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文化的多样表达及青年文化谱系的发展解析
叹老之音、佛系态度、主播现象、粉丝狂热、丧气情绪、极简主义、朋克式养生、表情包热潮等,这些现象或话题,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备受瞩目,它们是当代青年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更让青年文化展现出诸多宝贵的特质,例如对集体和国家的责任感。
实际上,青年文化一直因其代表“青年群体”在社会中承担的传承角色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我们探讨的青年文化,其本质究竟是什么?
理解青年文化谱系的发展
青年文化在众多亚文化中独树一帜,活力四射,它以鲜明的青春气息构成了一个不断演进的发展脉络或展现形态。我们所说的青年文化谱系,实际上是由多种青年文化形态相互交织、逐步演变而成的亚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形态多样,还体现了青春的激情与矛盾性的统一特征,并且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
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青年文化迅速兴起,这种文化源于青年群体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他们渴望追求平等权利和社会参与机会,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主流文化有所区别的边缘文化。这种青年文化从诞生之初,就对传统文化提出了质疑、挑战,甚至试图进行颠覆,它以一种颓废与激进并存的状态存在。
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文化潮流,尤其是个人主义的思想,逐渐对年轻一代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西方青年的文化特征一度成为了青年们竞相追求的时尚文化象征。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一些精神空虚、道德滑坡的现象,青年文化也因此呈现出一种怀旧的趋势。迈入新千年,大众视线集中在了逐渐成年的独生子女“80后”一代,对他们进行的评价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面倾向,诸如“垮掉的一代”、“脑残的一代”、“无可救药的一代”、“缺乏责任感的一代”等消极看法层出不穷。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正值青春年华的“90后”、“95后”、“00后”等年龄层,同时,对于青年文化的态度也经历了从最初的贬低,到逐渐的部分接纳,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包容与理解的演变过程。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持续进步,青年文化领域涌现了诸如杀马特、叹老、小清新、佛系、萌系、二次元、主播、粉丝、丧气、极简、朋克养生、恶搞、拍客、网购、表情包、流行语、涂鸦等多样化文化形态,这些文化现象形成了开放的传播途径和以网络为平台的独特生成模式,它们具有发展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显著特征,共同构筑了当代青年文化持续演进的独特脉络。
当代青年文化谱系中的“自我”特征
青年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起初的不被认可、边缘化,到如今已被广泛接纳,经历了显著的转变。在当下这个新媒体时代,青年文化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虚拟性、碎片化等。尤为显著的是,其文化脉络中鲜明地体现了青年群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
首先,当代青年得以在符号化话语的创制与运用方面大显身手,这得益于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强大支持,它们为青年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和丰富的符号资源。这种表达方式的符号化特征已成为青年文化的显著标志,他们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话语表达体系。他们并未遵循主流文化话语的既定规范,转而运用拼贴、挪用、转换、嫁接、表征等手法,对这些文本、音乐、图像等符号进行重组与重塑。他们以此创制出与自身群落文化相契合的话语体系,并付诸实践,使其成为群落内部通用的交流工具。亚文化的特点在于其风格始终是作为社会符号的象征,它依赖于现有的意义体系和物品体系。通过有选择地借用物品以及适当地扭曲意义,亚文化得以实现自身的表达。例如,嘻哈文化、鬼畜文化、佛系文化、颜值文化等,都是通过嫁接、拼贴、表征等手法构建起独特的话语符号。这些青年们对于自我话语的创新和创造感到兴奋,并沉醉于群体共享的快乐之中。符号的创造与运用,让他们体验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受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在群落中与其它成员以及整体之间,产生了深刻的融合与依赖之情。
其次,我们观察到青年文化中圈层化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青年群体依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构筑起多样化的亚文化圈层,从而在各自的小圈子内,特定的思想观念、交流方式和行为模式得以充分展现。这些圈层进一步细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种类型,封闭的圈层文化通常不对外界开放,严格地隔离了内部与外部,进而持续强化了圈内成员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开放性的圈层不仅坚守着自身文化的独特性,还积极向外界推广和拓展,努力提升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通过打破界限或超越界限的手段来增强其社会影响力。而不同圈层的交融,共同构筑了一个多元交织、色彩斑斓的青年文化群体。圈层化现象充分展现了青年在自我认同与自我表达方面的本质特点,青年在圈层内部得以找寻归属感并实现个人价值,而突破圈层则是为了更全面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可。
第三,青年人在网络空间中逗留时,往往沉醉于各种形态、风格和兴趣的亚文化之中。他们能够在这些亚文化中寻找到心灵的契合,并通过匿名的方式相互交流与分享。这样的互动有助于他们构建起基于趣味相投的文化团体或社群,这些团体或社群具有鲜明的娱乐性质。在共同的快乐体验中,他们进一步巩固了社群成员之间的身份认同。一些年轻人将Cosplay、网络游戏等文化形式视为一种暂时的解脱,用以摆脱现实的烦恼、减轻压力和焦虑,或是填补现实生活中未能满足的需求所带来的遗憾。他们或许会对网络新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推广充满热情,亦或深陷于浪漫场景的参与和体验中,从而体验到自我存在和价值的实现。部分青年只是暂时停留或沉迷于短暂时光,这能够带来某种程度的心理舒缓与情绪调节;而有些青年则可能过度追求娱乐,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沉迷状态。此外,还需关注青年网络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娱乐化倾向,例如恶搞文化等现象。这种泛娱乐化现象或许仅仅是部分青年追求极致快感的一种方式,然而,它也可能反映出他们价值观的偏离;这既显现了他们内心的空虚,也暴露了他们道德规范意识的缺失;同时,这亦是他们自我认同混乱在外的显现。
第四,青年文化中理想化的追求与随之而来的失落感尤为显著。实现个人理想或达成既定目标,这是青年文化理想化的一大标志。例如,杀马特文化的张扬与高调,正是为了吸引众人的广泛关注,以期抓住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直播文化中,主播们普遍渴望获得更多粉丝的打赏;抖音文化同样显现出强烈的商业追求,创作者们期望通过高点击率吸引更多广告投资,以期实现名利双丰收。类似地,粉丝文化涵盖了现实中的粉丝现象和虚拟偶像文化。以二次元少女洛天依为例,她的受欢迎程度实际上反映了众多年轻人对那种既坚强又敏感、既温柔又可爱的“萝莉”形象的青睐。无论是现实中的粉丝群体,还是网络上的粉丝圈子,它们都代表了这些年轻人对于理想和自我认同的追求与跟从。
在理想难以达成,或是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难时,部分年轻人可能会展现出一种自嘲式的沮丧情绪,进而催生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青年或许呈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缺乏进取心的佛系态度,或许显露出一种消极、困惑、颓废、绝望的自我嘲讽与负面形象的表达方式及行为逻辑,例如丧文化等现象,从而显现出他们对于理想或目标难以实现的焦虑与无奈,以及对自身所处环境与地位的不满和无助感。
如何看待当代青年文化?
青年文化体现了青年群体对于自我认同、表达和实现的独特展现,这种文化形态通常被视为对主流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对抗。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当代青年文化中“自我”的元素变得更加显著,它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新的紧张态势。鉴于此,要深入理解当代青年文化中“自我”的特点,就必须将青年自身的视角与建构主义的理论相结合。
首先,从青年自身的角度出发,我们观察到青年文化中的“自我”特征显著。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思维构建能力显著提高。同时,他们怀揣着一定的理想主义情感,对未来抱有无限的憧憬。有时,他们可能会将幻想当作现实,亦或因眼前的现实而自我怀疑。这样的心态容易导致他们出现自以为是或极度自卑的两种极端心理状态。无论处于何种情形,其根源均在于个体内心对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演变为内在的自卑、焦虑与不安,亦可能转变为对外在偶像的崇拜与效仿,进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对粉丝文化,尤其是虚拟偶像的狂热追捧。偶像成为了他们心中向往的自我形象,或是现实自我的一种替代品。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偶像的服饰与造型,并乐于模仿追随。通过模仿和扮演,他们得以感受、体验和学习,试图在所钟爱的文化圈或社群中找到归属感,以此来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同时,网络空间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交往不畅或感到自卑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舞台,参与或追随某种文化模式有助于他们缓解压力。青年文化不仅构成了青年对自身认知和认同的途径,同时也是他们在群体互动与不断成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媒介,更是群体认同感形成的必然产物。
其二,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青年文化的“自我”与主流文化之间相互构建的过程充满了复杂性。这种关系并非单纯的对抗与同化,而是一种双向的构建。青年文化是特定时代和社会的生动写照,它是在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次文化,同时也是青年个体自我认同和主体性的体现。青年文化虽属非主流的表述形式,却非偶然兴起,其始终与主流文化紧密相连,并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主流文化的特征。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相互塑造,是在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并存、时空复杂交织的环境中进行的。青年文化深受多元价值观的塑造,同时,青年群体作为时尚消费的主力军,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亦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催生了众多与青年文化相关的产业,它们推动着各类青年文化的发展,旨在通过商业化手段,运用符合青年特性的方式,促进和推动青年文化的成长。因此,当代青年文化的形成原因已非仅仅是青年群体自身的“自我”展现,而是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多样性。其中一部分青年文化是由青年群体自主构建的,另一部分则是由外部资本所推动,还有一部分则是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表面上呈现出青年特征的当代青年文化,实则已经受到了众多有形或无形的来自外界的推动与影响。这些现象或许既能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催生出多种多样的次级文化,同时亦可能对主流文化造成不同层面的削弱,并且这种削弱手段更为隐蔽。
因此,我们必须从青年自身的本质出发来解读青年文化,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来审视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构建过程,唯有如此,方能深刻把握青年文化体系中所蕴含的“自我”属性。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12月下
原标题 |当代青年文化谱系中的“自我”特征
王玉香,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兼职教授,同时也是合作博士生导师,此外,她还担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一职,并享有教授的头衔。
新媒体编辑 | 刘一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