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中国网络文艺发展历程,五个关键词揭示现状与趋势
二十年来,中国网络文艺实现了从零起步到逐渐获得社会认可的发展,得益于媒体形态的变革和传播能力的提升,把握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演变为一种大众广泛创作、积极参与、普遍消费的新式文化形态。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念活动与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历程的探讨相互呼应,凸显了文艺创作与时代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针对其一系列关键表现,我们借助五个核心概念,初步探究了网络文艺的当前状况与未来走向,
关键词一:主流化
网络文艺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中心化态势,具体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有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质创作不断问世,部分此类作品已经具备了现实主义的清醒认知和高超水准。过去多采用想象元素的网络文学作品,近些年着重推进现实主题创作,题材涵盖改革开放历程、建党建国历史、开拓进取实践、端正党风纪律等方面,由此创作出《大国重工》《复兴之路》《网络英雄传》《浩荡》《东方欲晓天将明》等多个杰出的网络文学佳作。二零一八年岁末,改编自阿耐网络文学作品《大江东去》的电视剧《大江大河》播出后,令许多人追忆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奋斗岁月,并引发深度思考,被公认为一部深刻反映现实的优秀影视作品。中国网络文艺受众持续增长,年龄跨度广泛,为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提供支持,政府机构、商业网站、权威媒体、研究人士等纷纷参与网络文艺的创作与批评环节,一种拥有超8亿参与者的新兴文艺形式正彰显其蓬勃的活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二:迭代
网络文艺展现出各类形式迅速更替的状况,这涉及创作者与接受者,也包括作品本身。网络文艺的题材与平台不断涌现,读者与观众持续更迭,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关注的事物存在显著差异。比如00后偏爱的内容90后未必感兴趣,90后热衷的题材00后可能并不喜欢。另外,资历深厚的网络文学创作者被看作是愈发守旧,他们会被新兴网络文学及写作者的“天马行空”“幻想次元”不断超越。这种超越使得读者群体将再次出现分化、形成更小的群体,各自寻得心仪的文学归属。因此,这种更迭并非意味着落伍,那些被更迭的创作者及其作品或许依然拥有稳固的读者基础。
关键词三:二次元
2018年,青年文化中的二次元领域持续受到广泛关注。有人觉得,二次元的内核是虚幻,过度投入其中便是沉溺于不真实;然而,许多年轻人认为,二次元是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的一种形式,它也是一种真实,一种情感体验层面的真实。这种精神层面的真实不会局限于二次元圈,还会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可以说,二次元和三次元是彼此对应的真实,喜欢虚拟角色和喜欢现实人物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年轻人既是二次元文化的创造者、体验者,也是它的传播者,他们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产生的文化和他们扮演的角色必然紧密联系在一起,打破次元壁是必然趋势,二次元元素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就像小猪佩奇从电视里走出来,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标志。
关键词四:IP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