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盲盒热成圈子文化!95 后热衷,线上抽盲盒超便捷?

二次元 2025-09-16 3

盲盒风潮其实是一种小圈子现象,它源于二次元圈对IP的选择和推广方式。

在北京市望京区某栋办公楼的“泡泡玛特”店铺内,有三位年轻女性选好了“神秘盒子”,到付款处付完款,她们就急切地打开了包装,其中一位女性获得了特别期望的那款,随即高兴得又喊又跳。

这种情景,店员小恬早已见怪不怪了。她向笔者坦言,在售卖盲盒的店铺工作,时常会猝不及防地被顾客的狂喜所震动,"在格外宁静的场所里,会突然响起一声高亢的呼喊"。

盲盒风潮持续升温,根据2019年发布的数据,95后群体在各项消费爱好中最为热衷的领域,首推潮流玩具手办,而在这些爱好里,盲盒的收藏活动,是核心参与者人数增加最为迅速的一个分支。

现在,通过网络购买盲盒非常方便,在微信的小程序里就能进行抽取,然后耐心等待包裹送到家里来。在网络上进行盲盒抽取时,可以利用积分来换取能够显示内部物品的卡片,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并且这样获得稀有特别版或者封面版的机会会更高一些。

小恬表示,在新冠疫情发生时,商场里购物的人很少,她所在的企业也推出了线上售卖的盲盒,采用“无需当面交接”的方式进行配送,不过每天仍然有顾客会特意到店铺里挑选盲盒,进到店里的客人,最后决定买下的几率能达到八成,有的顾客更是每天准时来一次,和工作人员已经混得很熟了。

有位铁杆粉丝,他在那家盲盒店上方的单位工作,经常下来买盲盒就像去超市买东西一样方便,他轻车熟路地来到货架处,随手拿起一个,用手掂量了掂,放在耳边轻轻摇晃,通过重量和声响来猜测里面玩偶的模样,接着露出笑容,显得很有把握地走向结账的地方。

所以,当年轻人坚持去实体店抽盲盒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

“惊喜经济”能够形成未曾预料的情感回报,是获得内心欢愉感受的有效途径

每次和同事们去商场,最让人兴奋的时刻是,有一个人对某个品牌的某件商品特别感兴趣,我们三个人便能在店里一起费尽心思地摸索、摇晃,努力把它找出来,寻找的过程非常有趣。有三次我们成功找到了最心仪的那件商品,激动得在店门口用力跺脚,路人还以为我们是神经病。

一位23岁的女孩段围棋,在网校上班,疫情期间会去光顾盲盒店,但为了防控,她只去机器那里选,这种机器和自动售货装置相似,扫码付钱,玩具会从出口处掉下来

她认为,网络随机选取无法带来愉悦感受。收到邮寄包裹确实令人开心,然而亲身前往店铺拿取物品的体验难道不更为畅快?并且能够立刻开启,无需等待。段围棋解释,她购买神秘盒子,目的是追求即刻产生的、短暂的惊喜,而非被延后的满足。我购买盲盒,起初为了自我约束,每逢领到薪水后的下午便马上去邻近的商场开箱,这样能够收获双重愉悦,既有拿到薪水的满足感,又有拆开盲盒的惊喜感。

二十四岁的理工科博士生鲁肃肃,曾经和前伴侣共同参与过开随机礼品的活动,恋情结束后便不再参与这类娱乐了。

鲁肃约前女友吃饭时,没准备礼物,临时买了盲盒。这种礼物不贵,设计很特别,显得有格调,而且不容易送重复的。

在实体店铺里,鲁肃和前女友买了盲盒,买完后马上就拆开,拆之前两人还会比试,赌谁猜得对。

鲁肃只去线下的实体店购货,从未在网上买过东西,因为他觉得盲盒这种商品拆开后才有真切感。他喜欢逛街时偶然碰到店铺,突然产生“真想买”的念头,能够马上把愿望变为现实,从中也能感受到某种意想不到的乐趣。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出版传媒系副系主任王月琴表示,盲盒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惊喜经济”。“这种‘惊喜经济’能带来出乎意料的满足感,是快速带来心情愉悦的方式,它让人们在日常购买时体验到难得的兴奋和意外,以较小的花费换取更丰富的快乐,并且借助群体互动实现人际交往,达成观点一致,确立归属感”。

王月琴认为,消费者购买盲盒的动因不尽相同,然而在拆开盲盒时,那种因未知而引发的好奇心和兴奋感却是共通的。这种现象在传播学领域,能够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来阐明。该理论将受众视为具有明确需求的个体,将他们与媒介的互动,理解为根据特定需求动机来运用媒介,以此来达成需求满足的历程。盲盒能够迎合顾客的探究和兴奋心理,对于盒内未知的形象,人们会萌生探寻的欲望和新鲜感,因此想要一探究竟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这也是受众获得满足的一种体现。

盲盒设计的IP属性,可激发IP粉丝的持续消费热情

盲盒文化_二次元IP营销_我的二次元兑换系统

王月琴觉得,在商场、影院、游乐场等场所开设的盲盒售卖点与自动售卖机,形成了实体销售环境,这种布局能够有效利用顾客的零散时间进行消费,人们在等待期间可以顺手购买一个盲盒,既能打发无聊的等候时刻,又能从中体验到意想不到的乐趣。

王月琴表示,在午休的片刻,若能与志趣相投的同事或朋友一同购买一个未知的礼物,既能缓解工作的紧张情绪,又能享受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加深彼此的了解和情谊。

程松是某高校法学院研二学生,他开始购买盲盒是因为,在从繁忙中抽空打开盒子时,如果摸到做工精良、手感上乘的玩偶,就会感觉现实中的种种压力顿时消解了,玩偶寄托着童年的美好记忆,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散播喜悦。

拆开盲盒之后,玩偶的用途也变得更多样了。程松经常自己拍盲盒开箱的视频来消遣,还带着那些小玩具去海边和游乐园游玩,并且为它们拍摄照片。

“我每次迁移,其他的物件都可以丢弃,唯独盲盒不能。”段围棋表示,她每周会挑选几个盲盒玩偶,安放在桌子的一个角落,开启台灯之后感觉特别温馨,仿佛家人就在身边。“每周都会进行更换,因为我不想让家里堆满这些,只有少数几个被挑选出来,而且不多,是那些最漂亮、最值得被展示的小家伙们。”段围棋对盲盒给予的陪伴情有独钟。

她有一位朋友,擅长亲手打造“盲盒之家”,例如,会单独剪裁出桃花瓣,再拼合粘成装饰背景,用作场景布置。最近《清平乐》很受欢迎,某个品牌与《清平乐》合作推出的盲盒系列广受好评。段围棋的朋友就购置了相关材料,让《清平乐》中每一对情侣形象玩偶,都住在布置考究的“房子”里。

从文化层面剖析,盲盒热潮其实是一种圈子现象,是二次元文化里IP挑选和宣传的产物。王月琴指出,盲盒产业的上游核心是IP创作,而带有IP背书的盲盒更受市场追捧。盲盒图案的IP特征,能够点燃IP拥趸的持续购买欲望。

“泡泡玛特”的店员小恬表示,在“迪士尼公主系列盲盒”刚上市之际,他们曾私下里对销售情况感到担忧。她说,在发售之前,大家看着图片都认为顾客肯定不会购买,但实际上市后很快就断货了,其中人鱼公主和白雪公主这两款特别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王月琴谈到,当前,品牌间的联合营销和名人玩偶是跨界合作的主要途径,多数情况下,顾客真正看重的并非盲盒本身,而是其中代言的名人以及 IP 设计,这种模式往往能“迅速引发一场盲盒热潮”。

社交属性刺激更多购买行为,满足自我同时应注意理性消费

王月琴注意到,盲盒的流行状况,在某个层面体现了年轻人对于兼具人情味、独特性、丰富性、潮流感以及优良水准的文化商品的渴求。

“闲鱼”这一二手闲置交易平台的相关信息表明,二零一九年期间,有四十二万用户参与了盲盒的流转活动,并且盲盒类物品的成交价记录出现了显著增长,其最高价位较原先提升了三十九倍。

盲盒的制作者和爱好者借助社交网络,有意识或无意识间构筑了连接线上线下的互动圈,在此进行交流、探讨、传递、互换等互动行为,因此盲盒蕴含着独特的社交功能,这也是该类商品备受关注并被热炒的核心因素。

王月琴还说过,盲盒,从本质上讲既是“幸运体验”,也是“即兴开销”。

部分青年会连续购买单只,但店员小恬也注意到,另有些顾客则一次性购齐全部款式,直接拿走整个系列。

谷艳芳是金融学专业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她曾经非常喜欢购买盲盒,每次去相关店铺都会逗留较长时间,最终会挑选两到三件进行购买。

谷艳芳后来改变了喜好,不再沉迷于购买盲盒了,只是有时候会去店里逛逛,面对那些造型讨喜的玩偶,她还是难以自控,会暗自告诫自己要克制欲望,毕竟经济上已经捉襟见肘了。

鲁肃自认是理性的盲盒爱好者,但他不参与整箱购买,觉得一次投入巨额资金压力很大,逐个购买反而觉得成本适中,拆开盲盒的过程充满惊喜。

像追星族文化那样,盲品具有显著的互动特征,能够激发持续的交易活动,有时会引发不计后果的急躁购物,表面上是一场群体性娱乐,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快乐。王月琴指出,在个人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偶尔买一个盲品,集齐一套物品,给自己一个意外之喜,达成自我满足,这种行为完全可以接受。但盲盒里的物品,其实用意义有限,年轻人不该沉溺其中,需要回归理智购物,这也是成年人应有的文化取向和思想准则。

2025年数字化转型下,精选10家资深网站开发公司深度解析
« 上一篇 2025-09-16
新中式马甲:动漫与现实融合,如何巧妙搭配出彩?
下一篇 » 2025-09-16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