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冲突的历程与混合式战争的解析
近期,乌克兰局势再度受到外界关注。回顾乌克兰冲突的进程,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混合战争”。那么这种新型战争形态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又为何在乌克兰陷入僵局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没有皮肤,毛发去哪里附着?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成为独立国家。虽然当时成立了独联体,试图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维护苏联各主要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但事实上,谁都知道,独联体名存实亡。驻扎在乌克兰的苏联军队也一分为二,大部分苏联军队变成俄军撤回俄罗斯,或者按照两国协议继续驻扎在俄罗斯出资租借的军事基地。乌克兰只保留了一支规模和实力都比较弱的军队。
因为我没有钱
苏联时期,乌克兰是苏联重要的粮食产地和重工业基地。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陷入了“守着金碗要饭”的境地。毕竟,苏联统一规划下的几十年建设,并不能让乌克兰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实现完全自给自足。因此,独立后的乌克兰,依然以与俄罗斯进行贸易为主,并以此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俄罗斯的经济,大家都有目共睹……
其实我们打个比方,乌克兰就像是苏联内部的一个肝脏,它的功能非常重要,对苏联整体的健康有着重大意义。但同时,因为这个肝脏如此庞大、如此强大,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苏联解体,就像是把乌克兰切了出来,接上一根管子,成为一个“外肝”。那么理论上,它可以用它的功能来服务欧洲,让欧洲给它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不必全部从俄罗斯那里拿。而因为俄罗斯不需要那么多的肝脏功能,它也可以减少给乌克兰提供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但问题是……
欧洲并不缺少肝脏。
图片来源:Second Element
最后的情况就变成了,虚弱的俄罗斯只需要一点肝脏,乌克兰也只能用那一点点肝功能换取少量的营养。相比之下,当肝脏还在苏联的时候,不管苏联实际上需要多少肝功能,都必须给乌克兰提供足够的营养——当然,现在苏联已经进行了大手术,心脏、肝脏、脾胃、肺脏都被从肝脏中分离出来,所以俄罗斯变得非常虚弱,但另一方面,它不再需要喂养这些变得非常大的器官来维持苏联庞大的身躯。
乌克兰作为肝脏,生理机能非常不完善,必须依靠外界营养支持,但对俄贸易从国家计划改为对外贸易后……血量太少,生活彻底困难,自然导致肝细胞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
上面的比喻可能有些奇怪,但大家应该明白其中的意思。
正是由于俄乌在国家经济层面的这种关系,双方日益疏远是不可避免的。
乌克兰也想把重心转移到服务欧洲,融入欧共体——但谁都知道,欧洲经济还没有繁荣到足以支撑乌克兰的程度,而且这些国家各自都有自己的肝脏,不需要乌克兰这样庞大的肝脏……
乌克兰西边的邻国波兰,在欧盟表现相对较好。为什么呢?因为波兰的工业体系不像乌克兰那样完全偏向军事重工业,可以承接大量欧洲国家的低端产业转移。怎么说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欧洲国家总不能把自己的坦克业务外包给哈尔科夫坦克厂吧?
堡垒坦克无法出售给欧洲。来源:泰国陆军
如今波兰的工业产出约占该国GDP的60%,主要得益于从欧洲外包机械、电子、化工、汽车等行业。
另外,波兰的农业也更符合西欧的需求,毕竟其农业以各种水果、经济作物和畜牧业闻名,而乌克兰则有大量的粮食,欧洲其实并不需要这些粮食……再加上波兰矿山众多,距离西欧更近,运费成本自然更低,也更容易销售,因此其矿业也蓬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波兰是欧洲的“外肾”,和“内肝”乌克兰不一样。
虽然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得出肝脏不能向肾脏学习的结论,肾脏现在做得很好,也即将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肝脏当然很痛苦。
另一方面,随着波兰经济的发展,它的想法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乌克兰西部主权问题上,这个是有历史根源的,当然是有想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俄罗斯可怕现实和波兰及西方积极宣传的双重影响下,乌克兰西部相当一部分民众逐渐形成了一种不符合现实却符合自己预期的想法——一切都是俄罗斯的错,只要我们像波兰一样断绝与俄罗斯的关系、融入欧洲,我们的生活就会好起来。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没闲着,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依然以俄罗斯人为主,克里米亚就更不用说了,这两个地区的人都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东部当然在血缘和文化上更接近俄罗斯,加上他们的生活主要靠与俄罗斯的贸易来维持,俄罗斯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泛斯拉夫民族主义情绪有所抬头。
东乌武德富裕,西乌菲拉贫穷
2013年,乌克兰终于爆发了危机。西方势力策动和支持的“独立广场革命”推翻了乌克兰政权,新政权一心要走脱俄入欧之路。虽然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知道这实际上无法挽救乌克兰的经济局面,但乌克兰民众自然不愿听到这些话,他们依然一心一意地相信“波兰路线”能够成功——尽管许多其他东欧国家复制波兰路线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至于俄罗斯,他们对于乌克兰彻底断绝与他们联系十分愤怒,毕竟俄罗斯还需要乌克兰的肝功能——洲际导弹还在南方设计局修、坦克还在哈尔科夫设计(T-14的思路也主要由哈尔科夫局提供),飞机和军舰还需要乌克兰生产的发动机……最重要的是,如果丢了克里米亚,俄罗斯黑海舰队就不再需要了。
当然,其实俄罗斯在本国也培育过肝脏,俄罗斯在军事工业调整之后,完全可以抛弃乌克兰的这些肝功能,继续维持自己的需要,但成本显然比以前只要给乌克兰输送一点血液就能得到这些肝功能高很多。
此外,在俄罗斯看来,乌克兰脱钩无疑将北约的威胁直接推向俄罗斯最危险的方向,这正是二战时期德军“台风”袭击莫斯科的起点。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俄罗斯想要“收复所有旧土”,重新占领整个乌克兰,虽然在军事上完全有可能,但在政治上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乌克兰民众尤其是乌克兰西部民众肯定不会支持。另一方面,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亲俄分裂势力,甚至成立独立国家,也是有可能和必然的。此外,经济上持续疲软的乌克兰西部将成为欧洲无法摆脱的麻烦,而不是又一个“波兰式”的例子。
一场冲突爆发了。
俄罗斯采取的行动被称为“混合战争”,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人提出的,其含义与曾经引起很大反响的“超限战”概念类似,即同时使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进行战争,同时模糊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的界限——具体到乌克兰,在俄罗斯的支持和煽动下,乌克兰东部各地爆发了反对乌克兰政府的运动,并最终演变为亲俄民间力量和叛变的乌克兰军队赶走效忠乌克兰的地方政府,枪击亲乌的地方政客,夺取武器装备,直接控制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此前,俄罗斯已经直接出兵控制克里米亚。
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2013年5月20日,顿涅茨克钢铁巨头里纳特·阿赫梅托夫号召其顿涅茨克地区30万名员工“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分裂分子”……
这家伙是典型的苏联解体后,通过黑社会手段,勾结乌克兰和俄罗斯部分政客(特别是前乌克兰总理亚努科维奇)上台的寡头,号召工人反俄……
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他失去了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工厂设施,但如今他依然是乌克兰首富,而他在马里乌波尔组织的私人武装力量则成为确保这座城市不被东乌克兰武装力量攻占的主力。
里纳特·艾哈迈托夫
从这位乌克兰首富的举动也可以看出,乌克兰乱局不仅仅是东西方民众民族情绪的对立,还牵扯到整个乌克兰内部从苏联解体到今天各种矛盾,情况非常复杂。
乌克兰政府初期“执法行动”失败后,迅速开始升级军事行动。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就简单说一下。总的来说,2014年5月到7月之间,乌克兰政府动员了正规军和大批右翼志愿军,联合进攻顿巴斯(顿涅茨克省和卢甘斯克省统称顿巴斯地区)的地方武装,而这期间的对手主要是部分得到俄罗斯支持的亲俄武装。
亲俄武装虽然顽强抵抗,但在乌克兰正规军的炮火和坦克优势以及相当狂热的右翼志愿军的攻击下,还是无法阻止敌人的推进。到了8月,俄军开始向乌克兰东部派遣数个精锐的营级战斗群,从而开启了混合战争的新阶段,俄军将高科技力量带入战争。侦察无人机、由数据链指挥的现代火炮、精锐的先进坦克部队以及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和侦察兵,加上大量民间武装,迅速扭转了战争形势。
以营级合成集群(BTG)为基本作战单位的俄军依靠炮火歼灭了大批乌克兰军队,充分发挥了现有技术装备的水平。
在8月份的几次歼灭战中,乌军损失了大量的现役部队,而亲俄武装则迅速夺回了大片此前被政府军攻占的领土。至于乌克兰的损失到底有多少,目前还难以具体计算,但前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明斯克和谈期间曾经表示,乌军在战争中损失了60%-65%的现役装备,足以说明他们受到了怎样的打击。
2014年9月,在白俄罗斯斡旋下,乌克兰内战各方在明斯克开启和谈并签署了第一阶段停火协议,但实际上该协议并未真正得到落实,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在此期间,乌克兰与亲俄势力在顿涅茨克国际机场周边展开激烈战斗,战斗从9月28日持续至2015年1月21日。
其间,双方在南部的皮斯基村争夺顿涅茨克机场补给线,展开激烈战斗。乌克兰方面把这个小村称为“乌克兰的斯大林格勒”或“生命之路”。该村至今仍在乌克兰控制之下。
顿涅茨克机场吸引了双方大批兵力,使得顿涅茨克对马里乌波尔的进攻因兵力不足而失败。
乌军拼尽全力保卫机场,机场坚固巨大的建筑也为乌军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击退了亲俄武装的多次进攻。最终,1月20日,俄罗斯特种部队和工兵对坚固的新航站楼进行了大规模爆炸,导致整个天花板坍塌,埋葬了多名乌克兰士兵。乌军最终被迫撤出机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战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四行仓库战役颇为相似,是乌克兰政府向世界宣告他们还在战斗的一个象征。
机场之战结束后,乌克兰东部地区也在其它战线对乌军发起了大规模反攻,尤其是在德巴利切夫地区。2月15日《明斯克协议》签署时,数千名乌军被包围在这一地区,最终被全歼。据悉伤亡人数达数千人。
2月15日,双方签署第二阶段停火协议。随后几天,亲俄势力在杰巴利切夫、顿涅茨克国际机场取得重大胜利,在马里乌波尔等地节节败退。双方终于到了疲惫的边缘,因此军事行动强度降低,双方开始按照明斯克第二阶段停火协议撤走重型武器,战事基本平息。
此后,虽然实际接触线沿线战斗和炮击不断,但双方控制的领土并未发生改变,因此这场战争最终被贴上了“冻结冲突”的标签。
和四行仓库一样,乌克兰拍摄了很多电影来“挽回面子”并掩盖其失败
2016年,BBC将乌克兰冲突称为“欧洲被遗忘的战争”,因为当年双方实际控制区域没有发生变化。2017年、2018年、2019年,双方屡屡达成新的停火协议,但通常在协议签署的同时,相互炮击和冲突便会再次发生,战斗从未真正结束。
2020年7月,双方第29次达成停火协议,但和往常一样,协议墨迹未干,冲突又再次爆发。这也是双方达成的最新一次停火协议。不过,虽然双方未能实现完全停火,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11月发表讲话称,乌克兰士兵在战斗中的死亡率已降至之前的十分之一。截至他发表讲话时,只有3名乌克兰士兵丧生。
然而,最近乌克兰和俄罗斯被认为正在为可能升级的冲突做准备。
美国詹姆斯敦大学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该地区武装冲突有可能升级为新的战争。
这一方面是因为乌克兰军队近期向乌克兰东部前线派遣了大批坦克,另一方面,乌克兰重建正规军的努力近年来也从未停歇。乌克兰政府仍控制的几家大型军工企业,包括哈尔科夫坦克厂、南方设计局等,近几年都保持运转,修复、解封冷战后库存的T-64、T-80坦克,制造新型反坦克导弹、巡航导弹、短程弹道导弹等新式武器。此外,有消息称乌克兰近期还购买了土耳其的TB-2武装无人机。
乌克兰测试人员测试 TB-2 无人机
不过话说回来,乌军到底能不能对付俄军营级战斗群还是一个未知数,或者或许应该说,乌军的常规作战能力还不足以歼灭和摧毁俄军营级战斗群。
原因很简单,俄军的营级战斗群(或者从规模和编制上来说,叫“半旅”更合适)是专门为“混合战争”设计的作战组织,拥有精锐的坦克营和机械化步兵连,还有152毫米自行榴弹炮和122毫米火箭炮,此外还有一支精干的电子对抗和电子侦察部队(包括无人机侦察连),再加上高性能的野战防空支援,通常还能得到4000-5000多人的亲俄民兵武装的支援。
我们此前翻译过美国西点军校发表的一篇关于俄军营级战斗群的分析文章。即便美军完整重型旅在人力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与这样的营级战斗群交战也十分危险,甚至有被对手硬咬一口、损失惨重的可能。而乌克兰军队实际上是把旅级部队当成军级部队来用,其兵力密度、火力密度、机动性和指挥控制能力都远不及美军旅级部队的水平,想要给俄军造成严重损失其实几乎不可能,相反如果贸然行动,可能会遭遇亲俄武装的几次大歼灭战。
顿涅茨克、卢萨卡及乌克兰军队阵地较为密集,且双方都有预备队,难以突破。
从这个角度看,乌军全面进攻是极其危险的行为,几乎不可能实现战略目标,最有可能的情况是集中兵力在一个地区,试图夺取一些控制区。
其实,乌克兰现在的局势有点像朝鲜战争后期,在双方都已经处于高度戒备的情况下,除非获得超出对手动员能力的巨额军事支持,否则只能投入巨额兵力去争夺一小块地盘。无论如何,从军事角度来说,这都是一笔“赔本买卖”,通过这样的作战行动,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言。
但如今就连北约也无法在乌克兰部署这样的力量——俄罗斯与北约实际上正处于全面军事对抗之中,尤其是在波罗的海和白俄罗斯方向,俄军随时准备封锁波罗的海三国与北约之间的公路通道,北约也不得不相应加强在此方向的部署。
如果不进行全面动员,北约根本无法调集足够的兵力对乌克兰发动进攻行动;当然,另一方面,受经济等因素影响,俄军也基本不可能调集大量兵力发动进攻。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乌克兰冲突实际上并不存在全面升级的可能性。
那么让我们开始讨论正事吧:“混合战争”的局限性。
虽然总体上可以将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视为“混合战争”,但事实上,自2014年7月俄罗斯营级战斗群进入乌克兰东部地区作战以来,北约和乌克兰都认为这是“混合战争”的结束、常规战争的开始。
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混合战争”强调的是非正规战争,也就是主要针对乌克兰东部的民间武装,俄军只提供补给、装备和作战指导。但当俄正规军直接参战时,事情的性质确实发生了变化。
顿涅茨克的工人阶级和军事文化无法改变现状
正规军与非正规军在组织形态、武器装备、作战指挥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是“混合战争”无法真正战胜拥有常规军事优势的对手的主要原因。
同时,从民众的态度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问题所在。在“混合战争”阶段,亲俄武装拥有当地民众的支持,能够有效扰乱对手在当地组织和招募军事力量。但在军事撤退的情况下,当地民众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毕竟,民众的自发组织无法匹敌对手整个国家机器的力量。
此时,亲俄武装的动员能力已经到了极限,随着亲俄武装自身组织性和纪律性的不足日益凸显,民众对其支持度也已到达极限并开始下降,乌克兰东部民众也已发起反战示威游行,此时要求他们继续加强对亲俄武装的支持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归根结底,亲俄武装仍然需要俄军的直接支持,乌克兰东部民众也需要俄罗斯直接的人道主义救援,才能继续保持抵抗意志。
其实,整个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以及乌克兰冲突,对于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意义重大。有人曾设想,能否采取“混合战争”的方式解决对台问题,但台湾的情况与乌克兰不同,很难想象台湾会出现民间武装,直接推翻当地政府,进行游击战,给两岸这些民间反独统势力提供武器装备、物资支持甚至作战指导,也基本不可能。因此,我们不可能直接效仿克里米亚或乌克兰东部地区来台湾。解决台湾问题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解放军正规作战部队的跨海作战。
但混合战争理论在解决台湾治理问题、削弱台独分子反抗意志上,却有其可贵之处。从血缘与文化角度看,台湾民众与中华文化圈尚未真正形成屏障,在以军事手段打击并摧毁其现存反动政权机器后,如何做好这件事,其实是现在应该开始考虑的。
对于祖国统一战争、遗留大量旧武器的台湾岛来说,战争的结束仅仅是一个开始。
来源 | 观察者网
热门视频推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