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经纪人聚焦艺人成长,漫改剧如何打破二三次元壁垒成焦点
金牌经纪人关注艺人成长,洞悉发展方法论~
选角要兼顾不同观众的审美偏好。漫画改编剧在打破次元壁垒的同时,也要兼顾剧迷的审美偏好。将真人演员与漫画人物的共性放大,满足了各方粉丝审美的最大公约数,可以相对避免选角之争,通过让演员建立角色滤镜,化解外界不和谐的声音。近日,古装玄幻剧《狐妖小红娘》《月红篇》杀青,集结顶级国漫IP和一线流量艺人,还有热播剧《沧澜诀》的运营商星引力,并背靠腾讯、爱奇艺两大平台巨头,让这部剧的期待值大增。
头部漫改剧质量亮眼,堪称爆款。漫改剧再度走入大众视野,甚至引发网络关于漫改剧选角天花板的讨论。其实,这类想要打破二次元、三次元壁垒的IP改编剧,近年来不断诞生黑马。
去年有爆红的《长歌行》,前年有口碑爆棚的《全职高手》,前者改编自国漫,后者改编自日漫,两类生长在截然不同土壤的漫画IP在转化为立体形象时,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而最直接评判的演员,是漫画改编作品能否通过形象化走进观众内心的关键。
因此,漫改剧的选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影响漫改剧选角的因素有哪些?可以总结出什么样的方法论?漫改剧的发展轨迹隐藏着选角的方向
首先要明确一点,本文讨论的是严格意义上的漫画改编剧,也就是改编自原作IP的漫画的剧集。比如前文提到的《长歌谣》就是改编自夏达的同名漫画,《棋魂》则是改编自日本漫画家堀田由美创作、小畑健作画的同名漫画。
小说—漫画—连续剧这一发展产业链中诞生的剧集,以及由动画、游戏改编的剧集,均不属于本文所指的漫画剧。例如《秘密》、《从前有座灵剑山》等IP原本就是小说,后发展为漫画、电视剧。而此前被视作漫画剧亮点的《画江湖之坏人》和《秦时明月》其实也是由动画、游戏改编而成,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漫画剧。
按照这个标准,笔者盘点了近六年来播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漫画改编电视剧,从它们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影响选角的因素。
进入千禧年,漫画改编剧开始崭露头角。以朱德庸漫画为蓝本的《欲望都市》《双爆》引发了一阵追剧热潮。沉寂许久之后,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漫画改编剧提供了新的土壤。尤其在视频平台纷纷布局自己的剧集赛道后,承担平台创收任务、在观众端拥有网络一代基因优势的漫画改编剧得以复兴崛起。
这也意味着,漫画改编剧的选角权,大多掌握在掌控项目的平台手中。比如优酷出品并独播的《死亡之城》,邀请了具有中学生风、喜欢cosplay的汪东城担任男主;搜狐自制网剧《断脑》邀请了当红童星蒋依依担任女主;腾讯企鹅影业出品的《长歌行》,邀请了与吴磊关系密切的迪丽热巴搭档吴磊,还原漫画中的虐恋风情。
但也有例外。比如芒果TV打响品牌的2018版《流星花园》,正是因为热播台剧《流星花园》制片人柴智屏的力荐,才选择王鹤棣担任男主。王鹤棣是柴智屏创办的梦阳影视的签约艺人,双方从此便一直合作不断。
金牌制片人在选角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制作人掌握着决策权。这种选角模式在漫改剧中依然适用。能在漫改剧选角阶段给出有效建议的,基本都是有一定行业基础的影视公司,有网络资源、人才储备、有制作实力。新进影视公司通常是平台自制漫改剧的承包方,主要负责执行。
漫改剧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选角的方向。从时间线来看,漫改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2017年,备受好评的《断脑》横空出世,传递出漫改剧春天的信号;第二,2018年漫改剧数量增多,人气和口碑均有代表作,逐渐从尝试走向精品;第三,2020年,漫改剧整体水平提升,开始步入正轨。
在漫改剧快速发展的这几年,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成本上涨,剧集从中端剧升级为顶级剧,两者同时并存。受限于项目经费和漫改剧未知的市场风险,中端漫改剧要么启用性价比更高的新人演员,要么启用有一定国民度的后起之秀。比如《棋魂》的两位男主就是胡先煦和张超。
获得资金支持的头部漫画改编作品也相应升级了演员阵容,有的是由当红艺人出演,如《甜蜜暴击》中的鹿晗、《花千骨》中的黄子韬和易烊千玺;有的则是知名艺人出演,如《火王》中的陈柏霖和景甜、《恋爱理想生活》中的殷桃和赵今麦,打造出视后和潜力新星阵容。
国内首部以漫画IP为蓝本的漫画改编电视剧《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已杀青,在爱奇艺和腾讯的联合开发下,邀请到“一线小生”杨幂、龚俊联袂出演,助力平台构建“狐妖系列宇宙”的世界观。后续作品《皇族篇》《竹业篇》也基本锁定了一线艺人的选角。
此外,漫画题材、大众的审美迭代,以及漫画迷、剧迷、演员迷之间可能存在的舆论战风险等,都是影响选角的因素。
选角方法注重打破障碍和同理心
从上表统计来看,豆瓣评分最高的是《棋魂》,评分为8.6分,其他的漫画改编剧评分大多在4-7分之间。漫画改编剧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除了类型改编难度大,演员选角也不太协调。
由于漫迷们以二次元人群为主,审美与影视剧主流审美有所差异,观众认知失调带来的压力就转移到了演员身上。因此大部分漫改剧开播初期并不乐观,尤其在公布演员阵容时,漫迷们的负面情绪会达到顶峰。
争议的根源在于演员的颜值、气质是否符合漫画人物——这也是选角的重要标准。只有颜值与精神都堪称完美,才能获得漫画迷的一致好评。对于漫画改编剧来说,还原漫画人物,光靠造型的辅助是远远不够的,演员的气质更为重要,如果两者能够达到精神上的契合,那将是事半功倍。
改编来源是中国漫画、日本漫画、韩国漫画,以及漫画题材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演员与漫画人物的契合度。首先,不同国家的漫画风格并不完全一致,导致漫画人物的性格背景也各不相同。如何在本土化过程中跨国籍扎实地塑造人物,对漫画改编剧演员来说是一个考验。
比如在日漫改编的《棋魂》中,演员们摆脱了二年级画风的天马行空,向更容易引起国人共鸣的励志方向靠拢,赢得了好评。有时候,驾驭好角色的能力,能弥合演员与漫画人物之间的小反差,甚至带来惊喜。
其次,按照性别属性,国漫大致可以分为针对男性的热血漫画和针对女性的少女漫画,两大类漫画改编成影视剧后,多集中于玄幻、悬疑、青春励志等硬核题材,以及古装+都市爱情、青春等甜虐题材。
演员与特定题材的匹配度也是选角考量之一。一般来说,男性向的漫画改编作品喜欢启用能够体现男性魅力的演员来提升作品的内核,既满足了男粉丝的代入感,也吸引了女粉丝。比如《活死人之城》中充满阳刚之气的汪东城、《无尽》中的朱元冰、《奋斗吧少年》和即将上映的玄幻剧《异星之下》中活力四射阳光的彭昱畅、《花千骨》中的易烊千玺等。
一方面,女性向的漫画改编作品倾向于启用能擦出火花的男女演员,毕竟CP感对于女性观众来说才是吸睛的。比如曾顺熙和孙茜在《加油,哥哥加油!》中将兄妹情谊演绎得淋漓尽致又自然流畅,《长歌行》中迪丽热巴和吴磊的亮眼戏份让粉丝们爱上了“葛隼CP”。另一方面,具有少女感的年轻演员也是首选,比如沈月主演的《流星花园》和即将开播的青春爱情剧《开画啦!少女漫画》。
漫改剧除了满足不同漫画受众的审美偏好外,在打破次元壁垒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剧迷的审美偏好。将真人演员与漫画人物的共通性放大,可以满足各方粉丝审美偏好的最大公约数,相对避免选角争议,通过让演员建立角色过滤器,化解外界的不和谐声音。
从演员角度看,演漫画改编作品的必备功课就是阅读和尊重原著,领悟漫画人物的精髓,然后再做一些二次创作。《狐妖小红娘》“月红篇”中饰演涂山丫丫的郭晓婷曾坦言,自己会反复阅读漫画,捕捉人物的表情、肢体语言,也会上网搜索人物身上哪些地方让人喜欢,然后在保持漫画人物神韵的基础上,结合剧本做二次创作,做出一些更丰富、更自然的表情。
由于漫画通常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因此,表演时如何取得平衡、避免过度夸张也是漫画表演的一大难点。
从漫画改编剧运营商角度看,市场导向是决定其选角的重要因素。尤其随着平台布局漫画产业,如何结合自身闭环生态优势推进漫画改编剧赛道,实现漫画+影视剧的相互赋能,打造新的商业模式,成为选角阶段需要遵循的底层逻辑。
对于顶级的漫画改编剧来说,让演员领衔的思路显而易见。人气艺人与顶级漫画IP的联手,可以提前锁定爆款剧,再加入资深演员提升质量,因此热度和口碑都有保障。对于中端的漫画改编剧来说,要实现让演员领衔的思路,演员与漫画人物的契合度才是突围的杀手锏——因为这类剧一般不会选择口碑极高的演员。
结论
在中国,漫画改编剧仍是一片蓝海市场,能否通过影视剧这一媒介将漫画IP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触达更多受众,达到理想的投入产出比,选角正确才是赚钱的关键。
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都需要思考自己的责任。幕后的推广者需要思考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兼容,甚至需要承担起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的重担。台上的演员需要思考如何完美消化真人版漫画人物,用表演进一步扩大漫画IP和漫画改编剧的影响力。当这些问题一一解决,选角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