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开放:解锁城市文化密码,展现中国文化之美
12月2日,历时七年建成的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式对外开放。它将定位为“世界顶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打造“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
新场馆、新展览、新开放方式,东方卫视《今夜》特别节目《读懂上海》特邀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唐世芬、文物博物学系教授高孟鹤复旦大学,一起“解锁”上海博物馆。 “起新”背后的城市文化“密码”。
做“世界看中国”展示文化之美的好窗口
上海博物馆东馆位于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毗邻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东楼整体呈长方形,部分立面蜿蜒起伏,犹如白色的波浪在风中翻滚。踏入其中,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时光宝盒,包容了一切。
目前,东馆最重要的展厅——历代书画馆门口几乎每天都排起长队。这也是国内外唯一一个将书画分开、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览。王羲之的《草书于帖》、王献之的《行书丫头万帖》、唐代孙綝的《高逸图》、怀素的《草书笋帖》,无不为其中之一。世博会上被“压到盒子底部”的宝藏。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参观一馆一城。
秉承“边建边开,时时见新”的理念,上海博东馆将从2024年初开始分三步开放。2月2日,“铜展馆”率先亮相。以“中国三星堆之星·金沙古蜀文明展”为主题的特展引发了持续的观展热潮。
三个多月时间,特展创下多项纪录,接待观众超过105万人次。其中,60%以上为外国观众,近10%为海外观众。预计全面开放后,东馆每年接待游客将超过600万人次。
事实上,自开工以来,上海博物馆东馆已多次出现在各种“全球最受期待的在建博物馆”榜单中。开业后立即成为上海新“顶”,一年来人气不减。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唐世芬表示,东馆捕捉到的“交通密码”是“精彩的展览”和“舒适友善的空间体验”。
唐世芬介绍,从人民广场馆的3.9万平方米到东馆的11.8万平方米,得益于空间的扩大,人民广场馆原有的8个中国古代艺术通史展厅,在东馆得到深化和延伸。 ,设置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其中包括青铜馆、雕塑馆、陶瓷馆、玉器馆等8个基础陈列。展出文物15000余件,珍贵文物陈列比例大幅提高,更好地呈现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历史和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此外,东楼还尝试了不同的“开放方式”。在展览设计上,更加注重全龄化、沉浸式、互动式展览。 “比如古代文明探索宫,帮助6到18岁的孩子体验当小考古学家或小策展人。”例如,开放式的文物修复体验馆,让观众亲眼目睹博物馆修复人员的日常工作场景。无实物展品的数字馆“山水江南”展览,利用数字技术“复活”中国古代著名书画名家和作品。屏幕等
值得一提的是,它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封闭空间。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大量的开放空间、旋转坡道、屋顶花园,使内部展览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互动。观众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博物馆,充满了轻松的城市客厅。
东馆占地面积近12万平方米。如此大的体量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孟和认为,这是上海“大博物馆计划”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上海必须有一个大型的文化博物馆场馆,人民城市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文化地标,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高孟和看来,“大博物馆”不仅体现在“大场馆建设”,还体现在“展品展览丰富”和“人流量大”。与大英博物馆等博物馆年均人流量5-1000万人次相比,上海博物馆制定的总体人流量目标必须达到年均至少600万人次。
专属主题、专业策展、有趣宣传带动流量
不仅是东楼,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也进行了“更新”。 11月23日,“东方与西方: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与世界”特展正式启动。
展览汇集了中意两国28家文化、博物馆机构精选的204组展品,全面展示马可·波罗时代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往。意大利馆长达伦利认为,参观者可以从马可·波罗著作中记载的内容大致了解13、14世纪中国和意大利的真实面貌。
此外,“古埃及文明展”也于11月26日迎来了第100万参观者。作为历史上全球规模最大、亚洲水平最高的古埃及文物出口展,自2024年7月启动以来,日均参观人数全部8000人次。名额已满,目前已售出130万张门票。该馆预测,按照目前的趋势,它将打破1978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36万人次参观者的纪录,并创下埃及全球巡回展览的新纪录。
展会的火爆也带动了文创产品的销售。目前,古埃及相关文创产品销量已突破1.5亿。与此同时,周边商业、酒店、旅游、演出等消费也突破100亿元。
2024年,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大厅和东大厅共举办特展14场。这些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展览,带领观众踏上跨越时空的优雅之旅,持续打造文化博物馆IP。上海博物馆还在匈牙利、意大利、日本、中国香港等地举办了四场专题展览,促进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2024年,上海博物馆推出“中国之星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和“古埃及文明展”成为圈外文博IP,也让东馆和人民馆方形大厅“互动”。 “事实上,为了打造这两个特展,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唐世芬看来,两个特展成功的秘诀主要在于选择合适的主题以及原创性、专业性、学术性的内容创作。策划展览,以及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和配套活动,“古埃及文明展览现场出现了猫的喵叫声,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
在一些人看来,与陕西、山西、河南等文物大省相比,上海在先天资源禀赋方面并不领先。但在高孟和看来,上海在建设“博物馆之都”方面还是有自己的特色和资源的。 “上海确实不是文物出土的省份,但上海是文物收藏的城市。况且,上海最早的博物馆已有150年的历史,博物馆建设可以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此外,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在展览、收藏、研究等方面的中外交流也相当便利。
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打造“上海博物馆之城”
以上海博物馆为引擎,近年来上海的“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12月1日,经过近八个月的展览更新和调整,上海邮政博物馆正式重新开放。二楼主展厅展览面积800多平方米,新增新时代新征程下邮政业改革发展、邮票百年党史、新互动等内容多媒体触摸屏等设备,让观众耳目一新。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共有注册博物馆166家,涵盖综合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自然科技博物馆等多种类型。截至9月30日,上海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2873.47万人次,同比增长57%。
大量优质文化展览也拉动了上海文化旅游消费。据2023年《上海博物馆本土贡献蓝皮书》统计,来上海观展的观众中,50.43%是本地观众,其余观众来自外省市。 “拉杆箱经济”效果明显。
观众观展不仅拉动了上海的住宿、餐饮消费,而且80%以上的观众还更喜欢在博物馆及周边商圈购物。文博场馆成为带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交通门户。
值得一提的是,借东楼全面开放之机,上海博物馆近日首次举办M20+世界顶级博物馆大会。本次会议以“变与不变”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西班牙普拉多国家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知名博物馆的代表。美国艺术界,探讨博物馆在时代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虽然蓬勃发展的文化博物馆市场为上海成为“博物馆之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高孟和看来,上海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前二,但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发展情况。应该在“盘活存量、足增量”方面下大力气、多下功夫。
唐世芬透露,除了人民广场馆和东馆外,上海博物馆的北馆也在杨浦滨江原上海造船厂旧址上建设。未来,上海博物馆将构建以三馆为核心的“3+X”新发展格局。其中,东馆定位为“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收藏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类别的文物;人民广场馆定位“中国看世界”的窗口,重点展示世界文明和艺术交流;北馆更注重专业性,我们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古船与考古博物馆。
“之所以叫3+X,X就是变量的意思。”唐世芬透露,上海博物馆将在国内外设立多个分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文化品牌。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结交更多的朋友,让我们能够利用别人的资源。”在唐世芬看来,上海博物馆既有雄心,也有责任,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专家人才和策展建设,助力上海建设“博物馆之城”。 ”。
看新闻记者:杨震、宋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