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二次元”的概念史
作为一个观众,我莫名其妙地被拉进了画面里
昨天我去参加了第二十二届中国电影博士论坛。 首先感谢《当代电影》官方订阅号为我提供转载论坛新闻稿的权限。 想要阅读新闻稿的朋友,请直接进入页面后半部分; 以下文字是我晚上回家后十五分钟写的,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作为普通观众,我坐在角落里听了整个论坛,从下午1点30分到7点30分,持续了6个小时。 论坛共有24篇文章阅读发言。
论坛论文集
事实上,我在投稿截止前一个月就已经知道这个论坛的消息了。 但我没有提交。 一方面,五六月份太忙了,没有时间写(当然我知道即使写了也可能不会被选中)……另一方面,为了关键这个论坛的词“2D”,我一直很少使用。在我看来,“二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和“动画”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写的话一篇关于“二维维度”的文章,我只能想到一个话题,那就是梳理“二维维度”的概念史:它的本义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来到中国的。最终它改变了它的面貌,成为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二维”标题,从而历史性地阐述了它的美学特征,但我估计这样的论文至少要花我两个月的时间,而且确实是不可能完成的。它在很短的时间内。
“二维”概念的界定问题其实非常重要; 但遗憾的是,在论坛上发表的论文中,我没有看到任何以这一概念的历史为核心的文章。 我统计了我愿意花大量时间考虑“二维”概念的论文。 严格来说,应该只有两篇论文。 其他文章大多选择将“二维”概念的确定过程放在开篇的引言中,并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或者干脆将其视为一个已经形成的词,默认其扩展之一——作为讨论的出发点是ACG等所谓的工业概念,而不是学术理性概念。
这也直接导致了论坛上大部分面向行业的研究; 不客气地说,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研究。 另外,相当一部分标题为“二维美学”的研究实际上写的是“二维电影造型风格”之类的内容——这当然没有什么错,但因为它不是从概念本身出发,确实很难崛起。 达到图像美学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二次元”可以作为一种超越图像的文化而存在(角色扮演可以是表达这种图像之外的文化的典型方式之一)。
但毕竟,这次论坛的(永久)主办方是中国电影研究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当代电影》; 出席宣讲会的博士生中,也有少数是电影研究专业的。 因此,“电影”也必然成为本次论坛的另一个核心。 整个论坛的主题就是“2D与电影”,但现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或许就是“2D电影”。 这意味着,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二维”与“电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有些人将它们并列考察,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用前者来修饰后者,使前者成为“二维”的一部分。后者。 这也是“二维”概念未定的后果。
现场皂片
本次论坛的论文中,有不少与美国超级英雄相关的话题。 大家都喜欢讨论游戏改编电影、漫画改编的问题。 《魔兽争霸》电影被多次提及。 一方面,我们固然可以看到学者们对于近期的热点话题具有很强的学术敏锐度,但另一方面,我也必须说,这也是从“二次元”的角度来看待“二次元”的必然结果。电影业。 改编的行为确实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将“二次元”与电影联系起来的方式。 此外,不要忘记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来检验“第二维度”。 在论文集中,我看到了一些基于符号学的研究,我认为非常有意义。
我好像写了很多批评这个论坛的话。 但我必须补充一点,我仍然对论坛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有很高的评价(将来回顾)。 作为一名动画艺术专业的博士生,我知道动画研究已经被电影研究严重边缘化。 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动画学科在国内没有自己的核心学术期刊,普通学术期刊其实已经快死了。 像我们这样做动画研究的人如果想要发表论文,往往要投到电影期刊上。 这也体现了动画与电影研究之间的暧昧关系,绝对以真人影像为中心。
不管怎样,目前动画科学整体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所以电影研究的“老大哥”需要更多的关注。 本次论坛是电影学科中动画研究的最好观察。 虽然不能直接触及动画研究的核心,但至少触及了与动画研究密切相关的“二次元”文化热点。 因此,论坛设置的“二次元与电影”主题对于国内动画研究来说是极为罕见的。
——杂草(刘树良)
===我是分割线,以下是《当代电影》官方消息===
2016年6月26日,由《当代电影》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系、中国文学评论基地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电影博士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以“二次元与电影”为主题,围绕“二次元作为电影IP”、“二次元文化与电影美学”、“二次元与电影文化空间”、“二次元与符号”四个话题展开讨论。研究”单元讨论。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张宗伟致辞
本次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的代表来自吉林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4名青年学者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系教授张宗伟、《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一川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副主编/主编张文彦《电影》杂志社研究员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系潘华教授出席本次论坛。 张宗伟教授和皇甫一川研究员的发言为本次论坛奠定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活跃的讨论气氛。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
/皇甫一川主编及研究员致辞
在本次论坛第一单元的演讲中,北京大学博士生白小青以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为例,探讨漫画改编电影的IP场共鸣机制。 南开大学的一位博士宁愿选择《美国队长》三部曲来分析英美主流影视中的“腐败”趋势。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谢欣用《猫娘子》的具体案例,对二次元文化的衍生品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梳理和阐释。 浙江大学博士生江波从技术对人类身份定义的影响角度探讨了美国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决定论”。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博士生王宇军转述了他对成人动画的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王晓旭的论文以国产原创漫画《短脑》为例,思考网络漫画的IP创作和形象改编。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丁亚平研究员点评
在第二单元的演讲中,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赵毅重点概述了广义二维电影美学的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叶凯探讨了“二次元”文化对当下中国电影审美趋势的影响。 传媒大学博士生季晓楠用二次元“哑毛”的形象延伸了新兴文化与当今中国电影的融合。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张扬简要分析了“网络一代”电影与二次元文化的审美关系。 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庞博以电影《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例,看透二次元艺术与“奇观”电影的天然亲和力。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赵雷的论文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分析了动画电影的审美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潘华点评
在第三单元中,学者们继续表达了他们隐藏而独特的见解。 传媒大学博士生孙红艳探讨了日本二维动画外观特征背后的深层原因。 厦门大学博士生焦世刚以《王先生》和《三毛》系列为主题,打造了中国当下二维电影产业的历史视角。 传媒大学博士生朱一伦重点研究中国动画电影功能转变的路径和原因。 上海大学博士生周旭探讨了弹幕电影出现的文化诱因及其对现有观影模式的重要影响。 传媒大学博士生张默然和王冠分别从电影美学形式和产业战略构想等方面对二次元与电影的跨媒体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代电影》杂志副主编
/编辑张文彦点评
在最后一个单元中,学者们试图通过符号学研究来分析二维和电影。 吉林大学博士生张璐试图理解二维内容的符号特征,并探讨符号的受众消费机制。 郭春宁博士论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从独特的维度间隙角度分析了“二维”世界的连通性和平行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朱一轩关注二维空间中电影中的身体形象。 浙江大学博士生张书书的论文利用Greimas符号学解读《恐龙战队》中大白的人物形象。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陈亚洲从二维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游戏改编电影的人物塑造。 最后,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生张梦佳结合自己的现代插画专业背景,对二维电影改编的类型进行了探索。
在互动讨论环节,与会博士生就彼此的论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无不展现出青年学者的敏捷思维。 与会嘉宾对各个单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点评。 张宗伟教授认为,多学科的参与保持了论坛的开放性,新颖的概念和话题帮助他保持了年轻的学术活力。 丁亚平研究员提出三点意见: 1、论坛互动性不够。 2、有的文章主题比较大。 3、论文普遍缺乏批判性,缺乏对这种文化现象的症状和问题的思考。 潘华教授强调了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要性。 《当代电影》杂志副主编张文彦表示,本次论坛的议题凸显了电影研究的多样性和时代性,青年学者关于二次元和电影的讨论为学术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世界。
最后,皇甫一川主编和张宗伟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并肯定了论坛当代性、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为本次博士生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分割线又来了========
附:《当代电影》社长/主编皇甫一川致开幕辞
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医生们:
大家下午好!
这个夏日的午后,欢迎来到《当代电影》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系、中国文学批评基地共同打造的“二次元世界”。 我们将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一个下午。 也请大家记住自己走过的路,以便在这次“二次元之旅”结束后,大家都能安全回到“立体世界”。 虽然最初二维的种子有可能只是人们精神世界在平面物质上的投影,但随着物质、技术、艺术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这些个体的、各自独立的、看似平常的、具体的投射,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相互影响和促进,悄然建立了一个国家,并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其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的构建,形成了“二维世界”,并开始对创造它的“三维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以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以及具有巨大潜力的物化形式的世俗价值。
就这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为什么,或者是“三维世界”里的某个闲人,不小心把一颗种子掉在了某种平面材质上。 在虚拟世界中经过多年的锻造,突然像海市蜃楼一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我的面前,显得神秘而空灵。
当然,“二维世界”并不是海市蜃楼,也不是空灵的。 它实际上是我们现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几个方面是部分证明:
首先,如今的二次元世界已经突破了传统ACGN四大诸侯国的界限。 它们的衍生品正以惊人的方式和速度从原有的城市中蔓延开来,扩大着二维世界的版图。 他们所形成的世界观和观念也正在对我们的现实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很多人对待这些来自虚拟世界的物种,就像科幻电影中的人们对待来自外太空进入地球的外星人一样,警惕还是贪婪!
其次,我们知道二维用户包括核心二维用户和泛二维用户。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二次元用户达到2.19亿,其中核心用户6000万,泛二次元用户1.59亿(相信这个数字已经发生变化)。 在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中,94.5%的用户愿意消费,2015年他们在二维产品上的平均支出为1746.3元。
第三,二次元在投资中也很受欢迎。 据相关报道,2014年二次融资金额仅为1.62亿元,到2015年激增至5.46亿元以上。 众所周知,奥飞动画9亿元收购幽妖奇是2015年我国动漫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之一。2016年,这样的并购案不断发生。
第四,二次元产业布局也在大踏步前进。 其中,互联网企业的进入是重要推动力。 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BAT已经全部进入了二次元内容层面。 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在这方面都有不少大动作。 以腾讯为例,腾讯动漫、腾讯游戏、腾讯视频、阅文集团、企鹅影业、腾讯影业已形成联动。 去年年底,腾讯视频宣布推出名为“少年漫漫剧场”的动漫创投业务。 数据显示,今年直接参与风险投资的动漫项目有14个。 产业链发展涉及动漫、游戏、影视、文学等各个领域。
五是第二维度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征。 比如,2D用户付费比例较高,粉丝经济发展空间大; 例如,2D周边产品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对从业者来说,未来2D和3D融合的可能性非常明显; 并且用户相信更多的受众将成为二次元用户; 从最重要的内容来看,二次元作品与真人影视的相互改编,文化、影视、游戏等整个IP产业链的发展,正在推动二次元维度,在影视、小说、动漫、游戏等领域开拓更多的市场价值和市场空间。
这只是当今二维世界的“冰山一角”。 显然,它不再是少年在小屋里独自阅读的纸质漫画。 它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一部分、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人们世界观的一部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就算你不喜欢、拒绝,谁能保证你的孩子不喜欢呢? 谁能保证大多数青少年或一些成年人不会喜欢它? 谁能保证资本或艺术不喜欢呢? 更何况,谁能保证它不喜欢你呢? 那个时候,你真的免疫了吗? 至少,这里的很多博士生可能都是ACG的核心用户或者泛ACG用户。
这就是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踏上这次“二次元之旅”的原因之一:既然二次元已经成为我们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和审美,并正在反映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青年学者和领导人,未来的文化研究,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去探索和研究,反思我们对二次元的发展及其创作想象的研究和思考——第22届中国电影博士论坛的题目是“二次元与电影” ,以此为基础。
兜了一圈又回到正题,我的啰嗦到此结束。 接下来,主角登场。 我会认真听讲,努力学习! 期待各位医生的精彩演讲和老师们的精彩点评!
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