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将至苏镝坷闻风而动,记录2022年4月末江南强对流天气
夏日将至,苏镝坷又开始“闻风而动”了。
2022年4月末,江南地区迎来了一轮强对流天气。苏镝坷正在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读大三,他因为疫情留在杭州的家中上网课,然而窗外风起云涌的景象让他无法安坐。苏镝坷是拥有23万粉丝的气象科普up主@风羽酱-sdk,天性与使命感都促使他向外奔去 。
4月25日晚上,苏镝坷发布了7张照片,照片里天空呈现出一半白一半黑的景象,有浓重得好似夜幕的黑云正从右侧朝着高速公路压过来,我们熟悉的日常,好像转眼间就要被碾碎了。
4月25日,苏镝坷用纪实摄影的手法在长三角记录到的弧状云。
在配文中,这位摄影师出生于2001年,今年21岁,他写道:“雷轰声、大声音、闪电出现时,弧状云把天空和大地连接起来,眼前的下击暴流好像要洗涤这个世界。风暴教给我们的,除了自然生命的缤纷多彩,或许还有怎样思考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当下。”
看来这段追风经历,对他触动挺深。
狂风暴雨袭来,白天瞬间变成黑夜。
苏镝坷在气象圈有些名气,在摄影圈也有些名气,在科普圈同样有些名气,原因是他追逐风暴,并且在追逐风暴的过程中进行拍摄,他和他的伙伴们有一个浪漫的称呼,这个称呼叫做追风人,风是真实存在的风,狂风、雷电、暴雨,甚至是携带着冰雹呼啸而来的台风和强对流天气,都是他们奔赴的目标,大多数人想要把“意外状况”关在窗外,追风人却想要往“意外状况”里面冲。对他们而言,那是收集宝贵气象资料的契机,也是人类本能再次爆发的前沿阵地。
到目前为止,苏镝坷追风的总里程数已经超过2万公里,它精确拦截了4场台风,其中包括“利奇马”和“烟花”,还拦截了上百个强对流系统,其足迹遍布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吉林,甚至一直延伸到内蒙古的通辽和包头 。
在内蒙古追风时,苏镝坷和伙伴的追风观测车与闪电的合影。
在国内,像苏镝坷这样实地追风的人数量不多,有追击天气系统经历的人仅有百人左右。强对流天气大多发生在夏天,其时间恰好与暑假相对应,这便是追风人多为在校大学生的缘由。许多人认为这是极为标准的理想主义:有一群少年,他们充满青春热血,在风暴中心欢呼雀跃 。然而对于苏镝坷这位年轻的追风老手来讲,深入风暴中心,绝不仅仅是极致的自我陶醉这般容易。
我问他,自己的身心内外是否有什么东西被追风改变,他停顿了片刻,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汇聚成一句话,就是风暴在教我们做人 。
追逐风暴,是一件非常真实的事
4月25日那次风暴的照片发出后,我找苏镝坷进行了交流。他讲述了一番追风历程,其中夹杂着气象名词、风暴原理,还详细提到了几点出发、路上吃了什么。之后他说,不如来看片吧,我如此痴迷追风,还在风暴里不顾性命地扛相机拍摄,这部片子要承担很大责任 。
于是在采访时,我首次与受访者连上屏幕,随后一起观看了一部时长为40分钟的纪录片。
这是一部极其伟大的片子,有个摄影师,他把IMAX胶片摄影机直接送到了龙卷风之中 !
这部被苏镝坷视作“神作”的影片名为《Tornado Alley》,它于2011年上映,是由美国风暴摄影师Sean Casey历经8年拍摄而成的。他驾驶着自己改装的“追风装甲车”,在广阔的大平原上纵横驰骋,追逐那些仿若天启般骇人的龙卷风。
“这个镜头,我第一次看时直接跪下,泪流满面。”
《Tornado Alley》 剧照
“就是这样啊!那不是累,那是极度的激动!”
《Tornado Alley》 剧照
“如果这辈子能追到一个龙卷,那就此生无憾了!”
《Tornado Alley》 剧照
屏幕对面,另一颗“初心”在熊熊燃烧,它与摄影有关,与气象有关,还与一个孤独但已心有所属的少年有关。
苏镝坷诞生于地处内陆的成都,随后迁居至多台风的杭州。在学校里,他的成绩向来良好,然而他感兴趣的事物,试卷是容纳不下的。
初中的时候,家里人买回来了一台相机,苏镝坷如同所有摄影爱好者那样,开始拍摄花朵、拍摄风景、拍摄人像。2014年,一幅荣获世界摄影大赛一等奖的作品引起了他的留意,照片里的人们刚刚遭遇了台风“海燕”的侵袭,正在一片满目疮痍的大地上行走。苏镝坷对故事的背景“台风”产生了兴致,开始深入研究气象知识以及气象摄影,可以说从这时起就入了这个坑。
周末有难得的上网时间,苏镝坷会泡在台风论坛上学习,遇到学校的自修课,他会提前准备几张天气图来琢磨,有时还会借着打印资料的名义去老师办公室搞来最新的天气图。
这比考试的内容有趣多了!不管怎样,每次我都能拿到值4分的天气图。/中央气象台
也是在这个时候,苏镝坷遇到了纪实电影《Tornado Alley》,他把这部电影备份了五次,一旦想起就会拿出来反复观看,这部电影堪称指路灯塔 。
在他看来,影片中的画面或许不像灾难片中的特效那般饱满,然而它的了不起之处在于,它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真实确切的,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出来的。
实拍的东西有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很纯粹,值得人们静下心去探寻画面里的所有细节,每一株草的摆动值得仔细琢磨,每一块云的移动也值得深入推敲,因为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 。
《Tornado Alley》 剧照。
在某种意义上,追逐风暴是一件非常真实的事。
出发之前,追风人要研究诸多天气数据与图像,观察风向,观察云量,观察降水量,在保证安全的情形下规划行程。实际上,追风者比普通大众更清楚怎样在恶劣天气中保障自身安全,他们的每一个行动细节,都是出于安全考量,在实地观测天气时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顾及地形、城市分布、人口等因素,同时还要计算风向、预估风暴类型 。
推测出风暴可能出现的大概范围,推测出风暴可能出现的大概时间后,他们会花费一下午的时间开着车一路追击,甚至会花费几天的时间开着车一路追击。追风的成功率很低,大概有70%的追逐都是失败的,他们很难知道会遇上什么。但当人真正抵达风暴时,所有的铺垫都被抛在脑后了,所有的计算都被抛在脑后了,所有的构思都被抛在脑后了,所有的分析都被抛在脑后了。此刻,天地间就只有一个小小的、肉身的人,去面对那个巨大的、莫测的自然。
“有一些人类本真的东西被唤醒了。”
苏镝坷十分喜爱站在风暴的前方,去感受自己快要被吞噬的那一刻。想要用语言描绘那种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强烈震撼,是很困难的。然而这个热爱风暴的少年进行了一番尝试。他情绪激动地表示,风暴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是地球,什么是地球真正的脉动。
苏镝坷与即将到来的风暴“合影”。
那不是单纯的一片云,它蕴含着力量,它能发出声音,它能带来视觉上各种各样的体验。它并非冰冷,它是真正有温度的。当风暴扑面而来,暖和冷的交替就在瞬间。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栋栋建筑,它规模巨大,它并非沉默无声,它会借助雷声、风声以及一股股风的力量推动着你,向你传达,这才是自然 。
他想起去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次追风。
那一天,他带着师哥,带着师姐,一起在国道上奔驰,马上就要开进一个风暴里。尽管知道即将追击成功,然而苏镝坷并不清楚浓云里等待他的到底是什么。
那种感觉十分复杂,我跃跃欲试,同时又怀揣着对未知的惧怕,直接的感受便是肾上腺素急剧上升 。
事实证明,自然给了他一个惊喜。
首先,小珠子在地上滚动。突然,一个想法蹦进他的脑海,这个想法是:这是冰雹。他立刻急刹车,然后靠边停车,接着摔开车门,冲到后备厢。他靠着车厢的遮挡,拿起摄像机开始拍摄。
与此同时,师哥师姐都吓呆了。
事后回想起来,苏镝坷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那可是如同鸡蛋般大小的冰雹,要是砸在人头上是会出人命的,然而他就那样毅然冲了出去。后来,冰雹越下越大,苏镝坷回到了车内,在一片噼里啪啦的砸击声响中,他极为兴奋,却又格外冷静:毋庸置疑,他刚刚被大自然全方位地压制了,可他也清楚,自己拍出来的东西是非同寻常的。
我想起康德对崇高(Sublime)的描述。
那是一种绝对的大,是一种超乎想象力的对生命的唤醒,它先让人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阻碍的感觉,紧接着就会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洋溢迸发,追风人在狂风暴雨中感受到的,或许就是这种纯粹到令人哑口无言的崇高感,还有一种近乎向死而生的生命决心。
自己的渺小与自然的庞大并不对立,它们是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人类是脉动的一部分,我们在循环往复中生存着。
台风烟花登陆时的卫星云图动画。
追风如同一场极限运动,它关乎身体,极具感性色彩。哪怕像苏镝坷那般踏入风暴中心,也没法察觉到风暴的整体面貌:当风和云涌来时,你只会感到,人着实很渺小。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极端碎片化,闪着荧光的屏幕里有许多精心设计的东西,这些东西刺激着我们的视网膜和耳膜,我们眼前从不缺少奇观,时间久了,再难有东西能让我们真正全身心地惊叹。
韩炳哲于《倦怠社会》中提及,真正经验带来的否定性,在如今这个满是“点赞”的同质化社会里愈发少见,人们难以跳出自身,向完全陌生的事件敞开自己,故而,我们总在谈论舒适圈,谈论信息茧房,谈论愈发难得的共情。
但是,苏镝坷和他那些追风的伙伴正在打开格局,他们身处新的碰撞之中,开辟出了超越自身的全新事物,他们奔跑的身影有力地证明,顶天立地的理想主义依然存在。
作为摄影人
一种能引发深度共振的崇高吸引着苏镝坷与他的追风好友,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冲进风暴,而用相机把风暴的生灭记录下来,这是他作为摄影人和传媒人更多的一份责任 。
苏镝坷在右边,他的追风搭档王路程在左边,他们已经共同见证了上百个天气系统。
4月末,在家门口追击了一场风暴,这充分体现了“追风人”和“摄影师”两个身份的动态角力。
苏镝坷和伙伴借助雷达图以及相关实时气象资料,推测嘉兴方向可能出现风暴。在不确定能否于合适位置遭遇风暴时,他忽然看到一个疑似钩状回波的东西,“这表明这个风暴较为猛烈,当时我立刻汗毛直立。”他又抬头一看,细微的纹理结构显现出来,他随即兴奋地大声呼喊。
当你意识到它偷偷靠近时,它已经近在眼前了。
这时苏镝坷开启了语音,他那些追风的好友都在电话那头等候着前线消息,他们兴奋地狂呼,与此同时,苏镝坷急忙掏出相机,开始疯狂拍摄,他说能拍摄这个云结构的时间仅有三四分钟,一旦驶入暴雨区就会什么都看不见,所以他一顿猛拍,能抓到什么算什么 。我学习摄影多年,所有的东西都被抛诸脑后,在那一瞬间,我根本没有去思考如何构图,也没有去想如何调整参数,所有的东西都化作了刹那间的艺术灵感。”
苏镝坷一直在兴奋地狂叫,从开始到结束,因为他明白自己刚刚完成的,是国内从未有过的高品质弧状云影像记录。
如此热爱天气,为何没选气象专业,而是选了摄影作为大学专业呢 苏镝坷表示 责任有一半要归咎于《Tornado Alley》 。
在美国,追风文化已经发展得颇具规模,《Tornado Alley》里的追风团队能够运用极为专业的仪器,调动大批人员来开展测量与拍摄工作。在中国,实地追风的人极为稀少,摄影专业出身且对气象怀有兴趣,还会冲进风暴核心深处进行专业水准的图片以及电影摄影的人,当下仅有苏镝坷一人。
台风“烟花”登陆时,苏镝坷拍摄到的镜头。
往风暴里钻已经够不要命的了,为什么还要拍摄呢?
风暴的图像不只是带来美的视觉冲击,它还是一线科学资料,能记录天气事件的实际情况,能更直观地向公众说明极端天气的形成过程、发展态势和危害情形,还能让公众明白作为普通人该如何面对它们 。
去年5月,苏州盛泽遭受了龙卷风袭击,苏镝坷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刻留意到了这起极端天气事件,风暴过后他赶赴当地,拍摄了一组从天空俯瞰大地的影像资料。
他回忆道,操控无人机时,整个人都在颤抖 ,“这和课本上看到的照片完全不一样 ,当我把航拍机送上天空 ,第一眼看到废墟时 ,真的很震撼 。灾难就在一公里外真切地发生着 ,而我是灾难的见证者 ,我有义务将它记录下来 。”
盛泽龙卷风风毁航拍。
追风本身具备一种无畏精神,然而追风人要时刻牢记,眼前这壮丽的风暴一旦进入城市,便会引发灾害性后果。并且,越是“美丽”的台风,其破坏力就越强 。
苏镝坷在台风论坛学习的时候,读到过一篇文章,文章名为《正确的追风理念》,作者是一位神秘的气象圈前辈。文中写道,追风者除了为追风而追风,还有责任向更多人普及气象防御知识,提高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这个观点,苏镝坷和伙伴们一直身体力行地贯彻着。苏镝坷奔赴盛泽拍摄龙卷风时,雷达显示武汉西侧有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兆头。当时还在高铁上的苏镝坷马上在网上发布一条预警,提醒当地朋友不要出门,做好防护。
那次前往盛泽,苏镝坷带回了一组超高清的风毁现场俯瞰图,将这些图打印成长卷并铺展开来,景象触目惊心。
他解释道,这一组图细节极为丰富,远距离看时类似一道伤痕,当站得近一些,能看到支离破碎的房屋,能看到被洪水淹没的居民区。他相信,这些很具体的景象具有真正的冲击力,它们会让人惊叹,他还希望大家通过这些画面进行思考,仔细想想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想想我们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想想怎样做能减少一些负面影响。
苏镝坷在盛泽龙卷风之后采集到第一手风毁记录,这些资料已被送至佛山龙卷风研究所。
极端天气,正愈发频繁地在我们身边出现。2021年,发出了超过50万条气象预警信息。台风“烟花”出现了,河南暴雨发生了,盛泽龙卷风出现了,它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震撼。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早发现,早预警”,苏镝坷在气象日当天发布了一篇“应题作文”,该作文阐述了他以及他的追风伙伴们所秉持的信念:
我们始终坚信,公众除了需要冷冰冰的数字预警外,还需要更直观地感受更具生活化、知识化的多媒体气象信息。要达成这一点,最佳办法是去面对它们,记录它们。
追风人在前线“冲锋陷阵”,带回宝贵的数据和图像资料。
苏镝坷表示,对于普通人来讲,大家并非一定要时刻盯着雷达图和风向图,然而要是能够抬头看看天空,分辨一些云的形状,拍摄下一些不太寻常的天气状态并分享出来,或许就能够对下游的人们起到警示作用。
就像4月那次出现的弧状积雨云,许多人拍照后传到了网上,还登上了热搜 ,大家或许不清楚这个现象究竟是什么 ,但能够判断出坏天气可能即将降临 ,民众自发地进行分享、传播 ,或许就能为正在外出的人争取到10到15分钟的时间 ,使其能够及时找到可躲避的地方 。
官方预警系统确实极为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里,社交媒体的民间互助同样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这正是苏镝坷及其伙伴们想要推广的内容,即建立起气候变化的意识,适应当下这种变化,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行动,明白如何保护自己,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
苏镝坷在气象日发布的独白,呼吁大家记录身边的天气。
除了公共效益外,还有一点小私心让苏镝坷坚持抱紧摄像机,那就是拍摄一部属于中国追风者的《Tornado Alley》 。
最早的时候我特别执着,想要依照《Tornado Alley》来拍摄,在视觉呈现方面达到极致。然而我们自己去追风困难诸多,我和伙伴们所遭遇的辛苦与振奋跟原片差异极大。所以如今我不再执着于此,专心把自己的故事讲好就够了。
至于最后的片子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它是否会像风暴一样难以捉摸,这还是个未知数,我们只需满怀期待就好了。
作为少年
当我们谈到“激情”与“日常”的冲突时,这位仍在读大学的少年讲道,他在追逐梦想时痴迷于那种未知的感受,然而回归现实生活后,这种不确定性却使他有些不适 。
我隐隐约约地想起了一段诗句,这段诗句是用来评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Rupert Brooke的 。
一个年轻的阿波罗,金发翩翩,
站立于生存苦痛的悬崖边,如梦似幻。
完全没有准备好,
去面对生活那漫长而渺小的琐碎。
一个年轻的阿波罗,有着金色的头发,
站在那里,在冲突的边缘梦想着。
Magnificently unprepared,
因为生命的漫长与渺小 。
——Frances Cornford
对啊,他是个21岁的男孩,他会在追风的时候穿上二次元衣服,他这么做是“为了得到某种加持”,他还会在车里听摇滚乐,他正在青春的豁口上横冲直撞 。
“这也是我的一点私心了,真的有用!”
苏镝坷首次追风,是在高考结束的那年,地点是浙江自家门口,拍摄对象是台风“利奇马”。台风属于灾害,不躲避灾害反而朝着灾害而去,父母自然无法理解。然而那时的苏镝坷,已然有了成为风暴纪录者的坚定想法,他神情严肃且认真地与父母展开讨论,表明这是一个拍摄题材,它具备一定的社会效应,并非只是随意为之 。
爸爸被他的坚持打动 ,当然 ,还有大学录取通知做背书 ,爸爸带着他去风暴中转了一圈 。苏镝坷用镜头详细记录下了那一次的风吹雨打 。身为摄影控和技术控的他把影像资料剪辑成片 ,并发布在了B站上 。最初仅仅是当作给自己的存档 ,没想到一发出来 ,意外收获了一大波关注 。
从此,他便持续进行思考。他思考追风和风暴摄影。他思索这到底能够呈现出怎样的模样 。
苏镝坷镜头下的台风“利奇马”。
如前文多次提及的,当前国内追风的人仍是个规模很小的群体,与苏镝坷一同行动的伙伴数量不超过10人。很多情况下,他们开展行动时几乎没有前人的经验能供借鉴。往好的方面讲,每一步都是在开创历史,然而对于一个人生才刚起步的年轻人而言,这意味着深切的孤独、迷茫,乃至自我怀疑 。
别人总觉得我们很理想主义,还都是少年,便热热闹闹地称我们为“追风少年”。倘若我们不再是少年了会怎样?要是追不动了又如何?这些全是现实问题,故而我一直在思索,追风究竟有何意义。
苏镝坷是一个摄影人,他有着“追风少年”的标签。他喜欢有质感且有细节的画面,这致使他的视频总是注重画质。创作能给他带来快乐,也能让他获得满足。
在东北记录到的超级单体墙云。
但与此同时,他身为科普人肩负着责任,他要与大众进行交流。在理想的情形下,他的影像既能传递并激发人的情感,又具备一定的科学价值。然而这个分寸很微妙,总会有一些时候,他认为很棒的内容播放量却不尽如人意,这使他怀疑自己兢兢业业做出的表达是否真的有人关注 。
说实话,我真的非常喜爱风暴,恰好这件事情具备一定的社会效应,所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采用大家都喜欢的方式来分享硬核的气象知识 ,这个难题,他正在逐步攻克。
打开苏镝坷在B站的主页,你会发觉他的作品种类极为多样。其中有追击风暴的影像记录,有围绕一个物质展开的酷炫创意,还有跟进时事的可视化数据。很多情况下,他并不清楚哪条视频会火,时常对大家的热烈反应感到诧异。
《这才叫水视频!》的播放量超过了千万,它是苏镝坷制作的,并且是第一个爆款。
最近有一支《地球日》短片,苏镝坷与伙伴将过去365天里每隔10分钟的地球卫星图像进行串联,还配上音乐使其滚动播放。在观众眼前闪过的,是这颗蓝色星球过去一整年的故事,有风起云涌,有日升日落,有一呼一吸。这些景象是那么宏大,那么辽阔,却又那么清楚地向观者表明,我们与这个庞大的东西,正共同存在着。
地球日,“请收下这张4.8亿像素的地球照片”。
有评论表示,这支视频是我们所有人的自拍,实际上,苏镝坷的每次创作,是对自己的内观,苏镝坷的每次表达,也是和观众的对话。
我对别人给我打的标签充满好奇,这能让我更明晰自身状态。搞艺术的人有时会陷入自我循环难以自拔,可我乐意去倾听、去观察其他人对我的认知,如此有助于让自己变得更出色 。
苏镝坷在每部片子里都融入诸多元素,还做了大量设计,以此供观众自行理解揣摩 。有时,观众的理解会超出我们的设定 ,像前段时间制作的水视频第三季 ,有人解读出了“从古代电力走向现代电力” ,这很让我惊喜 。我认为科普内容有趣之处在于 ,它既能传播科学知识 ,又能进行艺术呈现 ,大家都可有自己的解读方式 。”
苏镝坷设置了一个名为“风羽追风日志”的栏目,该栏目专门收录和追风有关的故事,还为想要追风的人提供手把手教程,这一栏目并不包含爆火的水系列和地球云图系列视频。他表示,这并非鼓励大家都去追风暴,因为追风暴这个行为本身高度危险,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追风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实地观察天气,也就是抬头看看天空 。
苏镝坷的工作室就是宿舍和家,他的许多视频都是独立完成的,或者是和一两位伙伴合作完成的。
他希望鼓励众人平日里多留意天气情况,了解天气知识,形成正确的天气意识,如此方能更安全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国内的追风文化,究竟能有多大作用呢?苏镝坷思索着,或许到头来也不会有特别大的用处,然而这是他内心的想法,哪怕能产生一点点积极的社会影响,那也是挺好的。“就算有一天我没办法再追逐了,我也不会忘却我为它所付出的全部,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那所谓的青春热血。”
“我随时随地都能追,平时楼顶上的云都追的。”
谈到接下来的计划,大佬苏镝坷笑着说,除了那个讲述中国追风人故事且酝酿已久的纪录片,夏天到了,自己肯定要去追台风,届时是不是会有好多媒体来询问前线情况,自己是不是得召开媒体发布会 。
开玩笑,传媒人都明白,要是你痴迷的事物恰好能够对更多人有所帮助,那么你自然是越忙碌越好啊!
参考资料:
[1] 火爆B站的00后科普大神 | 一条
[2] 追逐风暴的人|GQ报道
[3] 追风暴的人|南方周末
[4]《判断力批判》|伊曼努尔·康德
[5]《倦怠社会》|韩炳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