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网红最贵?从熊本熊到Line,萌文化发展历程全解析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网红!
他们已经通过各种奇门遁术彻底统治了世界,
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三次元横跨二次元……
一只熊造就一座城
熊本熊:行动笨拙,内心贱萌,自带腮红
一只蛋代言了一种态度
懒蛋蛋:慵懒蛋蛋,伸伸懒腰,无所事事
一个软件萌翻了全世界
Line:呆萌表情,可爱造型,家族旅行
要论“萌文化”,还是要从御宅文化说起。
最初,“萌”是御宅族的共同隐语,这些御宅族爱好动漫和漫画作品中的大眼美少女形象,“萌”有着治愈的意思,也就是抚慰内心深处那股孤独与寂寞 。
而此后,随着这些萌系小姐姐的流行,以及二次元文化的风靡。
“萌”这个词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单纯了……
萌物早已不是孩子们专属拥有的东西。
成人对萌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特别是在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制度愈发完善的城市当中,萌物变成了人们生活里的润滑剂。
随着社交网络及人文环境发生变迁,除了二次元萌商品所形成的“萌经济”外,还衍生出了“萌行为”“萌语言”等多种表现形式,也衍生出了产业链,这些表现形式与产业链都统称为“萌文化”,“萌文化”正席卷着各个年龄层!
在萌文化的进击下,生活在主流社会中的我们已无处遁形!
萌文化中的热门IP
熊本
熊
要说起近年来最做作的萌系IP,那肯定是熊本熊了,这只熊看上去行动迟缓,有点不庄重,脸上还自带两坨腮红,在近两年迅速在全球流行起来,成了年轻人喜爱的对象 。
甚至还把默默无闻的「熊本县」变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实际上这只熊的外貌并不突出,举止也不带有英雄传奇的特质,反倒有点窝囊……比如说它会:
捣麻糬掉手套
烧菜起火受惊吓
掀女生裙子
殴打其他地方吉祥物(少儿不宜)
这个红脸蛋儿黑熊,担任熊本县营业部长,同时兼任“一定要幸福部”部长,凭借“一萌闯天下”的圈粉能力,在网红之路上一路狂奔,顺风顺水。
脸颊上有两朵红晕,其行为蠢萌,令人哭笑不得,它为默默无闻的熊本县带来了12亿美元的经济效益,熊本部长成功被我们纳入表情包豪华套餐中。
Line
萌萌的又带点贱贱感觉的卡通人物形象,线下的cafe,不断涌现的品牌联名款,亚洲第一吸金天团Line乍一看更像是个颇具规模的萌系潮流品牌,几乎让人忘记它原本是从一个社交平台发展起来的。
去年年底,Line Friends与金郁金香M酒店合作,推出了主题房间。在酒店里拍照,感觉一整天都不用出门!
除了酒店之外,Line Friends还有数量众多的品牌合作产品,看过之后你会发觉,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用品几乎都有它们的身影 。
它们几乎攻陷了所有日常生活用品,周边实在太多了,小编就展示这些,真是每一款周边都萌到让你无法抗拒!
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它与WhatsApp、KK Talk、微信等社交工具存在重要差别,Line有自己鲜明的形象,而其他的只是图标,在“萌文化”的推动下,它在众多品牌中独树一帜 。
鹦鹉兄弟
今年,日本电信运营商DOCOMO设计推出了吉祥物,该吉祥物是为推广电话卡而推出的,叫鹦鹉兄弟(ポインコ兄弟),它迅速风靡 。
只是因为在电视里多看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贱贱的容颜
鸡年刚开始的时候,这两只看上去像小鸡的形象,就在社交网络上很快走红了。它们有着大大的眼睛,还有夸张的腮红,全身覆盖着黄色羽毛。从外形上看,和熊本熊确实有一些相像。它们包含了“萌”字的所有关键要素。再加上网络流行语,为新年斗图及时提供了新的素材。毕竟它们的外形真的和小鸡很像,没有任何不协调的感觉。
甚至有人在网上评论说,它有着经过10至12分钟、180℃热油炸制后形成的完美酥脆外壳,还有从小吃激素长大而拥有的充满魔性的表情,小女生看到后根本就无法克制自己 。
有没有发现,以上提到的萌物大多是毛茸茸或软软的形象,它们行为比较笨拙,身体有些臃肿,四肢比较短小,总体上来说很可爱,甚至让人产生“侵犯”心理,即上手摸或揉揉它的脸。
不过随着萌文化进一步发展,衍生出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画风清奇,彰显黑色幽默,且悲观消极,是丧文化,而这些看似诡异又绝望的“萌物”,在近些年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且这种欢迎出奇地热烈 。
萌文化为何能够风靡全球?
1、我们眼中的“可爱”、“喜欢”,实则是情感的爆发与宣泄
一般来说,对“可爱”和“喜欢”进行判断,必须遵循一些公认的客观规律。而“萌”完全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回看当今这些“萌文化”,不按常理出牌是其共同特征之一。不走寻常路也是其共同特征之一。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萌物吸引。不同的人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萌”其他人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这种萌文化打破了我们对于传统观念的认知,它重塑了传统语言秩序,进而给参与者带来了某种主动性,带来了某种表达的快感。
以“丧文化”为例,它背后的洞察是,这是年轻人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形式,它传递出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的自嘲式信息。
2、我们看到的“萌”,实际上是对传统的进攻与挑战
或许你已经察觉到,“萌”这个词汇并非一个普通平常的流行语,而是蕴含着文化政治的意义。它为现存的僵化系统提供了一种清爽的选择,还赋予了人们更为强大且更为多元的力量。
“萌”文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无性”(sexless),此处的性并非单纯的性别、性关系及性行为等,而是文化构成的一个关键维度。对于长期受主流文化压制的两性问题而言,这无疑具备一种解放的功效——摆脱性别的二元结构束缚,收获一种毫无心理负担的愉悦感。这一点,跟如今孩童玩具市场的意图相同,其意图是开始消除性别的界限。
3、我们眼中的“萌文化”,即社会驱动力
创新向来具备双面性,看似人畜无害的萌文化,实际上也遭人指责是对当代人思想的毒害,当我们把全然无害的“萌”看作一种理所当然的审美规则时,“萌”的概念就会被泛化,其附带的进步意义和解放价值也会被削弱。想象一下,在一个成熟且健康的文化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以一种奇怪生物为荣,这种生物天真烂漫,同时又悲观消极与世无争,还铆足了劲扮可爱,目的是戳中尽可能多的人的“萌点” 。
萌文化起源于御宅文化,这本身带有一些消极和自我的意味 。“萌”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本真性情的展现 ,而不是对外物的过分要求 。亲切感和善意是我们快乐的源头 ,然而文化终究要发展 ,人也终究要成熟 。将对“萌”的情感当作亚文化的调节 ,或许比把“萌”转变为普遍的文化形式更具意义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