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漫展:广州最坑漫展,没有站台COS
变味的漫画展
8月6日至7日,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办专题展览——第七届广州中物语漫画展。
这本来是一场规模较大的普通漫画展,却因为不可抗力的影响,成为众矢之的。
有网友表示,这是“广州最尴尬的漫展”。 整个偌大的场馆几乎都站满了卖东西的人。 平台上没有制造商,也没有COS。 只能依靠业余观众来支持展览。 这只是一个付费市场。
根据其他网友分享的站台图片可以看出,空旷的站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卡通背景板,而是放置在中间的祝福语。
有网友表示,与其说这是一场漫画展,不如说这是一场“安全展”。 会场周围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保安人员,他们的存在感已经完全超越了在场的coser们。
同样让漫画迷愤怒的是,会场周边拉满了警戒线,到处都贴着“禁止拍照”的字样。
最后,宅男们无奈,只能到附近的马路、河边摆姿势拍照观看。 一些宅男还搞行为艺术,举着禁止拍照的牌子,在保安面前疯狂试探,表达内心的感受。 不满意。
但最让宅男们咬牙切齿的还是现场布告栏上的禁令:“禁止日本文化服饰、行为、表演等活动”。
这是什么废话? 日本文化不能出现在二次元相关的漫画展上? 主办方是傻子吗? 你知道日本文化在二次元中有多重要吗?
为此,网友将这一禁令比作“开了肯德基,却没有炸鸡”、“点了炒饭,却告诉我不能放米饭”……
有网友还用“初物语”这个来自日本的外来词愤怒批评主办方,认为这就像做了XX后立牌坊一样。
基于上述“失败”,本次正物语漫画展被烙上了“历史转折点”的耻辱印记,相关封禁牌也成为网红打卡地。
当然,宅男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 他们的愤怒与其说是为了批评组织者,不如说是为了发泄这半个月来的愤怒和无奈。
这不能怪初音物语,这些都是“夏祭事件”留下的灾难。 自7月中下旬南京夏日艺术节遭到全网批评以来,全国各地的漫画展览都受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报道的伤害,最终出现了集体推迟/取消的荒唐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漫画展中还包括“国风展”,但大家都知道,只要是漫画展,或多或少都会有日本漫画的身影。 也许组织者害怕愤怒的人们批评他们。 ,所以我们只好顺势而为,倒闭。
当然,并不是他们想挽留,而且无一例外地正在摆脱与日本的联系。
例如,7月26日,宁夏AFN动漫产业组委会发布公告强调:“不得穿着和服及衍生服装(如日式羽织)”。
据网友透露,长春漫博会也发布了类似的公告,并追加了一条禁令:“禁止纯日漫角色COS入场”。
随后,根据其他网友的反馈,虽然他们所在地区举办的漫画展只是强调“不能穿日系服装”,但实际上,LO girls、JK、甚至国产COS角色都被挡在了会场之外。 虽然不少人进场后成功换装,但场馆负责人随后加强了禁令:今后除汉服外的所有服装一律清场!
同时他还表示,第二天就有人穿上了唐僧COS,一上台就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按照这个趋势,未来中国可能不会有所谓的漫画展,而只有汉服展。
说起汉服展,我不禁想起两年前成都华商九洲事件。 那一年,由于组织者协调不力,它被削减了一半。 最终,经过汉服参展商和舆论的讨伐,我们勉强得到了一个小时的演出。 补偿。
当然,类似的事情以后可能就不存在了。 毕竟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轻视。
认识了同行之后,我们再回到广州中物语漫画展。 虽然不尽如人意,强调日服文化不能出现,但有趣的是,通过网友晒出的图片,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日式漫画人物,甚至是童年经典《机甲小宝》的主角们。也被COS大神恢复了。
可见,所谓的日本文化,在一些漫画展览主办方看来,仅指“舆论所认知的日本文化”(如和服、木屐等),而二次元元素超越民族和国界。 的。
如此重新定义日本文化,自然是流氓之举,但在商业上也是无奈之举。
当无赖遭遇无奈时,漫画迷只能妥协。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短短三年时间,我们对动漫展的态度从无聊、挑剔到不得不去。
这真的不是二次元的一天,地球的一千年吗?
从无聊到无处可去
Comic Con最早起源于1965年的意大利,前身为“国际漫画沙龙”,后更名为卢卡国际漫画节。 它现在是世界第二大漫画和视频游戏展览会。
后来传入日本,在御宅族文化和粉丝文化的强烈影响下,迅速成为影响世界的二次元文化的一部分和御宅族向往的盛事。
比如被誉为全球最大同人展的Comic Market,自1975年举办以来,已走过近半个世纪,现已成功举办90余届,吸引了数十万宅男参与,近每个人。 就连日本奥运会也必须学习CM的人群管理措施。
随后,随着二次元文化在国内的传播,1999年首届国内漫画展在中国香港成功举办(定名为中国香港漫画节),并获得巨大成功。 不少内地漫迷专程赶来观展。 心中的二次元梦。
千禧年后漫画展风潮席卷内地,诸如OACC动漫嘉年华、ComicUP、杭州国际动漫节、YACA、中国国际动漫节等标志性展览纷纷涌现,吸引了无数泛2D人们参与其中,市场也蓬勃发展。
例如,2009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接待观众80万人次,总交易额65亿元。 截至2019年第15届,参与人数已达143.6万人,总交易额增至139.84亿。
事实上,由于国家的推动,动漫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例如,在《文化部“十三五”文化发展和改革规划》、《全国动漫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相继提到“理性发展” 。 动漫展览交易活动”、“鼓励各地根据动漫产业发展集聚程度成立不同层次的动漫产业协会”等事项,而这一政策的实施也让动漫展览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迎来泛二次元群体爆发式扩张。
2013年,中国泛二次元人数还不到1亿,但仅仅五年后,2018年这个群体就达到了3.46亿,其中1995年以后出生的占49.8%。这一年,泛二次元的总产值中国动漫产业规模也突破1700亿。
我们都知道,商业是由利润驱动的。 当二次元到来的时候,各种资本自然会用各种手段来压榨漫画展览的经济价值,然后就会发生奇怪的事情。
“这不是漫画展,这是贸易展”
“我从不去看漫画展,甚至不出家门。”
“现在国内的漫画展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基本都被各种COS和商业演出挡住了。”
如果说千年前在中国香港举办的漫展是国内漫迷们渴求的存在,那么20年后的疫情前夕,漫展就已经有些“糟粕”了。
首先,漫画展的票价不低(一般在50左右,大型漫画展可以把票价提高到100以上);
其次,同质化严重,内容空洞,缺乏创新。 不管漫画展来来去去,能看到的东西就那么几样;
第三,商业化套路也日趋严重。 除了开头提到的初美漫展沦为“付费展”(可以理解)的例子之外,往年主办方还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专门安排重量级嘉宾现身活动(一般漫画展会举办3-5天。前两天客流量最大,后面几天基本平静)。 目的也是为了让忠实的宅男进行二次购买(一次体验刺激,一次见到偶像)。 认为按压力已充分发挥。
至于第四点,季福利的出现,让漫展的形象在公众眼中变得妖魔化。
其中比较著名的肯定是2020年广州漫展事件。 一名原本出身圈外的女孩,穿着JK服装,在漫展上大尺度摆姿势拍照,最终引起全网讨伐,也让宅男们遭受了不必要的侧目。
当然,以上种种“抱怨”都离不开一个现象:那些年的漫展数量实在是膨胀得太大了!
据统计,2013年全国举办漫画展300余个,2014年翻一番,达到800个,2015年则上升到1400个。 截至2018年,举办漫画展览2300余场。
2019年,疫情前夕,除去500人以下的小型漫画展览,全年举办漫画展览超过4200场。 仅“五一”假期前四天,全国就举办了200场,几乎与2013年全年数量持平。
在中国动漫产业如火如荼的那些年,没有哪个商家愿意放过漫画展的挤压,换来的只是同质化严重的抱怨,以及被季福利当成商业沟通的手段。渠道。 ---并不是没有投入很多钱就没有好的漫画展,而是参加太多之后,审美疲劳,背负着肮脏的偏见,宅男们自然就不再有好感了。
当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 首先,一场疫情重置了整个商业环境,让漫画组织者进入了薛定谔的发展状态。
比如号称国内最大粉丝展的COMICUP(简称CP),自2021年6月举办CP28以来,已经闲置了一整年。原本一年两次的展会也因疫情推迟了3次,总损失已达数百万美元。
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多年来被誉为北京最大动漫展的IDO动漫游戏嘉年华,原计划于7月底举办今年的展会。
但自公布以来,受疫情影响,一是重量级嘉宾无法到场,补偿物资运送也受到限制。 甚至在活动前一天,他们就接到通知,为响应防疫要求,必须缩减规模。 许多原计划的活动不得不取消并移至户外。 场地。
事实上,疫情发生以来,不仅漫画展的开放时间变成了薛定谔,即使顺利进行,客流也受到严格限制(参加人数只能达到原定人数的50%)。场馆容量限制),这大大降低了主办方的门票价格。 收入,或者换句话说,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
之前在CP漫博会上提到过,CP28的场地面积是CP25的两倍,多出来的场地租金自然要由主办方支付。
如果一场疫情已经够困难了,那么再加上一场“反文化入侵”的战争,可以说直接导致国内漫画展的未来陷入混乱。 毕竟,天灾(疫情)是间歇性的停顿,人祸(报道)则是无孔不入、无知无畏的行为。
比如,夏祭事件后,不仅国风展被取消,安庆漫画展的汉服秀也被群众“以和服之名举报”,负责人也受到质疑文化执法大队。
有趣的是,8月10日,名创优品因误将旗袍娃娃标记为“日本艺妓”而登上热搜榜被骂。
这自然是错误,需要立即纠正,但我们能否平等对待商家和记者,让报道汉服展的无知网友也能尝尝“热搜被骂”的感觉呢? 否则,无成本的乱举报何时停止?
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成本、无处不在的审视,使得近期举办的广州中物语漫画展成为了“付费市场”。
哪有参展商敢冒风险参加展会? 如果被指责“美化太阳”,跳进黄河也摆脱不了它。
终于
短短三年时间,漫迷们对动漫展的态度已经从无聊、挑剔到不得不去,不禁怀念。
这可以说是对不知福的宅男们的惩罚,也可以说是二次元亚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必然命运。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 亚文化群体通常有独特的情感、价值观、身份和生活方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彦军在《断墙书:网络文化关键词》中提到,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最理想、最健康的关系是:“边缘有一堆亚文化社群”主流文化的……亚文化有的好,有的坏,有的雅致,有的庸俗……他们负责探索、开拓、试错,做出各种尝试,才会有成功的部分。慢慢被接受,而主流文化则通过吸收亚文化来保持活力。” 。
也就是说,我们要给予亚文化群体足够的宽容和试错的空间,不能过度界定是非好坏,否则就会扼杀亚文化的活力。
但理想终究只是理想,二次元对于中国来说只能毫无用处,因为它承担了太多不必要的责任。 过去需要对未成年人进行正能量教育,今天却要肩负民族正义的希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相形见绌”的原因。
不用说,动画被举报、名著被禁止引进、新剧被审查等等,家长从来没有面对过这样一个事实:动画也是成年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娱乐。
两年前漫展JK事件后,后续漫展统一挂上“禁止大规模COSPLAY、禁止不雅手势”的禁令标语,足以凸显求生欲。
比如,B站传统表演的“除夕节”也在去年初改为“除夕夜”。 官方的说法很好听,“吉在古汉语中代表开始,有辞旧迎新的意思。” 然而,谁都知道,这只是为了避免公众对日本文化的抵制。
果然,一年半后的今天,夏日祭彻底被毁了,也影响到了全国各地的漫画展。
现在回想起来,自然是叔叔的高瞻远瞩,为B站节省了一些财富。而且,我们一直在喊“B站的去二维化是一种堕落”。 这是否只是一种短视和误解? ?
在不削弱与二次元的联系、不让平台上日本文化的内容比例沉入某个底部的情况下,我们真的能继续享受每一季高质量、无广告的新视频吗?
蒙古上单,请对叔叔说一声“对不起”!
【点击“观看”支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