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次元的诸多疑问解答:中国ACG二次元及相关探讨
什么是二次元!
二次元并非源自日本,为何提及它时总有人发表负面言论?若动画作品属于二次元,那么《大闹天宫》和《舒克贝塔》也该被归类为二次元吗?纸片人究竟指什么?二次元世界是否无法容纳三维元素?游戏是否也属于二次元的范畴?B站之所以能赚取大量利润,难道仅仅是因为其与二次元有关?我手持从楼下卤蛋店购买的绿色塑料软柄拍子,拍死了墙上的一只蚊子,那么,这蚊子现在是否也被算作二次元了呢?
广义的二次元文化,亦称ACG,是由动画、漫画和游戏构成的独特文化形态。这个概念有时会专指日本动漫及其相关产品,然而在本篇文章中,我们聚焦于探讨中国的ACG二次元文化。和所有亚文化一样,二次元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社群。若要深入理解二次元文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白社群的含义。
在Charles Vogl的著作《The Art of Community》中,他阐述了社群的本质:它是由彼此关怀且拥有共同利益的人们所组成的集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群,如家庭、工作单位、宗教团体以及国家等。这两项要素——相互关怀与共同利益——是构成社群不可或缺的条件。商业竞争者彼此关注对方,然而双方陷入了一种零和游戏;咖啡店的会员们一起享受优惠咖啡,这确实带来了共同的利益,但若有人占用了会员的优惠,其他会员并不会因此拿起武器上门寻仇。
二次元社群三要素:
1.场地与活动
宗教场所包括寺庙,电竞活动则在场馆中进行,社群活动通常在特定场地举办,仅限于成员参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社群拥有了线上空间,比如二次元等亚文化社群,它们的线上空间——如论坛、聊天群等——往往比线下空间——如漫展、宅店等——规模要大得多。社群偏爱该场所的动机或许涵盖仪式感、外界干扰的减少、以及归属感的增强,然而,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在场地之中,个体无需频繁阐述自己为何要采取某些行动、发表某些言论、或是遵循某些规范。例如,在二次元社群里,成员无需说明为何要模仿特定角色的行为,无需解释“新番”、“手书”等术语的含义,也无需说明为何有二十多人在聊天群中重复发送同一句话。
社群活动中,宗教活动涉及祭拜,电竞活动则是对战。这些活动塑造了社群的价值观,成为成员间识别彼此的标志,同时也为新成员融入社群提供了契机。规模较大的社群对所有人开放,欢迎参与。如今,只需拿起手机,观看一部动漫,并在视频下方留下评论,便算参与了二次元社群的活动。然而,“对所有人的欢迎”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皆是社群的一份子”。以动画电影《你的名字》为例,它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高达3.8亿美元的票房成绩,然而,那些为电影买单的观众就一定是二次元文化爱好者吗?社群必须清晰界定哪些成员是真正融入其中的,哪些只是短暂停留,否则,成员之间难以建立起互相关照,共同利益也无法形成,如此一来,社群便会沦为空壳。那么,社群在维护其团结力的同时,如何兼顾包容性,接纳外部人士注入新的活力呢?
2.圈层与闯入者
成熟的社群通常划分为核心圈和外围圈。核心圈汇聚了塑造价值观的祭司、引领大众的谋士、技艺高超的智者、功勋卓著的长者以及所有长期居住于此的人;而外围圈则接纳了游客、旁观者、学徒,是供外界初步了解的区域。在二次元社群中,导演、配音演员、插画师、评论员等创作者构成了核心圈的精英,那些在ACG领域逗留时间久、热爱程度深、见解独到的人同样被视为核心圈的一员。那些平日里对二次元社群不甚关注,偶尔参与其中讨论的外围人士,对于能和内圈人同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热烈交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旁观者不难察觉到他们在价值观念和生活经历上存在的明显隔阂。
人类天生渴望归属,众多电影作品描绘了异乡人融入群体的故事,如《星球大战》中的卢克和《教父》里的麦克,他们分别代表了融入和闯入两种不同的融入方式。
卢克遵从导师的指导,在智斗与勇斗中与帝国较量,逐渐深入其中,最终成为一名绝地武士。要想加入世界上的任何社群,参与活动、了解历史、感受价值是不可或缺的三个步骤。宗教的洗礼、移民前对国家历史的考查、文学社团要求先阅读四大名著,这些都是融入社会的具体行动。
若想融入二次元群体,我的建议如下:首先,挑选几部经典动画进行观看,不必追逐热门作品;观看时,请关闭评论区,并在观看前咨询熟悉的朋友,若实在难以抉择,不妨观看《命运石之门》,虽然起初节奏较慢,但请耐心坚持。观看过程中,尝试记住几位知名度稍低的杰出人物,例如虚渊玄、麻枝准、花泽香菜、钉宫理惠等人。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去参加一场动漫展览,夏季出行时不妨穿着短裤和T恤,届时可以观赏各种表演,了解各类商品。不妨加入一个对新手友好的游戏QQ群,无论是热门的王者荣耀还是和平精英,或是其他任何游戏群,均可。在群里,你可以选择默默潜水或是积极参与讨论,游戏群的一大优势是成员们会讨论各种二次元相关的话题。若你不确定加入哪个群,可以直接私信我咨询。过几周,你就和中国最年轻的二次元社群人混在一起了。
《教父》里的麦克起初与黑帮家族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在他突然接任首领之位后,他的表现甚至超越了前任老教父。麦克不仅迅速适应了黑帮生活,更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黑帮新时代的象征。所谓“闯入”,指的是未经融入过程,直接踏入核心圈层。当某个社群规模足够庞大时,它便会吸引众多试图闯入者,随之而来的是基因的突变,以及社群的重生。足球、电影、自驾游等众多社群,都曾遭受外部力量的侵入,经历着被影响和改变的历程。其中,有的社群被成功改变,而有的则因失败而变得无家可归。有些社群数百年未曾受到闯入者的干扰,这主要是因为其加入门槛较高。然而,对于门槛较低、创作成本较小的二次元社群而言,只要你有足够的财力,又怎能将其拒之门外呢?
十年前,若想在B站开设账户欣赏动漫,必须完成100道相关题目,且需答对其中的60题方能通过。那时,B站主要依靠可关闭的广告来维持运营,用户每天反复观看的不过是寥寥数个视频,评论区的互动也寥寥无几,而且大家都能自觉遵守评论规范。每年,官方的小团队还会制作春晚剪辑,那时的B站,一切都显得美好而和谐。如今,人们可以轻易地随意注册,屏幕上充斥着各种视频,其中不乏赞助和软广告。有些视频甚至没有评论都无法观看。尽管春晚的剪辑和制作成本增加了数十倍,但其观赏性却远不如以往。
3.价值观
一旦某个社群遭受入侵,亦或是成员数量激增至一定程度,成员们常在部分价值观念上出现差异,这些差异进而引发群体分裂。历史上有诸多例子,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对立,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以及甜咸豆腐脑的争议,无不遵循着“合久必分”的规律。
当前,我国二次元领域持续扩大,资金大量涌入,国产动画与手游接连问世,使得国内二次元群体变得支离破碎。一部分人偏爱精致小巧的作品,然而对于“付费”这一做法,他们却表示难以接受。另一部分人则热衷于追随潮流,口中常提及《JOJO》、《巨人》等作品,即便这些作品并不算特别出众。
中国近五年来在二次元领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然而,无人能确切指出是哪一具体事件引发了这些分歧。如同从梦中醒来,只见门前的镜湖之水依旧,春风吹拂,波纹未改,旧时景象依旧。由价值观引发的分歧是悄无声息的,人与人之间在价值观上难免存在差异,但只要他们还能相互关怀,拥有共同的利益,便能在同一个社群中和平共处。若新兴价值观的影响力足够强大,社群成员将不得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抉择,是顺应潮流,积极拥抱变革,抑或是选择隐退,寻觅一方净土。在二次元这一范畴宽广、规则不甚清晰的群体中,每个人的选择过程都是渐进的。
价值观的分歧并非是负面现象,那些不允许出现分歧的集体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如纳粹德国的希特勒。实际上,只有当社群经历分裂,其共有的价值观才能变得更加纯粹。例如,基督教徒与天主教徒在给予饥饿者食物这一行为上,便能体现出这一点。
我国零散分布的二次元社群中,依旧保留着一些共同的信念,例如对原创性的推崇。迄今为止,我未曾目睹任何二次元圈子里的成员表达过对“换汤不换药”游戏的喜爱,也未曾发现有人对“千篇一律”的玩法情有独钟。然而,我们需要明确原创与借鉴的区别,《魔法少女小圆》虽然借鉴了魔法少女系列动画的元素,却依然拥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尽管我对原神这款游戏有着极其强烈的反感,但我不得不承认,它并非完全模仿,其中还是包含了一些独创元素。
厂家在二次元社群中若想立足,必须坚持纯净的价值观,这是其生存的关键途径。各大厂商理应致力于追求自身的纯洁性。以任天堂为例,这家游戏公司对“游戏性”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在制作游戏时,他们往往将故事情节、游戏背景、画面质量、平台选择以及目标用户群体等因素置于一旁,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游戏更具趣味性,将其他所有元素视为辅助游戏性的手段。《最终幻想14》的开发者团队致力于打造一种轻松的游戏体验,坚决确保玩家无需每日登录,坚决避免玩家因数月未玩而被他人超越,坚决防止玩家因操作不熟练而错失游戏乐趣。《来自深渊》这部动画,对“探险”的极致追求,虽不及《巨人》那般震撼的视觉效果,也不具备《鬼灭》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它仅是一个深不见底、无法攀爬的洞穴,洞穴中充满了无穷的未知与险恶,却仍旧让人心向往之,甘愿投入深渊的怀抱。相较之下,那些为了迎合各个社群,什么都掺和一点、东拼西凑、哗众取宠的作品,究竟哪个更得人心,一目了然。
关于在中国二次元领域盈利的途径以及如何探寻纯粹的价值观,我打算撰写一篇独立的文章,以作为本文的延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