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虚拟偶像技术发展现状与魅力解析:从初音未来到虚拟YouTuber的演变

二次元 2025-01-14 20

询问报纸

从初代虚拟歌手初音未来、洛天依,到模仿真人版《创造101》的选秀综艺节目,再到虚拟YouTuber、B站up主等,“虚拟偶像”纷纷出现在大众面前眼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

目前虚拟偶像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与真实偶像相比,虚拟偶像有何特殊魅力?您如何看待数字技术支撑的虚拟偶像产业和粉丝群体?

本期澎湃新闻我们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硕士杨紫迪来谈谈虚拟偶像和粉丝文化。

次元迷阵_次元世界官网_二次元世界的迷狂

什么是虚拟偶像?

@枪少女:虚拟偶像和普通的二维纸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动漫人物那么多,但能算虚拟偶像的却寥寥无几?

杨紫迪:这个问题很典型,我觉得很值得讨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梳理一下虚拟偶像的发展历史。虚拟偶像分为很多类别。最早的虚拟偶像是带有偶像元素的“二次元纸娃娃”。比如《超时空要塞》中的林明美,就是一个出现在动画中,以偶像身份的角色。 。之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些偶像风格的作品,比如一些美少女动画或者游戏,比如《樱花大战》以及后来的声优歌剧团《帝国歌剧》。它们不能说是典型意义上的虚拟。偶像,不过确实可以算是虚拟偶像的雏形。之后又出现了《偶像大师》、《Lovelive!》等非常典型的偶像题材作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声优的偶像化。

讨论完这些,我们就有了目前最典型的虚拟偶像:以初音未来为代表的虚拟歌手,一种以开放音源库为主体的新型虚拟偶像;最后,虚拟偶像发展到今天,并衍生出虚拟up主模式(以虚拟主播为主体),实现了真正的“下沉”,成为了日常文化文本。

讨论完类别,我们回到这个问题。一些虚拟偶像(在虚拟歌手之前)本身就是“二维纸质人物”概念中的一个类别。不能说是少数之一,但对于没有接触过此类文字的粉丝来说,大部分角色可能都比较陌生。

从最开始的虚拟歌手到现在的虚拟up主播,尤其是虚拟主播,数量上可能还是比众多的动漫人物要少,但绝对数量并不低。由此,我们需要澄清一件事,那就是虚拟偶像的概念与“二维纸质人物”有重叠和不同,其数量并非“少数”,但与庞大的数字相比,属于少数。御宅族文化。 。

@萍星dai月地吃hammimelon:虚拟偶像是AI吗?如果我们称其为“偶像”,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偶像也有同样多的“代码”?

杨紫迪:“虚拟主播”属于AI吗?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问题比较常见。虚拟主播不等于AI。甚至可以说,AI在虚拟主播中只是极少数。它更多地出现在一些非偶像领域。虽然不是我研究的范围,但在我接触到的信息中,国内有一些媒体有计划用AI做主播、主持人,其中一部分应该已经在实施了。

可能对应AI的应该是虚拟歌手和虚拟主播,尤其是被粉丝称为“人工智障”的艾江“绊爱”,但前者是由音源库和虚拟形象组成,并不拥有人工智能。其主要核心;后者是真人与虚拟图像的结合。它不包含人工智能元素,只是一种表现。

虚拟偶像是否遵循一定的代码取决于不同的虚拟偶像。有些虚拟偶像必须严格遵守“性格设定”,行为必须遵循角色设定。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代码”。另一种则强调打破个性。比如,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些虚拟主播,往往在播出后很快就“抛弃人格”。这种非常规的行为也被视为一个“可爱点”,对于这类虚拟主播来说,“代码”的概念比较淡薄,只有一些非常原则性的问题。

二次元世界的迷狂_次元迷阵_次元世界官网

粉丝们追捧虚拟偶像的是什么?

@Chelsea:虚拟角色仍然是现实的镜子吗?

杨紫迪:对日本御宅族文化的研究提出了“想象的双重环境”的概念,进而引发了一个叫做“双重现实”的话题。本选题以“二战后”时代为背景,提出客观现实的权威和传统意义上的“大叙事(完整叙事)”趋于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小叙事”以及“虚拟与现实”的并置”。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审视很多御宅族文化的文本。比如有一部动画叫《记录的地平线》,里面就涉及到“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关系的讨论。观点之一:参与者主观想象所构建的“环境”也可以说是“世界”。它也是“真实”的,但它并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受情感驱动的。 ,并建立基于情感和文化认同的文化合法性的“主观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很难说“A是B的镜像”,因为它包含着客观现实的中心理论,这在讨论特定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文本时是一种相当傲慢的说法。从我个人的研究立场来看,我更倾向于接受虚拟角色是对现实的“改写”,是不同于客观现实的“另一种或无数的可能性”。

@人海碰狠丝:迷恋虚拟偶像给粉丝带来什么心理感受?

杨紫迪: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假设一个“痴迷”的限度——即我们是否只关注处于“粉丝”状态的个人和群体。如果是这样,那么核心感受应该是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即形成主观的文化利益圈。这个圈子可能是“极端”的。但大多数都只会是个人或群体的狂喜。

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曾说过:“粉丝是公众中最挑剔、最挑剔的群体,粉丝产生的文化资本也是所有文化资本中最发达、最引人注目的。”这样的观点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把对虚拟偶像,或者说一切“偶像”的迷恋,演变成一种批判性的文化接受和积极的文化再生产。

如果我们只是谈论更大的“爱好者”群体,答案就会有所不同。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小众或者说最小众的文化形态来说,爱好者的分层是比较明显的。表面的一般用户往往只是出于娱乐消遣的需要而从事这种文化行为,不一定是“Do it”,有时只是随波逐流,而深层次的爱好者才是会长期追随的人。

因此,对于肤浅的用户群体来说,心理体验与普通的娱乐活动不会有太大区别,但虚拟偶像带来了“虚拟偶像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新颖体验,具有一定程度的陌生感。进入一种爱的感觉。

@利鱼与RADWIMPS:距离总体公众接受度预估还有多远?

杨紫迪:不一定要“流行”。准确地说,走向大众的理念已经不适合今天了。这种文化形态应该成为多元化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发挥一种集中文化的作用。

次元迷阵_次元世界官网_二次元世界的迷狂

对于虚拟偶像进军综艺你怎么看?

@深夜南瓜会变马车:为什么很多综艺节目都引入虚拟偶像?例如,以Siri的身体形态,观众如何对她产生感情?

杨紫迪: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综艺节目没有考虑虚拟偶像对泛二次元文化的依赖,迈出了比较大的步伐。

在live2d和家庭3D技术大行其道之前,虚拟偶像更多地是作为群体爱好者的内部偏好而存在的。对于曲院圈外的人来说,还是有明显的接受门槛的。

正如你所说,它可能被大多数人视为只是“Siri的化身”,因为大多数人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去识别它。这种事情只能靠文化的自然发展,不能鼓励。

作为一种迎合大众、以电视文化为传播形式的文化门类(就连网络综艺也依赖电视文化的生产逻辑),综艺对于虚拟偶像来说过于庞大。如果做得好,虚拟偶像概念的影响力是可以扩大的。如果操之过急,这种文化形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解,并被贴上有些奇怪的标签。目前一些“虚拟偶像”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动画中的萝莉控角色盘点:从相良良晴到高坂桐乃,日站未列名的萝莉控角色大揭秘
« 上一篇 2025-01-14
剪映剪辑工具的优势解析:操作简单、素材丰富,打造高效短视频创作体验
下一篇 » 2025-01-14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