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与家长关系紧张?不完美父母才是正解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艺术:平衡引导与自由的深度探索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给家庭带来了挑战,尤其当孩子步入初二这一重要时期时。许多父母会察觉到,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孩子仿佛变成了一个陌生人。他们不再愿意与父母沟通,甚至对父母的关爱和指导产生排斥。在这种状况下,父母常会感到焦虑和困惑,不知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相处。
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提出“足够好的母亲”这一理念,他认为父母无需做到完美无缺。他们应当做到足够称职,既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又能让他们有机会塑造自我。将这一观点延伸至青春期,我们可以理解为父母在给予孩子支持和引导的同时,还应允许他们犯错误,并鼓励他们独立探索和学习。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渴望拥有不完美的父母,而非一个追求完美控制的监护者。
在现今的家庭教育领域,父母们常常陷入与子女的激烈争执之中。有位父亲曾讲述过他的一段亲身经历:他的孩子在初二阶段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将书包随意扔在地上,瘫坐在沙发上刷手机,作业常常熬夜完成却错误连连,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勉强及格。老师致电告知“孩子聪明却不够用心”,他满腹话语想要倾诉,却话未出口就被打断:“你除了指责我懒惰,还能说些什么?”他曾怒斥、拳打,甚至采取过冷漠的态度——记得有一次,孩子将自己锁在屋内整整一日,仅通过门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别理我”。此类以对抗为手段的教育方法常常效果不佳,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为何与正值青春期的孩童争执往往徒劳无功?那是因为这些孩子宛如脱缰的野马,你越是试图牵制,他们越是渴望自由奔跑;你若怒斥鞭打,他们或许会选择放弃抵抗。试图讲道理?他们觉得你啰嗦;选择冷处理?他们可能认为你默认了。在这种对抗中双方都受伤害的情况下,不如尝试以下三个基于心理学的“温和策略”,这些方法有助于更有效地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联系和沟通。
## 认可而非批评:看见孩子的闪光点
心理学领域存在一个观点,即父母为孩子贴上的标签会对其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这一观点被称为标签效应。依照这一理论,个体一旦被赋予某种标签,他们往往会遵循这一标签指引的行为模式。比如,如果一个孩子被认定是懒惰或者不够专注,他们可能会逐渐展现出更加懒惰的行为。反之,若他们被赞誉为有恒心或有天赋,他们可能会更加勤奋地工作,以期达到这些评价标准。
一位家长向心理咨询师抱怨道:“我的孩子沉迷于游戏,学业成绩糟糕透顶,我天天责骂他懒惰,可他却愈发叛逆。”当咨询师询问:“除了懒惰,你还有没有发现他其他的特点?”时,她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他玩游戏时极其投入,甚至能记得几百个角色的技能。”这个简单的观察让她对孩子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从仅仅关注他的不足到开始留意他的长处。
心理学家指出,批评如同尖锐的钉子,一旦刺入心灵,便难以拔除;相对而言,“看见”则似一束温暖的阳光,能够揭示孩子身上不为人知的亮点。我们应当认可并赞赏孩子的优点与成就,而非一味聚焦于他们的不足,这样做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并激发他们展现出更佳的行为表现。
作家毕淑敏曾讲述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当时她的儿子在初中成绩排名末尾,然而她选择克制住责备的冲动,每天只是轻声询问:“今天有什么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吗?”起初儿子只是应付了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畅所欲言,自信心也逐渐增强。最终,他成功考入了知名学府,并坦言:“妈妈那句‘我看见你进步了’,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激励我。”这一事例生动地展示了认可与鼓励的巨大作用。
青春期的少年并非缺少道理,他们所缺少的是那种被深刻认可的自信。若父母能够察觉到孩子的长处与潜能,并予以积极的认可与激励,孩子便会体验到被尊重与理解的感觉,进而更乐意与父母进行交流与协作。
## 设定界限但给予自由:让孩子自己掌舵
知乎上出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父母控制欲过强,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一位获得高赞的回答是:“就如同身处玻璃牢笼之中,表面看似安稳,实则让人感到呼吸困难。”教育专家李玫瑾曾指出:“孩子之所以叛逆,往往是因为他们渴望拥有自主权。”当父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决策过度干预时,孩子会感到压抑,进而可能产生抵触心理。
在纪录片《镜子》里,16岁的家明深陷流浪生活,他的父亲痛心疾首地表示:"我曾为他精心挑选了最佳的人生道路,他却偏要选择另一条!"而家明则冷嘲热讽道:"连我穿什么衣服都要管,我的生活早已在你手中丧失了自主。"这种过度的控制让家明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硅谷的投资人吴军在对女儿的教育上颇有心得:当女儿高中时萌生退学组建乐队的念头,他仅提出了两个条件:"远离毒品、遵守法律。"经过半年的尝试后,女儿毅然重返校园,并诚挚地说:"通过这段经历,我意识到,对知识的追求才是我真正的热情所在。"这一案例表明,父母若能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与信任,孩子往往能展现出更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
青春期的错误代价最小,历尽挫折后,每一步跌倒都将化为通往成功的基石。家长只需坚守原则,其余的,便让风雨来磨练。设立合理的边界,同时赋予孩子足够的空间作出选择并从失误中汲取教训,这有助于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意识。
## 理解参与:走进孩子的世界
为了与孩子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父母应当屈身而入,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扮演起“学徒”的角色。有位父亲注意到儿子对二次元文化情有独钟,于是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不思进取”。然而,在某个偶然的机会,他私自登录了儿子的社交平台,意外地发现儿子撰写了一篇长达万字的动漫解析文章,文章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他眼中含泪留言道:“你能教我如何理解这部动漫吗?”那个晚上,儿子首次主动推开他的房门,说道:“爸,让我来跟您聊聊故事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这一平凡的举动,成功消除了父子间的隔膜,搭建起了一座崭新的交流之桥。
青春期的少年犹如带刺的猬,若强行拔除其刺,他会紧缩成一团;而当你轻抚其腹部,他反而会放下心防。《解码青春期》一书中指出:父母的首要任务并非指导,而是“拜师”——向孩子学习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有位粉丝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为了能更贴近沉迷于电子竞技的儿子,他努力提升自己的游戏技巧,甚至主动向儿子请教。经过半年的努力,儿子主动与他交流,提出了一个疑问:“爸爸,你觉得我将来是成为职业选手还是去上大学?”他回应道:“你在教我玩游戏的时候非常有耐心,这种专注力无论用在哪个领域都能取得成功。”儿子听后陷入沉思,最终决定参加高考,并成功考入了心仪的设计学院。当你钻进他的世界,他会还你一片星辰大海。
## 平衡之道:与成长同行
教育是双方共同努力的过程,而非一方的强制。青春期之间的竞争无胜者可言,即便你赢了辩论,却可能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即便你保住了颜面,也可能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减少命令式的“你应该”,增加陪伴式的“我陪你”;减少指导式的“听我的”,增加尊重式的“你决定”;减少居高临下的态度,增加平等相处的“并肩同行”。
教育的根本宗旨并非塑造唯命是从的傀儡,而是激发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孩子争执不如陪伴他们一同成长。父母可以通过肯定孩子的长处、设立合理的界限,并融入他们的生活圈子,助力孩子顺利度过关键的成长期,从而构建起一种相互尊重与理解的亲子关系。
青春期是孩子塑造独立个性和自我认知的至关时期,家长需掌握在引导与自由度之间寻求平衡的艺术,既要给予必要的扶持与指引,同时亦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唯有如此,方能使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最终成长为一位自信、自主、富有责任感的成熟个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