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从贫民女孩到女神的人生坎坷与爱的遗憾
女神董竹君
我对人生的坎坷没有什么怨言,只是对爱情感到一点遗憾。
——董竹君
01
1900年2月,董竹君出生于上海一个贫困家庭。
他的父亲是人力车夫,母亲是家庭佣工。
由于她相貌清秀,人们称她为“小西施”。
董竹君是长女。由于贫困,她的两个弟妹因营养不良和无钱医治而去世。
4个月大的弟弟因缺奶活活饿死在董竹君怀里。
为了让董竹君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父母决定不顾一切地送她上学。 6岁那年,她被送到私立小学,一年学费两三块钱。
就连这两三块钱,也要分三期付清。
她12岁时,开人力车的父亲病倒了。当借钱治病无望时,母亲要求她退学还债。
“我们家借了很多高息贷款,学了京剧,送你到五马路的一个馆子去抵押,三年就能还清债务。”
阴沉的冬日,刚满13岁的董竹君含泪告别父母,被妓院送来的轿子接走。
他把女儿带到妓院,三年300大洋的价钱把她卖为歌手,成为了夫人的赚钱工具。
她回忆,刚进“长三堂子”的时候,其他女孩的水卡上只有两三张票,但她的水卡却满了,而且每天都在增加,直到达到五十、六十张。
我每天晚上都会唱到喉咙沙哑。
转眼一年过去了,14岁的董竹君已经长成了窈窕的身材,眼看自己步上出卖姐姐们的后尘,已经为时不远了。出去。
正当她束手无策时,一位名叫夏志的客人得知了董竹君的身世,非常同情她。
董竹君也注意到了这个年仅二十六、十七岁的青年,身穿灰袍,黑马褂。
夏治石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武昌起义期间,他率部从四川成都一路杀到重庆驻军,并被选为四川省副省长。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革命党人两次挑战袁均失败。夏治石一行人逃离四川,以堂子为掩护潜入上海。
又商量去日本留学报效国家。
两人在上海的《清河坊》中相识,并暗恋着对方。
尤其是对于刚刚开始恋爱的董竹君来说,夏治氏简直成了她心目中的英雄。
“他24岁就任四川巡抚,真是英雄。从那以后,我更加崇拜他,也关注夏先生是否真心爱我。”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暗暗喜欢。以我的长相,应该不愧为一个爱国英雄。”
尽管如此,她并没有向他表达自己的感受。她知道夏治氏在四川有老婆,她不想成为小妾。
身陷火坑的董竹君,将自己的爱情深深埋藏在心底。或许,这就是天意,让这对夫妻幸福美满。
一封意外的电报从四川传来,说我的妻子在夏天因肺病去世了。
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一心称帝的袁世凯在全国大规模搜捕革命分子,并悬赏三万元要夏治石的人头。
夏治石无奈,只好躲进虹口区日租界。在准备流亡日本的同时,他派人到“清河坊”与老鸨谈判,为董竹君的赎罪付出代价。
没想到,董竹君只花了三百大洋就被带进宫了。一年后,狠心夫人开出了三万大洋(相当于今天的三百六十万)的天价。
董竹君坚定地说:“不要用你的钱来赎罪,否则你会说你买了一辈子。”
为了夏治石对她的爱,董竹君假装生病,不再和客人聊天。
“好吧,如果你不想做生意,我就送你回家了。”夫人吩咐道。
董竹君信以为真,上了轿就走了。不料,老太太却把她送到西藏路一个无底胡同的二楼,把她关起来,并让看守严加看管。
一个安静的夜晚,董竹君派侍卫去买夜宵,脱下丝绸旗袍,摘下金玉首饰,一脸无辜地去见心上人。
当时她只有14岁。
当夏治石和朋友们准备行李准备登上开往日本的轮船时,他们欣喜若狂地看到自己的心上人从天而降。他抱起董竹君,激动道:“你真的逃了,真的……”
1914年,董竹君与夏治石举行了文明的婚礼。
董竹君身穿白纱材质的法式连衣裙,脚踩一双白色半高跟尖头皮鞋,头发梳成法式结。
而夏治石也穿着燕尾服。
阳光正好,风也徐徐。
02
在日本的三年多时间里,夏治世为董竹君聘请了五位导师。
教她数学、日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学和植物学,还学习汉语。
她在家完成了东京御茶水女子师范大学的所有课程。
就在这个时候,老师把她丈夫给她起的名字“玉英”改成了“东黄”,外号“竹君”。
1915年12月,袁世凯不顾世人反对,穿上了价值80万元的黄袍,再次引起全国军民的谴责。
夏治石与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将回国参加反袁运动。
但他其实很担心已经当了母亲的董竹君。他递给她一把手枪,说道:“把手枪放在你的枕头边,如果你对我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就用它来对付你自己。”
夏治石还紧急给从国内来的四哥打电话,叫他来陪董竹君读书,其实是为了监督她的行动。
她的丈夫即将回国参加讨袁运动,她生死未卜。董竹君忍受着丈夫不信任她的羞辱。
1916年春,她含泪告别夏至,登上回国的轮船。
当时,全国范围内普遍谴责,袁世凯不得不发电报废除帝制,恢复中华民国。
但军阀混战也开始了,夏治世被任命为四川经国征兵军总司令。
1917年,他发电报要求董竹君立即回国。董竹君带着女儿来到成都定居。
起初,人们认为董竹君配不上夏治氏。那些贵族男女都斜眼看着她:“青楼女子怎么能读书好?她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
极其讽刺。
夏治氏的母亲对儿子说:“歌手只配做小妾,再说了,嫁给我们这样的豪门还有什么意义?你一定要尽快给我娶个正妻!”
董竹君用自己的智慧和机智赢得了全家人的喜爱。
首先,我带了一大堆从海外带回来的礼物,分发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从老人到孩子,甚至家里的佣人和姑娘。
尊重家里的长辈,面对同伴的困难要宽容,打理家里的一切,每天从早忙到晚。
渐渐地,很多人看到了,都对她无话可说了。
再加上夏治石对她很好,这让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她挑灯夜班,拼命工作,读啊读报纸,直到眼睛红肿起来。她亲自操持家务,将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所有原本看不起她的人,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她。
最终,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赢得了公婆和家人的认可,还专门为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传统婚礼。
但到了夏朝,却养自己的军队,强征赋税,中饱私囊。
董竹君对丈夫的恶行深感厌恶,多次劝说,但遭到丈夫的轻视或斥责。
同时,董竹君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阅读了大量进步报刊,关心社会问题。
她不喜欢当时官嫔们的应酬,实在是无法原谅。她平时只是算算时间,到了就吃饭,吃完就走,所以女士们给她起了个外号——“夏心盘”。
正当夏治石崭露头角时,却意外被免职,最终结束了他一生最辉煌的篇章。
董竹君劝他说:“这样才好,做贪官只会祸国殃民,有什么意义呢?”
但从那以后,夏治石的性情就大变了,和另外两人完全不同了。
03
有一次,董竹君帮夏治石剪脚趾甲,不小心划血了。夏治石一脚将他们踢开,将董竹君打倒在地。
“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每天都忙得筋疲力尽,你为什么就不能体谅一下我呢?”
但这只是开始。
可怕的是,夏治石还爱上了抽烟和赌博。他以前接受的新思想完全消失了,他陷入了封建专制。
董竹君患肺病离家出走的三个月里,从来没有去看望过她。
有一次,夏治石发高烧躺在床上。董竹君以尿、食侍他。与此同时,他出去透透气,并对士兵们说了几句话。夏治石居然还骂她,说她不是女人。
是的,他骨子里相信她是一个从青楼出来的女人,生性放荡。
她的心怎能不痛?
有一次,夏治石截获了女儿夏国琼的钢琴老师写给董竹君的一封信。当他看到是一位男老师时,他生气了,骂她不守规矩。
董竹君反驳,却打得很凶。随后,他冲进厨房,拿起菜刀,追着她要杀。
就这样,董竹君成了夏治世失意的官场的出气筒。
在夏至越来越颓废的同时,董竹君却越来越开明、独立。她认为,女性要想真正获得解放,首先必须获得经济独立。
董竹君提出了“实业救人”的信念。
1923年,董竹君创办的“富祥女袜厂”在将军街成立,聘用周边贫困女工。
这是女性第一次在成都经商,一时成了大新闻。
1926年正月,董竹君与夏治世的独生子出生,董竹君从上海打电话给父母,创办了“飞鹰人力车公司”。
但夏治石却歧视董竹君的父母。董母丢了心爱的金钗,痛哭不已。心情烦躁的夏治石厉声喝道:“没人死,你哭什么?过来,把她绑起来!”
董竹君已经对夏治氏失望了,夫妻关系濒临破裂。
董竹君为夏治世生下四女一子。
夏治石有着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他从来不关心女儿们的生活和教育,更不让四个女儿读书。
四女儿四岁时,腰椎患病,右腿肿大,需要穿刺抽脓,十分痛苦。
不幸的是,另一个女儿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昏迷了几个小时。
两个孩子同时情况危急。董竹君四处求医,忧心忡忡。
夏治石不理他,继续吃喝玩乐。他还认为董朱先生为他服务不周到。
夏治石认为,女孩子就是扔掉的,没必要花太多的钱。十七岁、十八岁就能找个好人家嫁人,也算是对得起他们了。
这让董竹君无法忍受,他与夏治氏彻底分手。
他带着女儿到上海读书,与夏治石分居。
04
董竹君将自己的全部财产交给夏治石的六弟保管,并将自己的儿子收养给夏治石的三弟继承遗志。
为了让大女儿能够去上海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她带着四个女儿和父母,毅然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的成都。
这一次,董竹君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似乎兜了一圈,她的人生又回到了起点。
但她已经不再是14岁的董竹君了。
当夏治石让她回家时,董竹君决定离婚。
夏至却笑道:“君子协定吧,我们暂时不离婚,分居五年。这五年里,如果你和你女儿在上海不饿死的话,我用手掌里的肉给你煎鱼。”吃。”
正如他所料,董竹君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家住四川成都房产、拥有丰富房产的夏治石承诺每年支付四个女儿1600元的生活费。
但他一分钱也没付。
租不起房子的董竹军带着四个女儿和父母住在二叔家。他的二叔和二婶都是卖报纸的,生活拮据。
为了全家人的生存,董竹君先是把自己的衣服、首饰送到了当铺,后来连大女儿的大提琴也送到了当铺。
五年来,夏治石多次给董竹君写信:“如果你想回来,随时都可以回来,如果我做错了事,我可以改。”
董竹君丝毫不为所动。
五年后,1929年,夏治石如约来到了上海。
董竹君父女没有饿死,只是没有饿死而已。
夏治石一脸后悔的样子,眼里含着泪水,哀求道:“你真的要抹去这么多年的夫妻感情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情渐淡,董竹君决定离婚。
水溢难收,从此不再和你在一起。
迫于生计,1930年春,董竹君在上海闸北区创办群益纱管厂,招收工人100余人。
建厂期间,董竹君经历了艰辛。她把所有的孩子都送进了寄宿学校,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负担。厂里的一切事务她都亲自主持。
创业之初,我遇到了很多挫折。
“现实生活和处境就像锋利的刀子和皮带,日日夜夜、每时每刻,刺入、敲打着我的心、肺、皮肤、肉体和神经。一家大小的老少都在张着嘴等待食物。”穿好衣服,去上学,现实迫使我不得不被生活的压力压垮。”
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在银行不愿放贷的情况下,董竹君远赴马来西亚吸引华侨资金。群益纱管厂才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虽然生活艰辛如百箭穿心,但她却软如青竹,坚韧如青竹。
在董竹君的努力下,群益纱管厂慢慢重回正轨,生意一天天好起来。
05
然而,目前的局势却十分动荡。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全国抗日呼声高涨。
当国家面临危机时,每个人都有责任。
在上海,董竹军带着16岁的女儿郭琼参加示威活动。
在遭到法国巡逻队残酷镇压的关键时刻,他们救出了被法国巡逻队打伤的暨南大学学生罗杰安。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发生了著名的“淞沪会战”。群益纱管厂被日军轰炸,化为灰烬。
生活再次归零,陷入绝境。
看到自己创办的企业被毁,董竹军伤心欲绝。
但不幸从来都不是单独发生的。
1932年3月4日深夜,董竹君作为政治嫌疑人被巡捕房关押了四个多月。
四个女儿和她们的父母靠教 16 岁的女儿钢琴谋生。
年迈的父母不久就因恐惧而去世。我妈临死前就算想吃哈密瓜也没有钱买。父亲死后无钱安葬,灵柩就存放在苏州会馆。
无奈之下,狱友借给她一张100元汇票,并贿赂了律师。入狱四个多月后,董竹军被“取保候审”。
眼看着维持七口之家的生计成了问题,负责采购军火的李松高听说了董竹军在上海的经历。
他被董竹君坚强的性格感动,借给她2000元做生意。
一位亲戚说:“咱们开个店,卖油炒饭吧,肯定不难。”
没想到,这句玩笑却让她脑洞大开。
她在四川生活多年,知道川菜很有特色,各种小吃丰富多样。她在夏家学习烹饪,练就了精湛的川菜制作技艺。
她有信心在上海开一家优秀的川菜馆,开创一片新事业。
不过,川菜大多以麻辣为主,不太符合上海人对清淡菜肴的喜好,所以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另外,大多数餐馆不注重卫生,容易传播疾病,必须大力改善。
很快,董竹军用这笔钱作为本金,在上海市中心大世界附近的宁海西路租了一套一、三层的房子。
一家内外装饰典雅、店面镶嵌瓷砖的酒店于1935年3月15日开业。
乳白色的霓虹灯亮出四个大字:“晋江川菜”。
锦江酒店的瓷餐具上印有专属标识——竹子。菜肴讲究色、香、味,品种繁多。
因为食物好吃,而且店里装修得很优雅。
口碑相传,店里每天都挤满了顾客。楼上楼下人满为患,临时加了很多座位。连过道都被堵住了,菜品只能从客人的头顶上。
“锦江川菜馆”每天爆满,来这里吃饭都要排长队。很快就在上海名声大噪。
上海青年、红帮名人黄金荣、杜月笙、张晓林以及来上海办事的南京政府官员都曾光顾过锦江川菜馆。
“晋江川菜馆”的名气越来越大。各界名人来到上海,品尝这里的菜肴都是一种享受。
各国驻沪外交官、外商、租界老板都是这里的客人甚至是常客。
美国著名演员卓别林也曾来访上海。
董竹君富起来后,首先想到的是女儿们的未来,让她们学钢琴、读书,给她们最好的教育。
同时,在现在的上海复兴公园附近开设了一家锦江茶馆,为上海文化人士提供交流的场所。
1937年8月13日,上海成为一座“文化岛”。
董竹君与大公报记者蒋一笑共同出资创办双月刊《上海女性》杂志,宣扬女性独立人格。
南京伪政府千方百计购买这本杂志来为他们服务。董竹君顶住压力,坚持亲自办杂志。
06
正当锦江的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卢沟桥事变后,锦江也作为上海的知名餐厅而受到日本人的欢迎。
董竹军奉命在虹口开设分部,为日军服务。
董竹君坚决地说不。
于是,对董竹君的刺杀和刺杀就开始了。
由于发现及时,董竹军逃亡到菲律宾避难。
1940年底,她的两个女儿在马尼拉获得了成功的音乐表演,董竹君赶去祝贺。
没想到,她遇到了一直暗恋她的陈清泉,并来看望两个孩子。
但此时陈清泉已经为人夫了。让董竹君意外的是,陈清泉向妻子提出离婚后。
他的妻子实际上步行前往马尼拉表明了她的立场。
董竹君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决定离开陈清泉。
正当董竹军准备离开时,马尼拉爆发了战争。
陈清泉因不愿与日本人合作而入狱。
董竹君连夜倾尽全力探望监狱,两人在生死面前毫无顾忌地拥抱在一起。
这个地方不一样了,我们此生再也见不到了。
行刑期间,下着大雨,陈清泉悲痛地死去。
董竹君麻木地跪下,仰望天空,心碎不已。
在菲律宾期间,董竹君历尽艰辛,险些被驱逐出境。他加入了菲律宾难民军,躲在偏僻的竹林里。
他也努力创业,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
在菲律宾的四年感觉就像一个漫长的世纪。
终于,当世界大战结束时,董竹君想尽办法弄到了一张船票。
回家吧!
1951年,董竹君思前想后,将自己经营了16年、价值3000两黄金的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馆捐献给国家。
生活再次归零,云淡风轻。
1961年,董竹君从上海搬到北京。
这位60岁的老人本来打算写一本回忆录,但当他完成三分之一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董竹君又遭遇灾难。
她被视为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间谍,被关进监狱五年。
直到1979年3月29日,他才彻底平反。
晚年的董竹君对一切都看得很淡然。出狱后,80多岁的她忍受着病魔的折磨,时隔8年完成了回忆录《我的世纪》。
自传完成后不久,董竹君就去世了。
“一代女英雄”董竹君从此永远沉睡,她无与伦比的美丽又回到了浩瀚星空。
她的个人魅力、女权意识和商业头脑被后人视为传奇人物。
她就像世界上的一颗星星,一片海洋,或是一束光。没有任何言语可以形容她的骄傲和优雅。
她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从妓院到当了都督夫人,再到与丈夫离婚,抛弃荣光,单枪匹马带着四个女儿到上海打拼。
轰动了全世界,整个世界都被这个陌生的女人震惊了。
几经人生坎坷,重新出发,永不放弃,眼前的男人只能佩服、佩服。
那是1929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