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纪录片如何捕捉时代脉搏:从脱贫攻坚到宇宙探秘的多元记录

二次元 2025-02-24 23

二次元纪录片_次元记录者_动漫次元录

当下,传媒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媒介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短视频的浪潮汹涌而起。碎片化、移动化以及多屏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对于每一位纪录片工作者来说,如何能够深入时代的核心,去探寻那些多元、丰富且幽微的生活之境,记录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所进行的奋斗以及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议题。事实上,纪录片正在行动。它扎根于大地,面向平凡的人群。它叩问着历史,与千年文明进行对话。它聚焦于自然,致力于建设生态家园。它仰望太空,去探秘未知的宇宙。

一、

镜头下沉,景别张开,捕捉多彩生活

纪录片的基本使命在于记录。它记录着正在进行的生活,也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记录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尤其值得留意的是,近些年来,纪录片的镜头开始下沉并凝视,其叙事景别在不断扩张且变得更加丰富,从而呈现出了生活的多彩、繁复以及丰厚。

在脱贫攻坚战里,纪录片人深入到高山和大川之中,也深入到偏远的村落里。他们与村民一同见证了改变命运的那些时刻。从不同的侧面,他们记录下了这一历程,这历程是艰苦的,是复杂的,也是卓越的。《中国脱贫攻坚》《2020 我们的脱贫故事》《落地生根》《承诺》《柴米油盐之上》《出山记》《无穷之路》等纪录片,都属于关于脱贫故事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落地生根》这部作品,摄制组在海拔 2000 米的地方蹲守。那里交通闭塞,语言也不通,是云南的沙瓦村。他们历时 4 年多进行跟踪记录。在此过程中,见证了脱贫过程的艰难与复杂。脱贫工作细致到了一个家庭、一位村民以及一个事件。沙瓦村村民因修路事宜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村里仅有一条通往外界的山路,且这条山路崎岖不平,遇到雨雪天气便无法通行。村民们小病时只能忍耐,大病外出求医极为艰难,产业发展更是根本无从谈起。是搬迁还是修路?有见识的村民阿邓热爱家乡,坚定地要求修路。最终,他带领村民成功修通了道路,此路乃是沙瓦村的未来之路、希望之路。纪录片借助大量富有质感的生活细节,使脱贫从国家政策切实地落实到了人物与故事之中,既具有温度又具有深度。并且,脱贫并非是简单的、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个关于文化、人性的课题。《出山记》讲述了贵州省遵义市大漆村农民跨越脚下大山以及战胜心头大山的曲折且动人的故事,《进城记》展现了农民离开土地之后的兴奋、惶惑以及迷茫。纪实影像里的脱贫故事并非抽象的标语口号,也不是单纯的物质改变。它是柴米油盐般的百姓生活,是有着悲欢离合的人生戏剧。这些故事饱含着人性的复杂,也蕴含着文化的密码。

纪录片会关注城市生活,会聚焦普通家庭和平凡岗位,也会展现复杂多变的人间百态,还会以人文视角来沟通情感、纾解焦虑。在《人生第一次》中,异地情侣徐鹏和孙玮历经八年恋爱长跑,最终结为夫妇并定居上海,步入婚姻殿堂;云南妈妈王银花不顾家人反对,从云南来到上海打工,立志要带孩子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人生第二次》中,父母历经 18 年终于找到了被拐的儿子。高位截瘫的青年驾车带着妈妈游览西藏。他们可能遭遇困难与打击,经历崩溃和质疑,但依然在跌宕中前行,以笑容面对挫折。纪录片从近景的现实开始,逐渐延伸到远景的人生和全景的社会,让大众得以看到人间的各种景象和众多的众生,也让大众重新认识到自己虽然渺小却能闪耀光芒。纪录片尤其关注困难群体和小众难题。《我不是笨小孩》关注着阅读障碍儿童校校、群晓和若汐。他们有的古灵精怪,有的自律伶俐,却因为阅读障碍而遭到质疑和否定。这部纪录片通过三组家庭合力应对阅读障碍的故事,重新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思考,展现出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纪录片中的这些人物很勇敢且很坚持,他们的故事蕴含着爱、智慧与意志力。这些故事饱含着对生命和生活的珍视以及敬意,能够唤起大众对困难群体的理解,也能唤起大众对困难群体的帮助。

纪录片聚焦于人。在大千世界里,有众多的众生。他们或行走在乡间小道,或奔波于城市街巷。他们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忙碌着。他们用平凡的手来托举国家的希望。他们用朴素的脸去描绘民族的表情。他们用真诚的心期盼人类的未来。

二、

内涵扩容,类型扩展,聚焦全人类共同议题

新世纪开始后,国际纪录片在类型化以及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自然类纪录片和科学类纪录片更是创造了新的历史高度。从 2010 年起,以央视纪录频道的成立作为标志,中国纪录片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它的内涵得到了扩充,类型也进行了扩展,尤其是人文类和社会类纪录片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近五年来,自然类纪录片取得了突破性进步。近五年来,科学类纪录片也取得了突破性进步。这两类纪录片讲述的对象是自然生态与太空宇宙,而自然生态与太空宇宙正是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自然类纪录片就如同纪录片中的“航天飞船”。它属于难度极大、品质极高且受众极多的类型。像英国 BBC 的《蓝色星球》这类蓝筹大片,还有法国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海洋》《地球四季》等自然电影,都曾一次次让世界为之惊艳。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它拥有 3.5 万多种野生高等植物,这些野生高等植物约占世界总数的 10%。其脊椎动物种类达到 7300 多种,约占全球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 10%。第一批国家公园已正式设立,其中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未来保护区的总面积约为 110 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将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区。

中国自然类纪录片面对如此独特且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与国际合作期间,它不断学习并获得成长。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且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正逐步接近国际水准。中国自然类纪录片遵循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它敬畏生命,呵护生态。展现出人类对自然的理性自谦和生命意识。纪录并非一种自上而下的审视,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察与交流。它关注自然的生存法则与生命规律,采取一种同情理解的立场,使作品充满悲悯和感恩。这些纪录片传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能让观众明白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雪豹和她的朋友们》《众神之地》等作品,它们代表了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最新成果。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是中国首部关于植物的大型纪录片。它以 28 种植物作为主角,讲述了中国植物的世界之旅,像大豆、茶叶、水稻等这些植物。奇观化的影像与科学叙事为这部纪录片增添了国际品质,并且使得这部作品赢得了国际尊重。

野生动物是中国特有的生态资源。大熊猫、金丝猴、雪豹、朱鹮等明星动物,它们既是自然的精灵,又成为中国文化的国际符号。《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讲述了首批国家公园里的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珍奇动物,传递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目前,该作品已在全球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成为中国的“文化大使”。《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拍摄了大象等 5 种珍稀动物,有起伏跌宕的故事,细节化、情节化的影像以及生态理念,提升了该片的大片品质与国际气质。《众神之地》讲述了野牦牛等动物的故事,带给观众的不仅有动物奇观,还有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雪豹和她的朋友们》讲述的不只是雪豹的故事,还是生活在青藏高原西北部那些人和动物的故事。牧民拍摄雪豹的过程,展示了他们与动物之间真挚的交流。这种交流将人类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共生互动以及相依相存。

自然类纪录片传达的是生态观念,而科学类纪录片凸显的是科学精神,这是中国纪录片内涵扩容的显著成果。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引发了世界的关注,《你好!》《火星》《我们的征途》《探索无垠》《飞向月球》等纪录片展现了中国航天的卓越成就。《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把中国科学类纪录片推向了国际层面。它以国际视角来讲述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抵达月背并进行采样的事迹,着重指出月球探索是全世界都关注的课题,并且需要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中国航天首次对国际摄制团队开放,这彰显了国际格局与科学精神。科学类纪录片一方面要求制作团队具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另一方面也考验制作技术与美学表达,从而为观众带来新异的视听体验。《未来漫游指南》中,科幻作家刘慈欣与科学家一同进行探索与求证,针对科幻作品里的科技以及遐想展开工作;《智能时代》《数智纪》《智造美好生活》对前沿技术进行探秘,向观众普及新技术的价值,为观众呈现出了众多美妙绝伦的科技奇观以及令人陶醉的视听盛宴。

二次元纪录片_次元记录者_动漫次元录

美食类纪录片阐释了类型扩展的确切含义。《舌尖上的中国》奠定基础之后,美食类纪录片纷纷涌现。《人生一串》等从各异的方向拓展了美食类纪录片的内涵,其类型细致入微,涵盖了早餐、宵夜、火锅、烧烤等方面。然而,也有许多制作粗糙、盲目跟风的作品,引发了严重的审美疲劳。近年来,一些美食类纪录片与文化相结合。它们拓宽了题材,细化了内容,着重去挖掘美食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以及文化意义。《鲜生史》以笔墨纸砚当作空间背景,以诗词文集当作美食图鉴。它呈现了鲁迅家乡的醉虾与鱼圆,苏轼思而不得的元修菜以及他独创的东坡肘子,曹雪芹待友的拿手菜老蚌怀珠,还有白居易念念不忘的后山鲜笋等。美食给文学形象注入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厨房里有哲学家》对美食背后的族群传统和人类文化进行探究。罗朗沿着人类学的道路去追寻食物的原点,并且致力于把食物打造成艺术品,将中西方特色融合在一起。陈汉宗凭借着哲学思辨来研发蚝美食,用孤独的生物——蚝来启迪人生。这里,美食不单单是用来饱腹的东西。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美学,甚至还是一种哲学。美食类纪录片也跨越了国界和族群,变成了人类的共同经历。

三、

人文传承,媒介融合,创造陌生美学效果

人文传承是中国纪录片的重要使命,并且能突出特色。创新思维为纪录片注入新动力,媒介融合为纪录片注入新动力,新技术也为纪录片注入新动力。同时,创新思维创造陌生美学效果,媒介融合创造陌生美学效果,新技术也创造陌生美学效果。

纪录片《故宫》和《圆明园》曾为电视时代留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如果国宝会说话》开创了媒介融合的创新模式,对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内在力量进行了挖掘,在厚重的历史沉淀与轻盈的表达方式之间找到了平衡,以简短的篇幅、轻松的记录形式使历史得以激活,让文化得以激扬。《如果国宝会说话》把《黄州寒食帖》的字迹比作苏轼的叹息,将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直接展现出来,展现得一气呵成,使观众能和曹植一同走进《洛神赋》。它的表达是轻灵的,从日常的趣味以及人性的本真着手,与久远的文物进行“对话”。它的传播是轻盈的,用看似不经意的日常词汇来警醒我们,那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泉至今仍在浸润着现代生活。在世界文明的纵横坐标当中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展现出了全球的视野以及历史的纵深,给轻灵的纪录短片赋予了坚实且厚重的学术底蕴。它借助纪录片为文明的传播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同时也为纪录片贴近年轻观众探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模式。《“字”从遇见你》以年轻语态和新媒体方式对汉字的创生与发展进行演绎。比如,在对“象”字的解读中,它采用方言和流行 rap 充当旁白。从商代“象”字的形与意开始,接着讲述大象在中国的繁衍史,随后又阐述象与人的关系演变。这样一来,原本晦涩复杂的历史梳理和文字拆解变得既智慧又幽默。

《发掘记》等一系列大片追溯历史,探寻中华文明的源流。《中国》用三季的篇幅全面地展现了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脉络。前两季通过搬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人物,像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这些人都在荧屏上鲜活起来。第三季集结了一百多位青年画家,他们逐帧绘制国画,并且运用 CG 动画技术,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极为极致的视觉呈现。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一直到三皇五帝,以带有很强烈魔幻感和现代性的艺术呈现方式,重新追溯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和源头。思想、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在一起,给古老的神话传说赋予了新的内涵。《山海经奇》等纪录片采用了“绘画+CG”以及二次元叙事等创新模式,从当代视角与古代经典进行对话,给历史文物赋予了活泼的性格,使奔腾不息的文化之河注入了我们的心灵。《此画怎讲》等纪录片也同样如此,采用了这些创新模式,从当代视角与古代经典对话,赋予历史文物活泼性格,让文化之河注入心灵。

科技给纪录片赋予了力量,从而产生了陌生化的美学效果。VR 和 AR 技术的运用,为纪录片创作打开了新的视角,并且增强了它的交互性与沉浸性。CG 特效以及动作捕捉等技术手段,突破了实地拍摄的限制,把极致宏观的天体宇宙、极致微观的细胞颗粒、极致古早的史前地球和极致未来的三体世界进行了无限的延展,使其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来。纪录片的创作传播发生了变化,从平面转变为立体,从单向转变为交互。观众的行为也从观看变为体验,从接受变为沉浸。未来的空间因此被无限地扩展了。

《航拍中国》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系统化的航拍作品。它创造出天际遨游的全新视觉美学,能在高空盘旋精准捕捉青海艾肯泉的震撼,可在低空穿梭沉浸式呈现北京中轴线的规整,还能室内航拍生动展现广西钢铁的智能化厂房。它扩展了航拍的叙事力与表现力,改变了明信片景观,强化了人物活动的细节捕捉和画面节奏的律动感,给居高临下的俯瞰画面注入了交流感和烟火气。

用当代意识去与历史进行对话并重塑历史,通过沉浸且互动的网感化来进行表达,借助现代技术创造出新的美学,从而为中国纪录片开拓出一片新的空间。

四、

原创精品,品牌战略,推动国际传播

互联网对媒介生态进行了重塑,将被地理分割的电视版图进行了整合。即时观看、移动观看以及碎片观看这些方式促使了短视频的爆发。数字化消费群体在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了收视的主体。中国纪录片在复杂且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该如何发展,怎样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国际品牌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纪录片既是现实记录的主要载体,也是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它既肩负着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也肩负着文明互鉴的重要使命。为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纪录片需要从两个方向去努力发力。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坚持原创精品战略,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像《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等。然而,整体来看,原创作品在国际主流媒体上的传播数量相对较少,在国际主要影视节展中获奖的数量也不多,其文化影响力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千姿百态的人生戏剧每天都在广袤的大地上上演,这给纪录片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原创精品不但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杰出的创造力、强大的行动力以及坚韧的意志力。这既需要纪录片人个体付出努力,也需要有机制性的系统来提供保障。

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造品牌。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品牌都属于核心竞争力,具备价值引领以及文化塑造的强大动能,还能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市场驱动力。品牌的核心内涵包含稳定的 DNA、可复制的节目模式、忠诚的观众群体以及相匹配的运营机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航拍中国》等具有轰动效应的纪录片品牌。新媒体平台也开启了自身的品牌探索之路,像哔哩哔哩的《人生一串》等。在品牌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要构建起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纪录片品牌,仅仅有作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品牌平台的支撑。品牌能够使作品成为一个文化 IP,将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并且能够真正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达成国际传播的目的。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之上,千千万万的平凡之人正在书写着不平凡的生活。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正挥洒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培育着幸福与希望。这些最为广大的平凡之人,既是纪录片永恒的主角,也是纪录片不断前行的力量。

(本文已刊载于《电视研究》2024年第1期)

二次元纪录片_次元记录者_动漫次元录

主 编|

杨 华 张利生 窦小文

执行主编|

谢宝军 贾 健 任永雷 徐 琰

徐朝清 张亚东 鲁子奇

统 筹|

朱旭红 徐 曼 李珊珊

制 作|

崔雅华 张思琪 梁 雁 张浩然

B站原创与想象力内容受追捧:放映厅与番剧区和谐交融,大众与二次元共赏
« 上一篇 2025-02-24
白帽与黑帽SEO技术对比:潭州SEO学院周同学的学习与就业经验分享
下一篇 » 2025-02-24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