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真的是中国日系文化氛围最浓的城市吗?
在讨论“日本文化”之前,我们先和新一一起解决一个更简单的问题——上海为什么被称为“魔都”?
追溯到1920年代,“魔都”是当时日本人对上海的习惯称谓。 20世纪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骚风写下了畅销小说《魔都》,描述了租界时期上海特有的兼容性。 村松啸风是第一个称上海为“魔都”的人。
据知乎上的回答,“魔都”这个词真正流传开来,是因为一部名叫《食神》的日本漫画。 这部电影第34集的标题是《魔都上海,黑暗料理世界宣战》。
无论用哪种方式来形容上海这座“魔都”,上海的日本文化氛围都源远流长。 对于大多数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日本文化气息”并不是一个引起抵触的标签,而是对上海包容性的赞美。
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上海真的是中国日本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城市吗? 除了上海,还有哪个城市对日本文化有类似的包容性呢?
既然是从做饭开始的,那么就和新一一起来看看“吃”吧。 在都市生活中,日本料理或许是人们接触日本文化最容易的机会。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上海共有日料店3378家,位居全国第一。 不仅如此,上海还落后于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广州(1,794)和北京(1,664)。 这两个城市的日本食品店数量加起来与上海相同。
上海在每万人日料店数量、日料店占所有美食的比例等方面也获得第一名。
虽然北京的日料店数量超过很多城市,但从人均日料店数量和总体比例来看,北京的优势很小。 大连、杭州、沉阳、南京等地都有约700至800家日本料理店,只有北京的一半。 不过,如果从人均日本食品店数量来看,这些城市领先于北京。
以大连为例。 这座城市的日资份额仅次于上海,可能是因为有相当多的日本企业在这里注册。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2年,在大连注册的日资企业超过4300家。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日本料理比例最高的上海,这个数字不超过2%。 如果把日本料理放到海外美食中去细细衡量,这座城市的吃货属性就会变得更加清晰。
按照日本料理餐厅在西餐、日本料理、韩国料理、东南亚料理中的占比来看,城市排名变化较大。 北上广深的绝对优势消失,杭州、成都、南京新一线城市迅速跃入前五。
一个问题是,沉阳、大连的日资比例为何排名下降?
因为更多流行的美食出现了。 上海和北京的海外菜系中,西餐占了近一半。 沉阳和大连的韩国菜比例最高,其中沉阳的韩国菜比例高达52%。 因此,看似日本食品在大连和沈阳的市场渗透率很高,但实际上最受欢迎的食品是韩国食品。
全国日本餐厅总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北京、沉阳、大连、天津等地的韩国本土餐厅数量多于日本餐厅; 而在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成都、杭州,无一例外,日料店打败了韩餐。
与总数和渗透率相比,增长率更能说明一个城市对日本料理的喜爱程度。 对比2014年和2015年各城市日食店数量,我们发现日食店的爆发地在南京。
2015年,南京日料店数量达到716家,而一年前这一数字仅为287家,增长率高达146%。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2014年,苏州有285家日本料理店,与南京基本持平。 然而一年后,苏州的日料店数量达到482家,不足南京的70%。
一线城市就分到这里了。 门店总数排名第一的上海占据绝对优势。 日食店增速仅为64%,无一进入前10名。总数也很高的深圳、广州保持了116%以上的高速增长,展现了新店的活力。成都、武汉等一线城市,表明日本食品市场远未饱和。
单从食物的角度来看,似乎有很多城市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如果你想在这个注重面子的社会中进一步探索日本的氛围,就不得不看看日本的服装。
说到日本服装品牌,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优衣库和无印良品。 据信义江统计,优衣库在全国拥有400多家门店,其中仅上海就有57家。 无印良品店有22家——这个水平已经算是日本品牌的平均水平了,连快时尚品牌H&M和ZARA都赶不上——上海有25家H&M店和16家ZARA店。
门店数量并不能完全反映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 日本品牌风格多样,比如街头潮牌Y-3、可爱淑女风Snidel等。 这些品牌的专卖店数量在大多数城市都只有寥寥几家,有的甚至还没有进入中国。
我们从照片社交应用nice中挑选了10个日本品牌。 用户在 Nice 上标记他们所穿的品牌。 标签越多,说明该品牌越受年轻人欢迎,知名度越高。 这10个品牌的受欢迎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UNIQLO、MUJI、KENZO、snidel、visvim、MastermindJAPAN、Y-3、NEIBOURHOOD、WTAPS和collectpoint。
将各城市10个品牌的标签数量总和计算为日本品牌的受欢迎程度,北京和上海仍处于最高水平——几乎所有日本品牌都从这两个城市进入中国。
对于这些略显小众的日系品牌来说,继北京、上海之后,下一个城市是哪里?
“去年我们开通了沉阳,今年我们将开通内蒙古和哈尔滨。” 日本时尚品牌服装公司BAROQUE中国市场总监谢雷说。 BAROQUE旗下拥有中高端品牌MOUSSY和SLY,近两年在中国以每年60家门店的速度扩张。
据该公司介绍,在已入驻的城市中,南京和成都反响最好。 2014年8月,MOUSSY进驻成都春熙王府井,并在2015年取得了较高的业绩(具体数字未透露)。 但在谢雷看来,MOUSSY在成都的表现还不够稳定。
原因之一是新店的店员都是该品牌的新手。 像MOUSSY这样的品牌在当地人眼中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而且该品牌并没有像北京和上海那样拥有那么多的忠实粉丝。
或许,MOUSSY和SLY与年轻人打成一片并不难——毕竟公司对于这两个品牌的风格定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日系”。 “虽然这个品牌来自日本,但风格更偏欧美。” 谢雷说道。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BAROQUE每年都有20%-30%的中国限定规划。 这部分衣服由日本设计师主导,中国设计师共同完成。
公司整体营销定位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以前叫潮流品牌,现在是女装品牌,覆盖的顾客群更广,主要是上班族,18岁到40岁的女性都可以穿。” 谢雷补充道。
如果未来BAROQUE将新品牌引入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我们会首先考虑成都和深圳。”
在尼斯标签最多的前10个品牌中,优衣库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 以广州为例,优衣库的品牌标签几乎占据了前10名标签总数的一半。 从某种角度来看,优衣库品牌在一个城市的占比越高,其他日系品牌的表现就会相对较弱,日系品牌在该城市的多样性也会相对较弱。
“我们与优衣库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拥有多个品牌,而且我们的消费群体更加细分。” 日本休闲服饰品牌Point中国分公司副总经理森谷淳解释道。 Point于2009年进入中国,并在上海久光百货开设了第一家旗舰店。 目前,LOWRYS FARM和JEANASIS是中国主要的女童推广品牌。
森谷敦表示,公司主品牌GLOBALWORK将于明年进入中国市场,但没有透露首先进入哪个城市。 “从销售增长的角度来看,武汉和成都是反应良好的城市,”森谷说。 据他介绍,Point未来的扩张将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城市,“因为气候与日本相似”。
以优衣库在前10名标签中所占比例的倒数为指标,可以看出日本品牌在各个城市的多样性。
杭州的多样性最好,被日本时尚品牌多次提及的成都和南京排名也靠前。 虽然个别品牌在武汉的销售表现不错,但日系品牌的整体接受度仍然落后。 北京、上海排名迅速下滑,落后于五个新一线城市。
与物质消费相比,文化作品的消费让公众更多地接触本土文化,而日本动漫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从bilibili抓取了2万多条填写注册地址并互相关注的用户信息。 其地域分布呈现以下特点(仅用于比较城市间用户规模差异,并不代表所有bilibili用户的数据):
上海、北京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第二。 上海是众多高质量动漫赛事的举办地,例如即将于六月举办的ComiCup魔都同人节,以及七月和八月的ChinaJoy Cosplay嘉年华总决赛。 2015年,有近2万人参加了ChinaJoy的cosplay活动,今年的预选赛已在全国29个城市举行。
一个城市的动漫氛围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大学社团的影响。 2015年bilibili举办的高校社团比赛中,浙江大学奇幻动漫社荣获第一名。
这个拥有500名会员的社团的会长谭浩年仅20岁,但他参与动漫活动的经验却非常丰富。 “上海的参展商类型很多,包括日本动画制作公司和手办制造商,例如ANIPLEX(索尼子公司)。” 谭浩说道。 去年,奇幻动漫社组织了60多人观看ComiCup。 “杭州也有国际动漫节,但体验和上海的活动还是有差距。”
为了更仔细地对比城市动漫线下活动的活跃度,我们提取了Nice上比较知名的线下活动cosplay和LoveLive的标签。 Cosplay是动漫爱好者根据动漫、游戏中的角色进行装扮、化妆的活动; LoveLive原本是一个以九位美少女为主角的二次元偶像项目。 随着项目的进展,包括书籍、音乐、动画、游戏开始流行,卡通声优开始在各个城市进行线下巡演。
从标签和排名来看,动漫活跃区前五名的城市中,广东省占了三个。 2003年,也就是ChinaJoy成立的前一年,广州已经有了自己的cosplay舞台——YACA动漫协会。 由于深圳和珠海毗邻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城市在动漫活动氛围上也更加开放。 还有更多机会。
动漫迷和热爱日本美食和日本时尚的人之间有什么交集吗? 我们来看看年轻人对动漫文化的消费情况。
“我身边的人对于动漫的爱好主要是花钱在周边,包括动漫人物公仔,相关的CD、DVD、蓝光光盘,还有一些周边游戏。”谈浩说。 她周围的人都有买书的经历。 “如果他们喜欢某部作品,就会购买全套原创漫画来支持作者。 按照目前的汇率,如果一幅作品50-70元,一套就要10多元。 本,全部买下来要五百多块钱。”
在谭浩看来,动漫社里的女孩子偏爱日系服装品牌是很常见的。 他报道了一长串日本品牌:BABY、Angelic Pretty、axes femme、JEJ、grl、LIZ LISA、HARUTA、earth music & ecology……“主流还是穿JK(日本女子高中服)和Lolita(洛丽塔(宫廷服饰)风格。”谈浩说道。
请注意,真正喜欢Lo女风格的男生也会穿一套Lo衣服。 南京LoYo粉丝苍龙就是这样。 这位有着6年cosplay经验的男孩拥有5套洛丽塔风格的衣服,还给女友买了2套。 “其实Lo的衣服针对不同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包括日常穿和正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漫画风格。”
“南京的氛围比较好,穿JK、LO衣服的女孩也不少。”苍龙说。 “其实现在很多城市的人越来越接受这种风格了。就像以前cosplay不太被理解一样,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也许现在很多人都会看JK和Lo服务器。”虽然很奇怪,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喜欢它们。”
当越来越多的日料、动漫、日服品牌出现在你身边时,你可能更有兴趣探索自己的城市。 一个城市越包容外来文化,就越有自己的独特风味。
文/王东贤 视觉/王芳红
点击关键字看看我们做了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