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性恋现象上升趋势:探讨虚拟人物与青年情感寄托的深层原因
□黄花艳艳(湖南师范大学)
近年来,“纸上性爱”现象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将情感寄托在虚拟角色身上。 11月26日,“纸片性爱”一词登上微博热搜,再次引发讨论和争议。众说纷纭,有人对此表示尊重,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行为不可理解、偏执、虚幻、不负责任。
不可否认,“纸上性爱”已经成为当今青年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二次元文化的流行,也与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情感需求和社会处境密切相关。基于此,笔者认为,与其进行指责和不理解,不如从现实世界出发,追溯这种跨维度情感的成因,从而理解年轻人对“恋爱”的新定义。
“纸性”一词来源于日本的二维虚拟世界。在日语中,也被称为二维禁止综合症、二维情节。这是指一个人对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英文缩写)作品中的虚拟角色的崇拜。在极端情况下,一个人对真实的人很少或根本没有兴趣。
就客观社会经济因素而言,爱一个“纸片人”比爱一个真人更容易。在现实环境中,谈恋爱必须考虑双方的喜好、情感、经济状况。现实因素和复杂的人性往往要求人们在处理一段关系时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成本。 “纸人”是根据需求而创作的内容。在各种充满想象力的角色设计中,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从而满足自己对另一半的完美主义想象。 “纸上性爱”是一种放弃身体依赖的单向情感投资。人们在其中体验到的大部分情绪都来自于自己的反馈。无需有心理负担或担心现实因素,开始和结束时间可以自由掌控。同时,对“纸人”的喜爱也可以延伸到现实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积极的反馈。比如,有些人因为热爱“纸人”,自发学习动画创作、绘画、剪辑等技能,以丰富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经济收入。
社交媒体环境为“纸上性行为”创造了维度之门。在社交媒体时代长大的年轻人,大量接触动漫、漫画、游戏、小说。在接触虚拟世界的过程中,即使知道某些事物是虚构的,具有共情本能的人仍然会真实地体验情感,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中一个角色的生活史或性格特征的影响。触碰。很多人可能会在某个时刻对“纸片人”产生感情,而当这一刻的悸动通过诸多幻想赋予虚拟人物更丰富的性格特征时,这种情感就打破了次元的屏障,变得更加真挚和持久。从主观体验来看,“纸性”确实能给人带来幸福、甜蜜、满足等积极的情感体验。除了满足人们对爱情的想象之外,《纸片人》或相关衍生作品所呈现的某种状态更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诚然,“纸片性人”可能会单方面爱上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角色,但爱与存在并不冲突,这种情感在真诚上与真实情感没有什么区别。它的出现必然与社会情境有关,它的存在让一些孤独的灵魂产生了情感依恋。这种跨维度的爱应该像真实的情感一样得到尊重和理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需求,但当对虚拟角色的喜爱越来越深时,有些人可能会在认知上消解现实生活中的亲密感。重要性,导致更深的孤独感和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处理二次元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