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青年亚文化出圈破壁,如何看待其所反映的年轻人诉求?

二次元 2024-06-11 173

(东西文)从狼人杀到网络电竞大赛,青年亚文化如何“破圈”?

中新网北京5月2日电 题:从狼人杀到网游大赛,青少年亚文化如何“破圈”?

作者:郭超凯 张蔚然

次元文化app_次元文化93img_二次元亚文化

次元文化93img_次元文化app_二次元亚文化

Lian Si。照片由我提供

从玩狼人杀到参加网络游戏竞技,从爱看鬼片到热衷嘻哈文化,中国年轻人的时尚爱好和社交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青年亚文化日益丰富多元。

青年亚文化是如何“出圈”“破壁”的?如何看待亚文化体现出的青年人的诉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汇源特聘教授、国家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规划专家连思近日接受了中新社《东西方问题》栏目专访,并进行了深入解读。

采访记录编辑如下:

二次元亚文化_次元文化app_次元文化93img

资料图:玩家在密室中“解密”。 李南轩 摄

中新社:以粉丝文化、恶搞文化为代表的青春亚文化引发广泛讨论,二次元、网游竞技等青春亚文化深受年轻人喜爱。能否系统介绍一下什么是青春亚文化、它对应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有哪些?

连思:一般意义上的青年亚文化兴起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和地区,是青年群体为区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代表青年特征的亚文化。20世纪30至5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将青年亚文化纳入其对种族、移民、犯罪等问题的研究中,开辟了这一研究领域;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继承并反思前者,对青年亚文化所涉及的社会群体及其表现出的“仪式性反抗”更加感兴趣,对青年亚文化的政治内涵和文化活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反抗”精神的弱化,与亚文化自身的多元化、娱乐化、圈层化、消费主义的紧密结合,使其内涵和价值迭代更加频繁。往往一种青年亚文化刚刚兴起,另一种就悄然孕育。

亚文化是社会中某一阶层或群体所创造的意义和表达体系。青年亚文化是年轻一代对主流话语体系的“异常”表达。他们通过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独特语言、行为、符号体系表达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诉求。这是以年轻人为主所创造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既反抗父辈文化,又与主流文化相配合。其载体十分丰富,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图像、电影、游戏、服饰、音乐等都可以成为年轻人玩弄的素材。

次元文化app_次元文化93img_二次元亚文化

资料图:图为西安一名“剧本杀”选手。张源 摄

中新社:互联网影响下的青少年亚文化中,出现了哪些热点现象和热点群体?这些群体有何特点?他们关注的问题和诉求是什么?

连思:青年亚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不断分化,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趋势。在“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上,人们可以体验到各种亚文化类型,从动画片、纪录片、生活片等原作的嫁接创新,到克苏鲁神话、蒸汽朋克、赛博朋克、舰队Colle等具体的奇幻概念。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能代表一个热门群体,不断更新的内容展现着当下青年亚文化的热点现象。

从这些热点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亚文化的一些显著特征,比如符号话语的创造与运用,如鬼文化、嘻哈文化;脱离现实的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暂时放下现实烦恼,释放压力与焦虑,如密室逃脱、桌游、狼人杀等。总之,青年亚文化不再是一种“反抗”,而是转向“自我展示”,即对自我的认可、认同与张扬,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不同亚文化的背后,是年轻人共同的价值观。年轻人通过网络拓展社交圈,他们一起聊天、一起玩乐、吐露秘密,与陌生人建立亲密联系。青年亚文化实践中的“粉丝”、“圈子”、“团体”、“群体”、“部落”等命名方式,明显体现出年轻人依靠网络重新组合陌生人的特点。

次元文化app_二次元亚文化_次元文化93img

资料图:某职业院校电竞教育中心,学生上课练习热门电竞游戏。中新社记者 张瑶 摄

中新社记者:IG电竞俱乐部夺冠登上微博热搜,虚拟歌手“洛天依”收获海量粉丝……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亚文化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火起来”,从原来的“小众”走向“大众”,这些青少年亚文化是如何“火起来”、“破壁”的?

连思: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多元文化环境赋予了青年亚文化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对青年亚文化的包容度普遍提升,使得青年亚文化能够被社会大众所理解和认可。在弱化“对抗性”的基础上,青年亚文化进一步开始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对接,同时保留原有的文化元素,与主流文化融合,亚文化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主流”色彩。

与此同时,主流话语权威也在亚文化中寻找灵感和素材,试图突破僵化的表达形式,利用青年亚文化来宣扬主流意识形态,比如2021年春晚的虚拟歌手、弹幕互动等。“出圈”与“破壁”是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次元亚文化_次元文化93img_次元文化app

资料图:汉服爱好者与cos​​play爱好者合影。陈超 摄

中新社:移动互联网激活青年亚文化,引发各类文化关系的重新调整,您认为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哪些变化?

连思:首先,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成长和普及,青少年亚文化实现了从相对封闭的“小众群体”向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泛化”转变。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公共空间可以向几乎所有青少年群体开放,文化的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现实生活中身份、性别、收入、学历等因素带来的差异性被模糊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吸引青少年加入。

其次,青少年群体通过熟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自己获得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写作”空间。网络媒体的虚拟性、即时性让青少年可以充分展现真实的自我,尤其是那些过去羞于表达的不成熟观点和前卫思想以及独特的兴趣爱好。比如,这里有可以观赏、装扮、化妆、改造以BJD(球形关节娃娃)为代表的各种娃娃的娃娃圈,还有可以制作、改造各种饰品、小物件、手工艺品的手工艺圈。

第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亚文化突破了传统亚文化风格的表达惯例,不被过去衣着风格、言语行为风格等传统“符号”所束缚,而是尝试混搭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更多媒体手段,实现青年亚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多元化,比如各类小众动植物圈、小众收藏圈、车辆改装圈等。

最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亚文化类型也由单一走向多元,偶像圈、电竞圈、直播圈、up主圈、艺人圈、网络配音圈等在网络媒体上层出不穷,亚文化表现出更强的互动性和影响力。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一些夹杂着“港独”等元素的境外二次元产品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面对互联网对青少年亚文化的上述冲击,我们该如何应对,促进其健康发展?

连思:当一个群体所持有的价值体系包含着一些与全社会主流价值观明显冲突的东西时,我们或许应该用“反文化”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文化形态。比如,夹杂着“港独”、“台独”或其他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秩序、优良风俗的所谓“亚文化”,其实就是典型的“反文化”。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多种文化的互动性,在给予青少年亚文化更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反文化”的发展和渗透带来了契机。一些负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借机灌输、强加给青少年。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被伪装成“创新”、“娱乐”,隐蔽性很强,很迷惑人,青少年不易分辨、识别,有的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需要从硬、软两个层面考虑应对措施,一方面,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营造文明法制环境,用法律红线筑牢青少年亚文化的政治底线;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建言献策,借助青少年亚文化传播科学观点和政策导向,对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阐释,有效引导青少年的具体认知,真正增强与青少年的联结。

青少年亚文化归根结底体现的是青少年自我成长困惑和自我实现焦虑。我们应该用真心回应青少年关心的问题,提供切实的服务,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与他们形成真正的情感连接,帮助他们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破圈”和“入圈”。(完)

(参与采访并撰文:马帅莎)

连思,中国新兴群体观察员,汇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人、“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国家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计划专家。

SEO 优化指南:涵盖六个关键环节的全面解析
« 上一篇 2024-06-11
网站 SEO 避坑指南:常见问题与注意点解析
下一篇 » 2024-06-1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