每个人的努力承载着世界范围的团结和创新,他们的故事是希望和友谊的缩影。”
北京舞台见证文明互鉴
聚焦世界经典,北京舞台不断见证中国艺术家视野的开阔,以及对国际演艺资源日益游刃有余的部署和运用。目前,国家大剧院酝酿两年的首部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正在紧张排练。曾执导过俄罗斯热门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的俄罗斯导演阿丽娜·切维克坐在现场,掌控着作品的基调和魅力。创意制作总监王向前始终记得,当阿丽娜·切韦克第一次听说中国艺术机构要创作并上演音乐剧《战争与和平》时,她的惊讶之情是:“我们见面后,阿丽娜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确定是吗’” “战争与和平”?“因为即使在俄罗斯也没有人制作过音乐版的《战争与和平》,所以它太难了,也太大了。”
将托尔斯泰的杰作浓缩为三个小时的舞台表演,主创团队充满了敬畏。编剧于荣军的剧本修改了10次,作曲家舒楠的音乐修改了“不下800次”。虽然《战争与和平》有着深刻的俄罗斯印记,但主创团队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堆砌俄罗斯风格。于荣俊着重从当代的角度注入关于苦与乐的思考,而舒楠则利用电影音乐的体系和结构,以全景式的方式展现史诗背景,并融入了“电子、摇滚等适合本片的风格”。作品”融入传统管弦乐。
“虽然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国籍,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对于生活中的爱、关心、仇恨、背叛,我们都有着相同的感受。”阿丽娜·塞维奇说道。这部由中国艺术家创作的音乐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闪耀着文明间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光辉,也将为当今文艺创作留下生动的见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