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 跨年晚会:亚文化出圈,主流节目添彩,播放量等指标持续上涨
------------------------------
近期,各大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争夺最佳跨年晚会,谁曾想,“半路杀出”的bilibili视频网站(简称B站)带来的“2019最美之夜”跨年晚会,凭借精准的目标受众(青年)、厚重的情感准备(怀旧)、独特的次元语言(二次元)和宏大的场景制作(线下)成就了名利,播出量、播放量、弹幕量甚至美股价格持续上涨。 在B站这场“亚文化出圈”跨年晚会中,除了动漫、游戏、音乐、电视剧等“传统”亚文化元素外,还特意加入了两档看似不太合适却又恰到好处的“主流节目”,分别是抗日电视剧《亮剑》中饰演楚云飞的张光北与军星爱乐乐团演唱的《中华军魂》《钢铁洪流进行曲》,以及爱国动画片《年兔事儿》第二季片尾曲演唱者南正北战带来的歌曲《不愿回头》《骄傲的少年》。
这两档“主流节目”的弹幕反馈呈现出鲜明特点:一是统一亮相专属中国红弹幕,是年轻人对爱国主义的特殊致敬;二是弹幕内容充斥着真挚的民族情感表达,既有“着火了!”“大家站起来!”“骑兵连,出击!”等直抒胸臆的呐喊,也有“今生无悔来到中国,来生还要生在养花人家”等真挚无悔的致敬,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以“地名+兔子”的形式传递着集结号召的激情;三是弹幕的表达超越了二次元维度的壁垒,通过特定的媒体空间和节目载体,成功渲染了年轻人的情绪,成功完成了集体励志。
那么,这部看似与B站主打风格迥异的红色经典,这次是如何征服二次元年轻人的呢?
混合青春记忆,接触亚文化
2005年的电影《亮剑》中,楚云飞虽然饰演配角,但却是男主角李云龙互相爱慕的关键人物,其耿直的人格魅力和强硬的抗日作风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追随。2015年推出的军迷漫画《年兔事记》以Q版动物造型为概念,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军事、外交事件。晚会的歌曲《不愿回头》《骄傲的少年》取材于动漫题材,演唱者的音乐风格也明显叛逆、小众、多元。不难发现,节目输出的内容面向主流文化,但选择的输出媒介却糅合了青春记忆与青年文化的亚文化特征。
具体来说,当下年轻人中流行的影视形象被挪用到亚文化空间,产生了一系列以二次元漫画为载体,带有表情包、鬼畜、剧评、流行语等亚文化特征呈现的军迷漫画,再结合Rap、Funk、Pop、R&B、摇滚等“非主流”音乐演唱风格,都具有鲜明的亚文化风格。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让B站跨年晚会中的主流节目积累了相当扎实的青春基础,也是青少年群体不排斥、不排挤主流文化的前提和准入钥匙,也合理解释了在主流节目中爆发出的浓缩的个人情感。零星的碎片化记忆作为亚文化创作的情感导火索,与青春亚文化的火花相结合,在穿越媒介时空和事件征召的过程中,引爆了具有青春共鸣的情感宣泄。 这是青春的力量,也是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构建青年主导的参与空间
B站生存和成长的根本之道,除了丰富的亚文化资源,就是提供一个即便非原创者也能轻松加入的灵活渠道:弹幕。这种独特的参与方式,让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超越时空的限制,在基于弹幕互动的二次创作中,营造出沉浸式的介入和共时性关系,形成虚拟的部落族群氛围,建构自我掌控的形象空间。如前文所述,这两档主流节目都已嫁接亚文化进行风格重构,并通过弹幕的“亚文化重新定义”,呈现出具有多重意义的全新文化产品:强化了青年文化的意义循环,为青年文化输出提供了非常清晰且可实现的方向。
在另一个维度上,《中国军魂》在军星爱乐乐团的协助下完成,其舞台设计所呈现的宏大叙事、庄严的红歌、热血沸腾的情感渲染,都曾是主流文化的标配,如今却在针对年轻群体的缩小维度中上演。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发生转化,让长期处于边缘的二次元群体获得了“淹没式”的情感体验,在合法性的前提下充分享受到自身、主流、亚文化给予的文化浸润。
通过集体呼唤和符号嵌入打破亚文化维度壁垒
在这场跨年晚会上,唯有红色经典才是所有年轻人的共同记忆,客观上消除了个人喜好所限制的次元壁垒。在哔哩哔哩所营造的临时大同空间中,年轻人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旅行状态。亚文化既可以形成代表自身流通的文化符号,也可以形成传递自身价值观的稳定文化符号。哔哩哔哩此次跨年晚会的“主流节目”给年轻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弹幕中的“湖南兔子”和“江苏兔子”,可以视为集体励志下的青春宣言;弹幕中的“云飞哥你好吗”、“358团帮扶现场”则是一种“红色补充”。在文化符号的互动中,文化的创造、传播、理解、解读,无不体现出非凡内涵。 也就是说,这种文化位置在置换之后的重新确立,也从根本上打破了所谓“流动”或者“稳定”的框架限制,实现了一种共生的理想状态。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B站跨年晚会都是一次将主流与亚文化结合的激动人心且充满勇气的尝试。亚文化风格的节目往往能获得年轻人的认可,但B站跨年晚会以亚文化的方式表达红色文化却能获得如此成功却出乎意料,这也为红色文化与亚文化的共存提供了广阔的探索和创新空间。
胡良懿(苏州大学传媒学院2019级博士生)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