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医疗卫生体制模式分类和基本内容 (简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本文目录导航:
简述医疗卫生体制模式分类和基本内容
医疗卫生体制模式分类和基本内容
一、医疗卫生体制模式分类
医疗卫生体制模式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化背景,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混合型模式以及社区导向型。
二、医疗卫生体制基本内容
政府主导型模式:这种模式下,政府负责医疗卫生服务的规划与提供,强调公平性和普惠性。
政府部门会设立公立医院,并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
政府对医疗服务质量实施严格监管,以确保公平性和高质量的服务。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其稳定性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但也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过度依赖政府的问题。
市场主导型模式:在此模式下,私营医疗机构占主导地位,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管来发挥作用。
医疗服务价格市场化,市场因素主导资源配置,市场通过自我调节优化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
市场主导型模式的优点在于灵活性和创新性,但也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混合型模式:大多数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是多种体制的混合。
混合模式结合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既强调公共服务的普及和公平,又注重市场的效率和灵活性。
这种模式通常包括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共同存在、协作运行的特点。
这种混合体制在确保医疗保健普及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兼顾社会责任和创新性需求。
一些体制更加强调社区参与和合作,形成社区导向型医疗卫生体制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管理水平。
总之,不同的医疗卫生体制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服务宗旨,需要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和公众需求来制定和完善。
其目的都是为公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模式是整合多方资源构建的混合式体制,并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
教育和医疗为什么不能市场化
关系你我的健康:医疗市场化的后果和私有化的恐怖功德菌(全球功德网)发现最近刷屏的一则新闻,非常有助于分析医患冲突为什么愈演愈烈。
央视记者历时8个月,调查了上海、湖南的6家大型医院,揭开了这个秘密。
央视的调查表明,回扣竟占药品价格40%,医药代表的提成占10%。
药品的回扣一般至少要在中标价的20%以上,才能保证有一定的销量。
医生一般只开回扣比例高、金额大的药品。
而且,他们发现,一些常用药品,上海市药品中标价一般是市场批发价的5倍左右,最高的超过了10倍。
看病贵一直被社会诟病,药品贵是一个重要原因。
药品回扣虽然不能说是药品价格高的唯一原因,但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不能说每家医院每个医生,都有拿回扣的行为,但要是说药品回扣是一种医疗系统非常普遍的现象,应该并不为过,央视记者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
现在的医患冲突很多,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不信任很常见。
有时候冲突发展到暴力的程度,酿成恶性事件的也不时见诸媒体。
医患冲突频发,可能每个个案的是非对错都有其特殊性,但大量的事件出现,至少说明一个事实,患方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信任度的下降,又会因为一些因素,演变为患方对医方的对立情绪,加上患者自身的一些因素,就容易导致暴力冲突事件。
这种不信任是从什么时候成为一种现象的呢?在公费医疗的时代,医患之间的关系还是整体和谐的,医患之间也不能说就绝对没有矛盾,但整体而言是很少的。
那个时候,“救死扶伤”不只是医院墙上的标语,大多数医生也是自觉这么做的。
那个时候医疗体系是纯公益性质,开药和检查费用和医生个人的利益并不挂钩。
医生的职业定位是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医生和患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为医生的职业行为和医生的个人经济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关系,医患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单纯。
虽然现在中国的公立医院还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但不可否认,市场化已经注入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了。
医生的个人薪酬激励跟病人的治疗费用直接挂钩,有些公立医院医生开药、做手术个人都有提成,医院的这种激励机制固然提高了医生的积极性,单着容易导致过度治疗问题的原因。
疗效差不多的药,医生就可能选择贵的那种。
一些可手术可不手术的,医生会建议手术。
这种患方对医生的不信任情绪是会积累的,还会经过人际关系的传递和媒体的报道渲染,迅速演变为一种社会的普遍心理。
当治疗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不信任就会发展成为患方对院方和医生的怀疑。
患者认为是医院出现了医疗事故,而院方极力辩白否认,谁也说服不了谁。
患者家属在悲痛的心情下,情绪会更加容易失去控制,对医生的怀疑,又会进一步演变成针对医生个人的仇恨。
加上患者自己的性格因素,这样就容易酿成暴力冲突事件。
理论上医生的定位就是白衣天使,但是市场化因素的导入,让医生的现实定位出现了多重的异变。
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让一些医生还伴有商人的角色,和医药代表成为共谋。
我相信不是所有医生都这样,但部分医生存在这些现象,却容易让医生整体的社会评价降低,让社会产生对医生整体的不信任。
让那些洁身自好的医生,也笼罩在医患不信任的氛围里。
现在中国有几千家药企,药企之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不同药企生产的同类药品疗效都差不多,但要用谁的药品,医院有很大的话语权。
央视调查的结论是医生收取的回扣占药品价格的30%到40%,但回扣只是利益输送的一部分,而且是摆不上台面的那部分,还有一种公开的利益输送方式——“学术推广”活动从公开的资料看,药企的销售费用居高不下,主要生产抗肿瘤药物的汇恒制药,销售费用占销售额的38.51%,销售费用主要包括市场费用、差旅费及车辆使用费。
因为庞大的销售费用,药企的毛利率必须维持在惊人的水平。
而患者拿到的药品价格,经过流通环节之后,又变成药厂出品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所有的成本费用最后都是由患者来承担的。
市场化最彻底的就是私立医院,莆田系是这方面的代表。
和公立医院不同的是,私立医院是整体都绑在市场化的利益链条上。
医院变成了纯粹的企业,既然是企业,利润是第一位的,其他的考虑,包括为患者看病,都是从属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的,为了经济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要减少医患矛盾,还是要医疗回归公益性。
中国不应该学习西方的那套医疗体系设计,应该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的医疗保障体系。
古巴在这方面,就是中国学习的榜样。
古巴是全民免费医疗,医疗水平世界闻名,人均寿命高于美国。
中国现在经济发达了,按说已经有实力为全民提供免费医疗。
古巴经济不如中国发达,都可以做到。
市场化医疗的导致的医患互相不信任,只有在免费医疗体系中得到比较完全的解决。
央视曝光的红包事件,卫生部门仅仅处理几个医生,并没有多大作用。
一旦引入市场化机制,那么医疗的功能定位势必要被经济利益链条绑架,医生就容易不由自主不可抗拒的为利益分配而做出有悖医德的事情。
医疗市场化是药商和医生利益输送的温床。
只要那个利益链还在运转,大量的医生就很难洁身自好。
当务之急,是面对问题,找出原因,让医疗回归公益性。
泛市场化思维,以为市场化一抓就零,是一种新式教条,也应该借助这个事件进行彻底反思了。
医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吗?
1. 医疗行业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因为它提供直接对人的服务,尤其是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
然而,有些人认为医疗行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服务行业,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2. 首先,医疗行业中存在着许多疾病的机制、病因以及诊断上的争议,这与传统服务行业的明确服务项目有所不同。
在服务行业中,服务内容通常较为明确,而医疗行业的复杂性使得其难以被简单归类为服务行业。
3. 其次,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医疗行业中占据核心地位。
医院等级的划分往往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非传统服务行业中的标准化服务流程或产品。
4. 第三,医患关系需要转变观念。
病人并非上帝,而是与医生建立合作关系的伙伴。
不同级别的医院有其特定的治疗范围,这种专业度使得医疗行业与一般服务行业有明显区别。
5. 最后,当前医疗市场中,患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医药知识,导致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依赖医生的建议。
患者虽有选择权,但在现实中往往放弃这一权利。
因此,医疗市场价格的调节并非完全市场化,供方和需方的角色往往由医生扮演,这使得医疗行业在市场化方面存在特殊性。
6.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实施强制处方多元化机制。
首先,医生在开处方时应同时列出药品的有效成分及剂量,并告知患者相应的可替代药品。
其次,医生在开具药单时应提供包括相对适应症的最低价格标准的多份药方供患者选择。
第三,医院应公布有效成分相同药物的价格,并对差价进行说明。
最后,由第三方组织对医院或医疗人员进行监督、审查、处罚、公布和接受投诉,以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