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人女到美术馆:橘酱的二次元创作、困境、突围与理论探索
02困境:美院中的二次元
·“我为什么要喜欢二次元?又开始痛恨我自己。”
[id_530391832]
[id_1626930165]
·从创作到开始研究二次元
·开始阅读东浩纪等御宅族理论
04橘酱自身经历对创作者的意义:
·对这个作品一直不满意
·创作者该如何对待理论?
05目前,橘酱自己的二次元理论
·废萌,宅文化的核心?
·手办,某种“降神仪式”的媒介?
06结语
·你可以忠于自己的审美取向
01
从同人女,到美术馆
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橘酱通过电视上播出的《天鹰战士》、《魔卡少女樱》以及《圣少女》等动画作品,开始了对二次元文化的认知之旅。
然而,在橘酱看来,这些作品的吸引力并不在于其故事内容与叙述手法,而是那些令人喜爱的女性形象。
接触互联网后,橘酱被《巧克力与香子兰》、《白夜茶会》等美少女游戏那细腻的画风所吸引。尽管那时的她,尚不能完全领会到游戏里“男性向的、略带色情”的元素,但这些女性角色却成为了她心中的独特存在,并逐渐塑造了她对宅文化中“萌系”风格的视觉偏好。
《Nekopara猫娘乐园》
《白夜茶会》
在六年级的那个阶段,橘酱邂逅了术力口与东方project,沉浸在那些充满同人文化气息的社群中,她便着手开始尝试绘制属于自己的女性形象。
橘酱初中时期同人作品(GUMI)
初中阶段,橘酱对同人创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她甚至形容自己那时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她幽默地称自己那时的状态为“最二次元”,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对二次元角色的狂热追捧,更关键的是,她希望通过绘画来与他人建立沟通的桥梁,甚至赢得他们的认可。
《RWBY》主角Ruby Rose小红帽造型
与此同时,橘酱在家乡小镇的画室开始了绘画的进修。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她在某个社交媒体上的同人账号粉丝数迅速攀升至五千,她当时满怀期待,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同人绘画界的大神”。
橘酱的作品:初音和镜音
彼时的她,将通过网络创作同人作品视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却未曾思考过投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领域。
高一那会儿,橘酱因健康问题选择休学,来到了北京,并在798艺术区周边安顿下来。某日,她在美术馆漫步,邂逅了装置艺术与媒介艺术的展览。她将那一刻的体验形容为:“那些我无法完全领悟的物件,被安置在类似白盒子的空间之中。”
[id_793041955]
在那个瞬间,橘酱仿佛窥见了一个更为辽阔的竞赛领域,那里充满了更多的维度与可能性,她在此处能够实现比同人创作更为丰富的成就。回想起那幕,橘酱坚信自己当时是被艺术作品的魅力深深吸引。
灵韵,这一概念源自德国评论家本雅明,特指艺术创作中作者与原作所展现出的独特个性与不可复制性。
在798艺术区的经历听起来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模糊的个人体验,然而,它却让橘酱坚信自己必须投身于正规的学院教育体系之中。
自高二起,橘酱着手准备报考美术学院。在此期间,她置身于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艺术创作氛围中。
橘酱若要准备艺术考试,首要任务便是从家乡小镇的局限中跳脱出来,投身于全国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与对比。在故乡的小画室里,她曾自豪地宣称:“在镇上那十个学画的孩子中,我的画作最为出色。”然而,当她抵达北京进行集中训练后,橘酱才意识到自己对头像、色彩、速写等考试科目所知甚少,即便是在500人参加的分班考试中,她也仅取得了第450名的成绩。
我在网络世界里的同人圈子可是颇有名气的大人物,这怎么可以接受呢?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艺考要求极高的技艺熟练度和精细度,这与以爱好者为基点的同人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鉴于准备时间紧迫,橘酱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满足艺考的标准……在这样的高压封闭环境中,日复一日的绘画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创作灵感,对于橘酱来说,她所绘制的并非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考取美术学院”成了她绘画的唯一目标。在北服校考的前一周,橘酱因为熬夜练习而视网膜脱落。
那情形宛如完成800米赛跑的冲刺阶段,不论跑完后是否会感到恶心,关键在于先完成这一段再说。
与此同时,橘酱所习惯的二次元绘画风格,也开始成为一个问题。
在速写考试中,橘酱的得分位居班级之首,然而收到的反馈却是“你的头部造型需要调整,过于类似动漫中的小角色”。集训指导老师对橘酱直言:“这样的作品在美术学院并不受欢迎,你必须进行修改,否则你在这里将难以立足。”
画头部对橘酱来说是个难题,这主要是因为她有“二次元手癖”,导致她在描绘人物特征时常常过于夸张。再加上中央美术学院前两年的考试题目几乎都是头像,这让橘酱倍感压力。于是,她的老师建议她从学习头骨结构入手,但即便如此,在老师看来,橘酱所绘制的头骨速写依旧显得像卡通形象。
幸运的是,在橘酱考试的那一年,题目改成了手部。
当时众多考生在见到题目后便纷纷离场,有的甚至直接伏案入睡,然而这一次题目的突然更换,却意外地成为了橘酱踏入央美的大门之机。
02
困境:美院中的二次元
·“我为什么要喜欢二次元?又开始痛恨我自己。”
在压抑的考学阶段结束后,橘酱度过了一段较为轻松的生活。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后,橘酱很快便遭遇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首堂课程“精微素描”。
精微素描与实物对比
该课程讲授高度逼真的绘画手法,并规定学生在六个月内需熟练运用。然而,橘酱在追求写实方面显得尤为不擅长,这导致她在该课程中的成绩相当不理想。
我明明已经摆脱了痛苦,可为何它又重新降临?在大学本科的前期,橘酱始终沉浸在这样的一种沮丧情绪之中。
橘酱注意到,我国美术学院的教育体系源自苏联,该体系极为注重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与领会,这便是所谓的“造型”理念。
确保“形态与精神均精准到位”是衡量造型技巧的关键标准,这关乎作品是否能够准确塑造和复现所描绘对象的特征。
这一流派中的典型代表,便是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们入学后的首堂课程,便被要求绘制一幅《大卫》巨作。这项作业耗时较长,学生需在创作过程中细致观察光影与节奏的微妙变化。在橘酱上的细腻素描课程中,若需描绘帘子,必须留意帘子上的细微裂纹,以及由光影引起的微妙折射所形成的阴影。这些特点均具有“独特性”,作者需细致品味,并通过造型上的深思熟虑,将其在画作中生动呈现。
橘酱当时的写生对象
这种创作方法是与宅文化内的创作方式,背道而驰的。
橘酱将宅文化的创作手法比喻为“公式”,其显著特征是众多萌元素的叠加,打造出强烈的“可爱”氛围。只要掌握了这些萌元素的典型特征,便能迅速识别出角色的身份;同理,若改变角色的发色或眼色,便可能塑造出全新的角色形象。
我超,初音未来
(源自B站UP主:喜多虹夏波奇酱)
宅文化与传统美院所推崇的“造型”理念相去甚远,若美院教师将二次元图像视作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其反馈可能包含“造型上过于简略”或“绘画特质显得薄弱”等观点。
橘酱将二次元审美视为一种“图式”,这一概念源自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的理论,它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内心早已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传统”。
在《艺术与错觉》一书中,贡布里希将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描绘为一种“从手工操作至调整、修正”的纠错流程。艺术家会借助“反馈的循环”这一机制,持续调整自己的笔触,以期更接近所观察到的对象。在创作伊始,艺术家的脑海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早已存有某种“图式”的继承。
传统美术学院的“造型思考”侧重于通过观察实物来获取“反馈的循环”,以此调整绘画造型与描绘对象间的差距;而二次元创作则更多地受到特定“萌元素”图式的启发,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组合。
在学术研讨会召开之前,大冢英志所发表的关于“日本战后的漫画身体特征”的讲座讲义中,这种二维图像模式与常规绘画之间的差异得到了十分明确的阐述。
大冢英志强调,漫画中的角色所呈现的是一种“符号化的躯体”。他引用手冢治虫的观点,指出漫画并非以素描为基础的“绘画”,而仅仅是“符号”的集合。这就像厕所门外的标识,分别代表着“男性”和“女性”的符号一样。其差异在于,绘画作品通常以现实中的个体为原型,将其描绘于纸张之上并进行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与原物相似度的高低(可称之为“相似”或“不相似”),然而,漫画中的符号化角色,其身体形象则缺乏这种写实的特征。
写实造型vs二次元符号(橘酱绘制)
美院教师坚信他们所培养的是艺术家而非流水线上的工匠,既然你已顺利考入美院,为何仍旧沉迷于二次元绘画?那时的我陷入了沉思:我究竟为何会对二次元情有独钟?进而,我开始对自己产生了厌恶之情。
橘酱在此所遭遇的困境,不仅体现在绘画造型风格的缺失上,更在于深层创作理念的分歧。二次元风格在美术学院受到排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以“萌元素资料库”为图像生产基础的现状,使得作品难以展现出其独特性,进而导致了“灵韵”的丧失。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德国批评家本雅明引入了“灵韵”这一概念。在此之前,灵韵被定义为环绕着那些“独此一份的纯粹艺术作品”的,一种独特、纯粹、与宗教仪式紧密相连的神圣气息和氛围。在欣赏此类艺术品的过程中,观众能够体会到与一种超越常规的古老传统建立起某种联系,然而,对于复制品而言,这种联系感则完全缺失。
在机械复制技术盛行的时代,为了将更多工艺品投放市场,众多复制品开始取代那些独具特色的物品,而原创作品与复制品之间的差异也日益减小,甚至到了难以区分的地步。
灵韵的消逝,使得“原创”一词所蕴含的神秘与崇高感变得朦胧不清,而这一现象在御宅文化领域里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东浩纪指出,在御宅族的消费行为中,同人活动的蓬勃发展,反映出一种既非原创亦非复制品的“戏仿”形式占据了核心地位,其重要性等同于原著。这种“戏仿”正如同鲍德里亚所提到的“拟像”,它出现在原创与复制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的当下,成为了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态。
东浩纪指出,御宅族的拟像制作并不仅限于二次创作,实际上,许多御宅族的作品本身就是基于现有作品进行的模仿和戏仿。
《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之旧剧场版,包括《真心为你/Air》与《死与新生》,以及由Gainax改编制作的《绫波育成计划》,在东浩纪眼中,这些作品实则反映了导演庵野秀明对TV动画的想象与模拟。
因此,在御宅系文化领域,无论是创作还是消费,都弥漫着拟像的元素,而所谓的“原作”也不再是传统观念中享有特权的原创作品。与此同时,那些坚持维护艺术品“灵韵”的传统美术学院,对于这种缺乏独特性的创作,自然难以给予认可。
03
突围:“创作”与“理论”之间的互相翻译
橘酱的早期作品以二次元风格为主,然而在美术学院的教育过程中,其创作方式遭到了深刻的质疑。
在两种不同体系之间的对立中,橘酱试图挖掘“宅文化对我产生的吸引力根源究竟在何处”,在深入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橘酱逐渐从原先的“创作者”角色中抽身,开始对自身所熟知的宅文化审美进行审视和反思。
也就是说,不再仅仅是“画二次元”,还要去“研究二次元”。
橘酱在创作橘酱时,面对这种从内部“抽离”的研究与思考显得尤为艰难,这主要是因为她的创作活动始终在宅文化的范畴内进行。
橘酱以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那些致力于研究京剧的学者并不会亲自上台表演京剧,因为“京剧”这一艺术形式与“以京剧为题材的研究及视觉艺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它们遵循着各自独立的逻辑和思维路径。同理,橘酱作为二次元图像的创作者,很难设想自己能够脱离“创作”的角色,将“二次元图像”视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
最终激发了对橘酱研究灵感的,是开设的一门名为“图像研究”的学科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橘酱领略了一种创新的影像创作手法:通过将多种图像并排放置,使它们之间相互融合,进而衍生出全新的视觉元素。
在当代图像研究领域,这一技术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初,瓦尔堡所绘制的《记忆女神图集》。
《记忆女神图集》第55号图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库)
瓦尔堡精心挑选了众多主题相近的图片,这些图片虽源自各地、各具历史背景,却被他巧妙地并排放置,构成了所谓的“图版”。这些图版内容丰富,不仅包括艺术作品,还囊括了新闻简报、书籍的页面、邮票以及明信片等各式各样的非同质材料,它们在艺术与学科领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若19世纪西方艺术史遵循着一种发展观,将画作视为历史的见证,并将它们纳入静止且封闭的图表之中,那么《图集》便试图打破既有的文化格局,揭示出众多不同时空交织在一起的混乱场景。瓦尔堡认为,历史的丰富性是任何单一叙事框架都无法完全捕捉的,他主张通过在图版上精心排列图片,不断尝试不同的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出一种“蒙太奇式”的视觉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揭示过去与现在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联系。这种实验性的视觉呈现手法——“图版”——不仅能够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某些既定的主题,还能激发他们去发现和解读其他潜在的组合与解释途径。
借助瓦尔堡所创立的学术途径,橘酱探索了一条摆脱宅文化既定模式的新途径——即通过图像并置的方式。
同时期,日本当代艺术家梅沢和木的作品也带给橘酱许多启发。
梅沢和木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动画以及电子游戏。他深信,与其它文化载体相较,以人物为核心的创作能够带来独特的互动体验。就像人们一旦投身于RPG游戏便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样,他也努力将这种感官美学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以展现那些仅存在于虚拟世界的色彩与形态。
他将从网络中搜集到的个人照片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将这些最基础的图像单元汇集于同一平面之上,以此创作出全新的风景画、肖像画等艺术作品。他的数字拼接艺术通过将多幅图像叠加,向观者展现出一个充满信息过载的虚构视觉空间。
《Girl's Ten Million Chills》
在“图像研究”课程的相关作业里,橘酱大胆地尝试了对宅文化中的某些典型元素进行拆解、重构以及拼接处理。她挑选了诸如“我爱你”、“哥哥”等在日式动漫和美少女游戏中频繁出现的日语对话,借助谷歌语音合成技术制作出了全新的音频文件,并将这些音频与那些对话并不相关的图像相结合。
对于这部作品,老师的评价是:“我能够明白你的创作意图。然而,在进行(图像研究)时,你需深入思考理论根基的问题。即便这些问题在作品中并未直接体现,但若不加以考虑,作品可能会显得过于‘浅显’,仿佛你仅仅是凭借个人直觉随意地将你偏爱的元素拼接在一起。”
为了构筑研究的学术根基,橘酱着手研读东浩纪与斋藤环所著的关于御宅族的理论著作。
在探索日本理论家和艺术家的作品时,橘酱发现,无论是从视觉艺术的具体实践还是理论探讨的角度来看,宅文化都受到了全方位且深入的探讨。这主要是因为日本,一个宅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对宅文化的研究者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然而,在中国,这一研究领域却几乎是一片未开垦的荒地。
斋藤环的著作《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已被译成英文;同时,东浩纪的《动物化的后现代》亦已完成翻译工作。
“二型凝”这一概念源自于橘酱在三年级时参与的一次创作课程中的短期任务。该作品充分展现了橘酱在深入研究了日本的御宅文化理论之后,如何从个人角度出发进行的创作探索。
橘酱的毕设装置其实就是在这个建模的基础上制作而成。
橘酱认为,二次元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化及异化,孕育出一种与传统造型语言截然不同的符号体系或审美成果。这部作品旨在将这种独特的符号体系与审美观念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进而揭示御宅文化对女性身体形象的塑造与重塑。
橘酱试图从二次元主流审美中提取塑造女性的角度,并将其与自身更为贴近现实的女性观相融合。于是,她以自己的女性身体为原型,提取了真实的女性身体特点,通过CG技术将这些特点在动画图像上进行叠加,最终将这些图像转印到了菲林片上。
成品之中,一枚彰显鲜明二次元特色的美少女头像,与现实主义风格的人体骨骼及内脏相连接,被封存在塑料薄膜之内,呼吸与起伏随之波动,并随着观赏者的步入展区而变换目光。
一侧的屏幕上呈现着该制造设备的立体打印图样,与此同时,那位美少女的胸口处贴附着一幅以她为蓝本创作的同人画作。
在人体、屏幕与同人图的相互融合中,橘酱精心构建了多层次的拟像叠加,借此展现了御宅文化所特有的“拟像全面扩张”的后现代特征。
在御宅文化的研究领域中,这一观点其实并不算新,它已经被大冢英志和东浩纪多次提及过了。
在现实场景中,通过真空压缩技术将橘酱均匀地涂抹在人体表面,其目的实际上是在模仿日本绘画和卡通漫画中的“扁平化”特点——与西方的透视法相比,日本绘画的风格普遍显得较为平面。
“扁平”这一特点,正是御宅族文化中最为显著的审美特征。艺术家村上隆所倡导的“超扁平”艺术风格,正是源自日本传统的前现代艺术,以及后现代御宅族文化的产物。
村上隆的“超扁平”
04
橘酱自身经历对创作者的意义
采访时,距离橘酱的毕设展览已经过去了半年。
借此时机,我们对那个曾在网络空间引发热议的创作品也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
·对这个作品一直并不满意
《二型凝》虽最终荣获二等奖,然而橘酱却对该作品始终抱有不满之情。
它的最大吸引力源自其庞大的实体形态,然而这样的规模是可以用金钱和努力来实现的。就创作本身而言,我认为其超越性相当有限。在观念层面上,其所传达的内容相当常见,对身体的束缚或重塑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的众多当代艺术作品中已经多次出现。在视觉呈现上,这不过是由既有的符号拼接而成的物体,其给人的震撼感主要源自于不寻常的奇异感。
在橘酱看来,《二型凝》可能仅勉强达到本科毕业设计的及格标准,这或许是因为它所呈现的内容在当代艺术与哲学领域内已是众所周知,且并未突破既有的二维视觉表现模式。
尽管作者视其为遗憾的探索性作品,但这却成为了网络争吵的焦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橘酱看来,这仍是“非日常”现象的一部分,但同时也再次证明了相关研究和公共讨论的不足与滞后。
橘酱并未将《二型凝》视为一部纯粹的女性主义作品,她认为女性主义艺术所展现的激进程度远超这一范畴。因此,将橘酱的创作视为基于女性主义立场,旨在对抗男性凝视的表述,或许并不十分准确。
更具体而言,橘酱期望从对宅文化独特性的理解出发,去探究观众与二次元图像间的互动,并从现有的模式中提炼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图像的欣赏方式,一直是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核心话题。谈及此,橘酱便提到了超现实派画家玛格丽特所创作的著名画作——《这不是一支烟斗》。
显而易见,这幅画作以极其逼真的手法呈现了一支烟斗的形象,画面的下方却有一行让人难以捉摸的文字:“这并非烟斗。”初次目睹此言的人或许都会感到困惑:若这并非烟斗,那它究竟又是什么?
答案可能显得曲折且难以捉摸:它犹如一幅画作,象征着“一只烟斗”的意象,然而并非真实的烟斗。
这句在艺术史上广为流传的名言,旨在打破图像与言辞之间看似牢不可破的关联,将图像回归到纯粹的符号状态。作为纯粹符号的画作,得以摆脱语言的束缚,从而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
玛格丽特的作品问世四十年之后,哲学家福柯以此画为题撰写了一篇论文。他认为,在此之前,美术史上的文字多用于阐释、指导人们如何观赏图像。然而,“这不是一支烟斗”这一表述,却有意违背了人们观赏画作时的常规心理预期——画作仅限于展现烟斗本身。它迫使观者反思自己的观看方式,并寻求其他可能的解读途径。
橘酱半带玩笑地表示,关于这里所展现的现象学理论,福柯或许能比玛格丽特阐述得更为透彻。然而,玛格丽特即便未曾事先研习哲学,也能凭借绘画触及到那层思考的境界。
保罗·克利在其著作《教学笔记》中阐述道,美术并非仅仅是对人们已知景象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艺术创作,激发人们去发现未曾察觉的视觉之美。
在玛格丽特的案例中,我们得以目睹艺术家的创作手段如何巧妙地超越了文字的局限,通过充满“偶然性”的实践探索,颠覆了传统的认知模式,从而为观众带来了新的启示。
这就是橘酱所追求的「“视觉语言”与艺术创作偶发的开创性」。
橘酱觉得,在创作阶段,作者要么是自愿要么是被迫地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各种事物和人物展开交流。这如同用黏土塑造罐子,即便按照事先画好的图样,也难免会出现未曾预料到的形态。这是因为作者的身体与材料在互动中,这种互动的偶然性使得最终成果难以完全按照预定计划实现。这也正是“创作”与“制作”的区别所在,因为创作中始终蕴含着许多难以预见的可能性。
·创作者该如何对待理论?
橘酱对毕设的反思,以及其理论积累,亦触及了现代艺术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艺术家应当如何认识创作活动与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探讨中日在御宅研究领域的进展差异时,橘酱实则察觉到了纯理论研究存在的局限,这一不足在艺术创作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理论的形成往往依赖于对创作实践的“追溯”与反思。
这也表明,艺术家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思考,不付诸实践,那么他们对于艺术创作潜力的挖掘,很可能会落后于那些同期投身创作实践的人。
这并非意味着创作活动比理论阐述更为重要,实际上,在实践与理论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可能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设定。
在橘酱看来,对于绘画领域,尤其是架上绘画及其它形式,如纸本、数码和CG绘画,理论可能仅仅是一种点缀。然而,对于其他创作领域,诸如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和行为表演等,则仍旧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领域的艺术家来说,不涉猎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
创作者在与理论家互动时应当如何自处?以橘酱在理论领域的探索以及其创作过程为例,作者试图向大家介绍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创作者应警惕沦为理论的仆从,无论是研读理论还是掌握创作技巧,其根本在于发掘并塑造个人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
在阅读东浩纪和鲍德里亚的作品时,我们追求的并非仅仅是从释经学的视角去深入理解他们的思想,而是探索如何与他们建立起一种互动关系,并试图让这些既有的理论思考为我们的创作带来灵感与启示。
若过度依赖理论体系的支撑,仅能借助“哲学术语”来阐述艺术创作的内涵,那么最终呈现的作品便可能沦为“哲学著作中的一幅插图”。
本书也戏说了为什么艺术评论不能说人话
因此,橘酱将个人工作目标确立为在创作与理论之间进行相互的转化与诠释。
05目前,橘酱自己的二次元理论
·废萌,宅文化的核心?
对大多数人来说,二次元可能是一个实现他们幻想的空间,它能赋予他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或情感触动,然而对我来说并非如此。对我而言,宅文化的独特魅力主要源于其“废萌”特质。我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所有这些感动,因此宅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萌元素本身,以及那种鲜明的视觉象征和壮观景象。
依据萌娘百科的解释,“废萌”一词描述的是某些作品或角色纯粹为了追求可爱效果而刻意展现萌态,这一现象常被用来指责某部作品缺乏剧情深度或角色塑造。
橘酱觉得,这种常被批评的风格实际上正是宅文化的精髓所在。自接触二次元文化起,她对作品的喜爱就始终与角色的可爱程度挂钩,剧情的跌宕起伏对她来说并不重要。对于电视剧和电影来说,剧情可能是它们追求的重点,但在宅文化中,这一点却并非关键。
在橘酱的定义里,“废萌”的对立面并非是“剧情神作”,而是追求情感依托。这指的是将宅文化视为满足特定情感需求或探寻更深层次意义的手段,即便表面上是宅文化的狂热追随者,实则并非真正欣赏二次元文化中的“萌”这一核心元素。
橘酱发现,相较于早期的宅系作品,如今在二次元审美趋势中,那种纯粹的“废萌”角色正逐渐减少,设计风格正逐步转向迎合对现实女性身体形象的期待,以期满足消费者日益强烈且复杂的欲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