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观察·第二期:人生赢家词源及背后社会心理剖析
网络热词观察·第二期
人生赢家,这个词汇起源于二次元领域。
最早被用来形容动漫里的人物角色,这些角色拥有大量朋友,能和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型终成眷属,令人羡慕嫉妒恨 。
与之类似的词有现充、高富帅、成功人士等等,与之相对应的是数千万无法取得成功、现实生活并不充实的御宅族(宅男宅女),他们往往在社交、感情、事业、财富等方面都不如意,所以“人生赢家”这样的话语,从诞生之日起,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出当下群体对现状不满以及渴望美好愿景的社会心理 。
与此相似的词有:现充、高富帅、成功人士……
那么,我们能成为人生赢家吗?
一
研究综述
人生赢家这个词,集中体现了当下对成功的一种定义,那些被称作人生赢家的形象,是令人羡慕的目标,反映了当下的社会心理,进一步而言,展现出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选题背景
在不同社交平台上,对人生赢家的建构展现出较大差异,通过挖掘不同平台对“人生赢家”的各具特色的描述,能够挖掘不同用户的内在需求,比照不同平台内在用户构成的区分度,关注当下社会“理想”和“目标”的话语,参照范迪克话语研究的思想。这些话语里的“词项”,借助认知结构这一环节,体现了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差异。
我们进行选题时,从这个思路着手,研究不同特征群体之间认知的分野,进而探讨社会结构中关于阶层的差异。
研究方法
首先,在微信、微博、知乎、豆瓣这四个平台开展「人生赢家」检索工作,借助Python抓取文本,所抓取的文本总计达190万字 。
其次,我们运用NLP分词技术与Scikit-Learn聚类分类对现有文本做中文分词,计算出不同平台出现频率最高的200个关键词,还用Jieba过滤了无意义的虚词,把所得关键词按权重排序,总结出四大平台上人生赢家的「标准」,接着进行了「抽象」和「马斯洛需求」两个维度的编码与分析。
最后,我们对不同平台的用户构成展开了分析,分析维度涵盖「年龄」「学历」「地域」「职业」这四个方面,还尝试从理论视阈剖析用户构成与人生赢家塑造之间的关系。
二
“人生赢家”词义的演变
那么,人生赢家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构和发展的呢?
三
社交平台上的“人生赢家”特征
四大社交平台的用户,对于「人生赢家」的特征,有着评判标准,且这些评判标准截然不同。
那么当谈论到「人生赢家」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呢?
词频分析
对所抓取的文本开展词频分析,四个平台在谈到「人生赢家」时,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
结果显示,微信上被提到最多的词汇是「月薪」,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月薪多少才算人生赢家?”,其次,最常被提到的关键词是「爱情」和「事业」,「孩子」、「父母」、「朋友」、「成功」也是被提到的词,孙俪、贾静雯、赵薇等女性明星成为微信上被提到最多的人生赢家。
微信词云图
豆瓣上,与人生赢家相关且被提及最多的词汇是「书籍」,其次是「鸡汤」和「成功」,豆瓣平台呈现出追求精神层面满足的特点,例如「努力」「阅读」「旅行」等关键词,「小狗」是各个平台唯一出现的与宠物相关的词汇 。
豆瓣词云图
微博上在谈及人生赢家时,更加关注偶像明星,“王俊凯”是微博上被谈及最多的人生赢家,其次是“杨幂”“吴尊”“Angelababy”等等,这和明星的粉丝量没有直接关联,微博上关于人生赢家更多关注家庭层面,比如“结婚”“买房”等 。
微博词云图
知乎平台更注重自我实现,“父母”“追求”“创业”是知乎问答平台常被提及的词汇,回答集中在对“成功”的“欲望”上,“二十多岁”是知乎的“年龄”标签,大多反映的是询问者的形象而非人生赢家的形象,同时,知乎上对“人生赢家”这个标签本身也有更多质疑。
知乎词云图
要素分析
根据所提到的相关词汇指向的不同差别,对其进行分类。一共得出了八个要素,分别是金钱、社交、生活家庭、爱情、成就、人生价值、外貌。其中,“成就”指的是与事业和学历相关的词汇,比如创业、名企、名校等等;“人生价值”指的是与精神追求相关的词汇,例如自由等。
不同平台对于人生赢家的标准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在微信上,衡量人生赢家的要素分布较为平均,其中家庭要素所占比例为22.51%,成就要素所占比例为13.44%。结合微信的常用语境来看,那些“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的人更容易被称作人生赢家。
微信要素图
豆瓣上,更注重成就与人生价值,整体区分度比较大 ,人生价值占比34.13% ,成就要素占比27.26% 。结合豆瓣的语境 ,那些「通过坚持和自律实现个人目标从而走向成功」的人容易被称作人生赢家 。
豆瓣要素图
在微博上,人们更加关注爱情和家庭 。爱情要素所占比例为25.56% ,家庭要素所占比例为19.44% 。结合微博上的语境来看 ,那些“婚姻幸福美满 ,子女可爱”的人更容易被视作人生赢家 。
微博要素图
知乎上,评价标准较为多元,其中成就占比20.99%,人生价值占比16.93%,家庭占比14.74%,金钱占比17.34%。结合知乎的语境来看,那些“年轻有为”、“爱情令人羡慕”、“通过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更容易被称作人生赢家 。
知乎要素图
简单来说,每个平台的“人生赢家”可以如下图所示:
“人生赢家”与明星形象建构
“人生赢家”一词是一种媒介文本符号,它也是明星形象建构的一部分。了解“人生赢家”这一符号在不同明星身上有不同的意指,这有助于我们多样化理解这个词汇的丰富意涵,还能明白它是如何被建构的。
在微信上,当人们谈到人生赢家时,“赵薇”是被提及最多的明星。一方面,这与赵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女性形象有关,她从演员转型为商人,在名望、事业和财富方面都取得了丰收。另一方面,这也和赵薇近期频繁曝出负面新闻有关,用“人生赢家”来形容她之前的情况,以此衬托出她在商业上的困境。
微信十大人生赢家
在微博上 ,「王俊凯」是被提及最多的「人生赢家」 。王俊凯年少成名 ,拥有很高的人气 。所以 ,和同龄人相比 ,王俊凯收获了更多东西 。这或许就是他被建构成为「人生赢家」的原因 。
微博十大人生赢家
四
出现差异的原因分析
在知乎、微博、微信、豆瓣这四个平台上,我们发现了「人生赢家」形象呈现出的不同侧重,对于这种差异,我们要从三个相互递进的方面展开分析。
平台与文本差异
四大社交平台,它们的功能定位存在差异,所以,在各自平台上展现出的媒介文本也同样存在差异。
在微信抓取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微信公众号文章,话语主体是平台上分散的各个媒体,这些媒体对「人生赢家」这一符号的建构,是面向其特有的订阅用户的,为满足更广泛用户兴趣、吸引关注,会更多关注明星、金钱、爱情等普适性成功标准来建构「人生赢家」。
在新浪微博上,文本来源于用户以及微博自媒体发布的微博,话语主体较为多元 。除了用户日常发表的内容外 ,粉丝和媒体还对明星进行符号建构 。“人生赢家”是青年一代频繁使用的热词 ,它很容易与明星联系在一起 。
知乎是一个社交问答平台,我们抓取的数据主要是与“人生赢家”相关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知乎主打内容和思想的深度,对“人生赢家”这个词本身的讨论相对较多,讨论角度丰富,有的回答对这个词进行了否定。
豆瓣是一个社区平台,主打用户提供内容,即UGC,它基于共同兴趣聚合用户,让用户自发提供内容,我们抓取了豆瓣书评、日记中与「人生赢家」相关的文本。
用户构成差异
“人生赢家”作为一个符号,它的内涵意义会发生变化,原因是存在不同的文化接受者,或者有不同的判定标准。把具有具体特征的用户群体视作一类文化接受者,对于该符号的意义判别就会不一样。
年龄差异
四大平台的用户主要是18到35岁这个年龄群体,微博和微信的用户年龄层次更广泛,豆瓣上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最多,微信占比最少,微博上26到35岁中青年群体占比最多,其次是知乎。
四大社交平台用户年龄分布
学历差异
在学历方面,微信平台的学历分布情况偏低,有百分之五十的人群学历处于专科及以下水平。其他平台的学历分布状况较为相似,其中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多。知乎平台的硕士学历分布占比是最多的。
四大社交平台用户学历分布
地域差异
在地域方面,四个平台的覆盖率情况是,沿海发达地区占比较多。知乎的分布大多集中于一线城市。豆瓣的分布大多集中于一线城市。微信在一线城市以外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微博在一线城市以外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微信和微博的下沉率较高。
职业差异
在职业方面,知乎聚集了学生,还有 IT 从业者、律师、设计师、医生等;微信上个体经营者或自由职业者以及私营企业职工数量最多,其次是学生;豆瓣上学生群体占主流,也有部分 IT 从业者分布其中,微博的职业分布数据暂时缺失。
需求差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它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时间是1943年,论文是《人类激励理论》 。马斯洛理论将需求划分成五类,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按照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顺序依次排列 。
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具有不同特性,然而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两者都必定属于人基本的、天定的本性。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就越不迫切,其满足就能被越长久地推迟。
——马斯洛
不同平台的人群对人生赢家有不同描述,这投射出差异化的需求。范迪克觉得,话语和意识形态相互联系,话语的不同体现了大众意识形态的不同。所以,社交平台上差异化的话语,反映出在具有不同特征的平台上聚集的用户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内在需求的差异。
豆瓣和知乎这两大平台,自我实现需求被排在首位。微博和微信这两大平台,情感需求被排在首位。而这种差异或许跟这些平台的用户构成差异有关。
四大社交平台用户关于“人生赢家”投射的需求层次
对「人生赢家」词汇进行建构,这体现出不同人群需求层次存在差异,还体现出这种需求难以被生活完全满足的共同现状。当「成为人生赢家」成为不同平台上出现的共同话题。哪怕是在别人眼里的「人生赢家」,其自身内在需求也是另一番图景。事实上,随着物质生活变得丰富且得到满足,人的需求层次会逐渐发生转变,从生理需求转向更高需求,进而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也就是自我超越 。
不同平台的用户构成有所不同,这决定了不同平台的主要用户特征,这些特征进而影响了平台所呈现出的需求层次,最终导致平台出现对「人生赢家」的差异化建构。
五
对“人生赢家”的批判分析
“人生赢家”当下更多呈现为一种标签,它表现出人们对成功的渴慕与焦虑。在现代社会里,焦虑是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客观上消除这种情绪体验是不可能的,焦虑无法回避。社会总是向前发展,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愿望,那些愿望未被满足的人,必然会产生紧张的情绪状态。
当下,青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人们常常会选择两种极端的方式。
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投射到别人身上,设想一种完美无瑕的生活,将其当作自己的现实寄托,这是一种情感寄托。仿佛偶像过得好,自己的生活也会随之变得更美好。这也是「人生赢家」得以被建构的基础之一;
一部分人觉得,所有看似光鲜的事物,都存在阴暗的一面 ,他们认为这些成功背后皆是假象 ,会从只言片语、蛛丝马迹里探寻“人生赢家”真实生活失败的可能性 ,还会做出各种污名化的判断 。
“人生赢家”这一标签常常被加在特定个体身上,然而个体的生活状态以及直观感受,实际上和他人评价并非直接呈正相关。我们所观察到的是,特定个体符合世俗价值观里幸福生活的标准,即美貌、学位、家庭、财富。我们看不到的是,“人生赢家”成就与光鲜背后的生活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个体如何感受、如何思考。人生赢家这种说法,原本是社会依据每个人自身角色所做的期待性评价,它更关注主流价值观视域下的价值体现,还往往会忽略人生赢家们在实现被期待价值时所承受的压力与负荷。
同时,“人生赢家”自身的内在需求也出现了差异。对人生赢家来说,其个体价值和需求是从整个生命维度来评价的。不是看当下拥有的财富和名望。而是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他是否有符合自己生命期待的成长。从更远的空间维度看,他是否穷尽了自己的边界,从而让自己获得满足。
六
研究结论
“人生赢家”是一种被构建出来的话语,它反映出话语行动者具备的思想与意识形态。知乎、微信、新浪微博、豆瓣等各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用户构成也存在差异,受这些因素影响,“人生赢家”呈现出相对较为不同的特征。
人生赢家历经演变,集中体现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焦虑情绪,这种情绪源于面对生存、安全、感情和自我实现方面的迫切压力,进而使人羡慕成为普世价值里的成功者。对于羡慕者而言,他们构建心中的「人生赢家」,以此表达自身的焦虑与期许。而对于被称作「人生赢家」的人来说,他们或许并未过度看重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如此看来,“人生赢家”一词是用较为单一的标准来衡量自我和他人,它是一种因自己尚未达标而产生的焦虑与自嘲,同时,它也反映出在社会急速分层背景下不同阶层之间差距逐渐扩大的事实。
社会出现分层,在经济方面拥有优势的群体,其内在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图谱上排序更高,关注个人成长与价值实现。在社会地位方面拥有优势的群体,同样如此。而广大群体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不占据优势,其根本需求集中于生存、安全、情感等方面。“人生赢家”的建构,反映出这样一种情况,后者在面对激烈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时,展现出希望迅速摆脱当下现状的心态,还展现出渴望在经济、情感等各方面获得成功的心态,也就是渴望成为“人生赢家”,但却忽略了每个个体都要承担其所处现状的压力,以及获得成就所付出的代价 。
事实上,当个体满足了生存、安全、情感等基本需求,其需求层次会进一步发展,会向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延伸,会关注更长空间维度上的进步,还会关注更广空间维度上的进步,并且会减少对金钱、名望等的关注,不会轻易羡慕别人的生活。毕竟,人生赢家不会总是羡慕标签,也不会总是讨论「人生赢家」。
致谢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王煜统同学,他在编程技术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
参考文献:
于丽霞,其论文题目为《网络热词传播原因及效应探析》,学位授予单位是山西大学,时间为2013年第1期 。
刘畅,其研究主题为女性社会价值评价与性别问题,以“谁是日本社会的女性人生赢家”作为例子,该研究成果发表于《日本问题研究》2016年第30卷第05期,页码为41至47页 。
罗希明,王仕民,论述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发表于《长江论坛》2014年第01期,第70至74页。
梵·迪克所著书籍,由曾庆香翻译,书名为《作为话语的新闻》,该书籍为[M]类图书,由华夏出版社于2003年在北京出版。
刘瑾,发表了一篇关于浅论网络热词的发展变化的文章,该文章刊登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年第8期,页码为59至61页 。
马斯洛所著《动机与人格》,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在北京出版。
研究员:冯添 蒋政旭 徐雷鹏 艾莫雷
指导老师:方洁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