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有多猛,误解就有多深?中年人所不知道的二次元真相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化纵横”(ID:whzh_21bcr)。原文首发于2020年5月4日,原标题为《“小时波”有多猛,误会有多深?哪些中年人不知道二次元真相 | 文化面貌》 ”,原文发表于《文化面貌》2020年2月号,原题为《当代中国二维文化的起源与嬗变》,不代表展望智库观点。
当代中国二维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一夜之间,某视频网站的“后浪”刷屏朋友圈,链接到2020年初的跨年晚会。这一次,也算得上是主打“二次元”文化的视频平台了。观众是年轻人。本月又一次“出圈”(即打破代际文化鸿沟)。关于《后浪》,评价似乎有两个极端。如果考虑到年初的台晚会邀请了《亮剑》中楚云飞的扮演者张广北以及军星爱乐合唱团的老兵们演唱节目主题曲《中华军魂》,瞬间引爆满屏弹幕,被视为两代人有同样的经典并产生强烈共鸣,或者年轻一代对老一辈的“二次元”尊重;那么,这次也算是报答长辈们的恩惠和礼遇吧。当然,长辈对晚辈的爱虽然深沉、有意义,但难免爱得太深,力量太强,甚至可能变成某种自我运动和网络狂欢,脱离了主题。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达成某种良性互动。
“次元墙”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代际之间缺乏文化理解和沟通,甚至缺乏“破墙”的意愿。 2019年底,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粉丝文化”与青少年网络言论异常行为研究报告》,引起媒体热议。相关媒体深度报道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很多涉及“饭圈”粉丝与明星名誉纠纷的法庭案件中,法官花费大量时间来确定特定“术语”或“俚语”的含义。换句话说,主流语境下的成人世界缺乏对青少年亚文化圈中基于隐性知识的话语体系的理解。如果不是职业行为,很多成年人可能没有兴趣去理解。
公平地说,年轻人在这方面实际上比老年人做得更好。虽然他们口口声声“各玩各的”、“各抒己见”、“互不干涉”,似乎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文化圈里,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自己文化的理解。老一代。事实上,他们一直在默默地“补课”,回顾过去的优秀作品。本站有不少UP主,制作了大量以《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亮剑》等剧集为主的系列视频。从弹幕反馈来看,它们很受年轻用户的欢迎。事实上,这些电视剧播出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只有四五岁,甚至还没有出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了解这些优秀的作品。
“钱郎”不吝溢美之辞,对“后郎”赞不绝口。其实,“后浪”为何不羡慕“钱浪”昔日的动荡与雄伟呢? “谁更令人羡慕”恐怕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如果硬要下一个结论,那就只能是各有各的美,和谐而又各异。希望我们在物质繁荣的时代,回顾峥嵘岁月,借助思想解放的力量,摆脱“娱乐至死”的泥潭。在物质奴役的迷茫中,我们不能脱离时代,共同努力振兴中华。
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当代青年
二次元文化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文化现象之一。它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与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面临的时代条件、遭遇的社会思潮变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学术界对青少年思想文化的变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讨论。 2016年,笔者聚焦于“95后全面占领大学”的节点(即当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以1994年出生为主),从“Windows 95版本上线”和《仙剑奇侠传》开始发生在1995年的《仙女》,游戏发行、大话西游发行等三件小事,概括了95后的三大特征:
一是开放性。他父亲这一代一般是“65”、“70出头”一代,所以他的成长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投资从“人多钱少”到“人少钱多”的关键时期。钱”。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成长在小康家庭,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他们与“80后”一代显着不同,正如“80后”一代的父母与“50后”显着不同。
二是互动性。他们不仅亲眼目睹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快速崛起,还通过网络接触到了过去的历史和其他维度的现实。两人的纠葛,构成了他们思考的基本基础。对他们来说,生活实践大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大于网络影响,网络影响大于空洞说教。
三是解构。在传统的教育结构中,那些原本应该被动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教育的人,现在很容易反悔,对老师及其所宣扬的知识、观念、信仰发起间接的嘲讽、反讽,或者间接的嘲讽。直接恶搞甚至颠覆。这就是后现代思潮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黎明和刘丙辉在2019年基于“文艺复兴一代”的核心概念和分析框架讨论了上述判断。他们认为,一概而论的“后现代主义”有失偏颇,“95后”总体上是可爱的、可信的、值得信赖的。为了这一代人。应该承认,2016年到2019年,国内外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逆全球化、内卷化的全球潮流以及中美贸易冲突向思想文化领域渗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对陈黎明影响较大,刘丙辉文章中的判断提供了一定的事实支持。
然而,正如陶庆梅用“新个人主义”解读青年个体与民族国家之间的新张力及其背后的文化格局和情感结构一样,“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课题组指出指出这一代年轻人“体现了”对国家和现有秩序的支持,是其社会心态与主流价值观最关键的耦合点。这一代年轻人的“可爱性、可信性、可操作性”与青年思想文化研究的总体乐观判断并不矛盾。也启示主流价值体系在面对青年文化时采取更有效的因时应变、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的方法。新态度。
缘由:二次元文化在中国的推行
“二维”一词起源于日本,最初是“二维”一词的日文翻译。它的本义是“可以由X轴和Y轴定义的二维空间。漫画和动画描绘的是平面的二维空间,因此它们是二维的”。狭义上的“二次元”就是这样的一种符号和符号,指的是动画、漫画、游戏所创造的虚拟人物组成的虚拟世界(简称“ACG”)。广义上的“二次元”也指二次元爱好者及相关产业的亚文化群体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链,尤其是这个虚拟世界中虚拟人物的“人格”和“三观”。行为模式被放大映射到现实世界,甚至形成一种过于深入剧中的沉浸感或幻觉。
虽然“二次元”这个概念是我国近几年才出现的专业术语,但它的现实却发生得更早。 “80后”可能是中国二次元文化最早的受众,他们童年的“角色扮演”经历了本土化和逐渐去本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就是从《大闹天宫》、《马良》、《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邋遢王》、《脱壳与贝塔》等中国国产动画片,到美国的过渡—— 20世纪80年代,在监管制度宽松、中日关系相对融洽的背景下,国内电视台引进了动画《圣斗士星矢》《龙珠》《灌篮高手》等作品的人物形象与完全针对幼儿阶段儿童、毫不掩饰教育意图的国产水墨动画片不同。它们也不同于那些将生活场景完全投射到遥远未来的外太空一角的“傻大黑厚”动画片,成为人们乐于模仿和玩耍的二维角色。放学后,当他们在学校内外欢声笑语时。
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二次元文化在中国全面扩散的阶段。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日本动画片基本上都是在黄金时段重播;在当时中小学生热衷光顾的专门租借书籍的书店或读书俱乐部里,日本漫画几乎与金庸的真假金庸作品平分秋色。 1998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海外动画片引进的限制政策,导致二次元文化在主流媒体上被彻底封杀长达十年之久。但与此同时,国内各大高校的BBS上开始出现ACG专题版块,供用户分享和交流相关作品的信息。以网络媒体为基础的二次元文化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PC主机游戏和网络游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普通二维用户利用网络媒体创作和传播二维作品变得更加便捷。
分别成立于2007年和2009年的视频网站AcFun(A站)和Bilibili(B站)效仿日本Niconico网站,推出了弹幕功能。这种即时批评、互动投诉的在线视频传播方式深受用户喜爱,成为当今二次元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当前的二次元文化正在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扩展。二次元爱好者模仿自己喜欢的虚拟角色,打扮成他们的样子,这就是“cosplay”(角色扮演);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情节或粉丝剧本搬上舞台,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舞台表演;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数字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上,动漫迷们齐聚互动交流。
身份呼唤:二次元文化的青年根基
与早期引入二次元文化相比,当代青年群体的社会背景有较大不同,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上。
从生活方式来看,间接体验高度发达,直接体验相对缺乏。他们熟悉并善于运用现代科技工具高效、快速地获取和传播信息,行为变得更加便捷和智能化。尽管基于亲属、地域、商业等的传统传播网络仍在发挥影响力,但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新媒体社交网络是他们的典型传播方式。互联网让他们突破了真实的人际圈子,也巧妙地隐藏了伴侣之间社会地位、职业、年龄等方面的差异。
一方面,他们是个性化程度空前的一代。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虚拟世界社交互动程度空前的一代人。各种问答社区、兴趣团体、地方网络组织都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以“随心所欲”的心态与外界交往,追求生活的多样性和新鲜感,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和行为表现。正因为如此,二次元文化对于宅男、烂妹等各种亚文化群体和小众问题几乎是非常开放和包容的。同时,由于他们实际上在社会话语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也在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身份,“壮胆”自己,争取认可。
在表达上,他们倾向于从零开始,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首先是情感表达的碎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很难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精神娱乐和情感宣泄。因此,一些流行的短视频应用,如抖音、快手等,都适应了其“闪”的风格特点。这小小的情感片段也为二次元文化群体的二次创作和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是文化表达的符号化。他们善于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方法对现有的文化材料进行加工、组合、重写和重构,最终呈现为新的符号体系。以“表情包”的制作为例。以一些人们熟知的图像为基础,对图片进行改造,或者配上简洁的文字,或嘲讽、嘲讽,或批评,以这种拼贴和重塑的方式。赋予它新的内涵。 《姚明笑了》、《葛优躺了》等等都是这样。
最后,还有社会表达的分层。在线社交网络在年轻人的社交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友谊逐渐形成网络文化圈,进而形成小规模的社交群体。根据不同的爱好或风格来划分“圈子”:“御宅族”有“御宅族”的文化,“粉丝圈”(粉丝群体)有“粉丝圈”的规则。一个年轻人可能同时身处多个“圈子”,但局外人往往对圈子内的语言感到困惑。如“CP”(Coupling,人物匹配或粉丝匹配)、“YY”(淫秽,指化妆、想象CP或偶像不切实际的内容)、“KY”(指制作令人尴尬、混乱的场景) 、不恰当的)言语或行为)、“发糖”(自己喜欢的配对角色有了新的甜蜜剧情动态)、“送刀”(当编剧设定的情节不合理或观众无法接受时,观众可以威胁向编剧举报的“行话内幕”或“送剃须刀刀片”等“俚语”)都是青年群体在社交活动中分层表达的产物。
不奇怪:二次元文化特征解读
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青年文化现象,二次元文化的一些特征也与前述当代青年的特征相吻合。
(1) 创造性抵抗
一方面,在方式上,年轻人利用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传播和表达二次元文化。这种交流和表达的方式富有创意,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终端进入二维世界。在网络小说、漫画、动画、短视频、电影、电视剧以及线下衍生周边、cosplay、俱乐部、演出等丰富集中的呈现中,营造出集体狂欢的盛大场面。
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年轻人在独特的空间中创造自己的文化观念和精神世界。当我们问及二次元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时,受访者集中提到了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刺激爽快的感官冲击、青春激情的理想信念、肆无忌惮的想象力——“艺术想象力”就是为旧的内容发现新的形式。”这种“旧瓶装新酒”的二次创作,也让二次元文化自然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更准确地说,这种反抗应该理解为一种温和的抱怨和嘲笑,善意的戏弄和讽刺。中国的二次元文化并不是对主流文化的公开抵抗。它更多的是对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颠覆性重构和重新诠释。
2015年底,网络上突然出现一波“复刻”1950、1960年代的宣传海报,比如“我就是喜欢你受不了我的样子,但你要和我一起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还有一丝一毫的联系,恐怕我们都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你追我赶,我就和你一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观。”语言逻辑跳跃,充满戏谑的句子,配上经典的社会主义风格的画面,呈现出微妙的亚文化特征。
我们往往不认为这种颠覆和恶搞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或背后的主谋。相反,他们并不想公然与主流文化或父辈的教诲发生冲突,而只是用不同的文化解读方式来进行略显叛逆的自我表达、自我宣泄和自我满足。面对成长的痛苦,他们用二次元世界中的“借壳上市”、“指责别人”、“看别人”作为自己情绪的宣泄口和“弱者的武器”。这不正是另一种“求关注”吗? “争取地位”以及争取身份的方式?
(2) 与利益相关的排他性
有趣的关系是指人们之间由于相同的兴趣和愿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二次元文化的粉丝很容易因为相同的兴趣、相似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而聚集成一个群体,并获得归属感。喜欢同一本小说、同一部动漫的人、喜欢同一对情侣的人,都可以基于有趣的关系组成这个二维小群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次元文化实际上是年轻人出于对相关文化作品的热爱,通过网络寻找相似的人而进行的一种有趣的实践活动。
这种有趣的文化实践也可以从网络平台延伸到现实世界。 ACG用户可以在不同兴趣组之间“滑动”。一个人可以同时喜欢cosplay、Lolita(洛丽塔装扮)、Vocaloid(声乐合成软件),同时加入自己的粉丝社区。但这些粉丝群体是相互独立的,不能相互替代。基于各自利益关系而建立的不同利益集团,会表现出相互排斥的倾向。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同CP粉(某一组配对角色的粉丝)之间的“打架”。布迪厄认为,场域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这是一个集中象征性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地方。每个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二次元”群体是基于有趣的关系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场”。二次元文化是青少年群体创造的有别于现实世界和成人文化的精神空间。
(3)虚拟实现
据路阳调查,我国二次元用户以独生子女为主,有兄弟姐妹的核心二次元用户极为罕见。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是比较孤独的,二次元作品可以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陷,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比如,把二次元作品中喜欢的角色当作朋友或者兄弟姐妹,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陪伴。 “只有在二维世界里,你才能找到共鸣/治愈/爱。”
核心二次元用户无疑是二次元文化体系的最大贡献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创作或再创作二次元作品。这些核心2D用户自我价值的实现,大部分来自于其他2D用户对他们原创作品的喜爱以及群体的认可。优秀的“UGC用户”(原创作者)还将受网络平台邀请签约,进一步创造商业价值。二维文化的虚拟性与其以网络为主要媒介的传播形式密切相关。在这个脱离现实的二次元世界里,青少年获得了情感的释放、情感的寄托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
正反两面:二次元文化的思想影响
从主流文化的角度来看,二次元文化无疑对年轻人的思想偏好和价值倾向有着强烈的影响。结合对年轻人的研究和采访,我们似乎能够大致梳理出二次元文化的一些影响。
一是以利益为核心构建的独立的社会空间;而这样独立的社会空间也很容易产生群体排他性,导致社会疏离。
二维平台创造了广阔的自由选择的社交空间。在这里,我们不再以地理、职业、血缘关系来判断远近,而是完全以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为主轴,支撑起一个网络,构建出我们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这里形成了一套“隐性知识”体系——《清丸》、《火钳流明》等二维作品生成的“行话”。只有接触过这些作品的人才能“得到”其准确性。意义。旧的“模因”将不断衍生出新的“模因”,话语体系将逐渐扩大。
在完全自发的二维社会空间中,一些群体还会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团队合作活动,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这个自发的社交空间最基本、最简单的功能就是自由地与他人交朋友、找到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带来的快乐。
但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基于利益的排他性固然可以带来“去政治化”效应,但其另一面则是“针插不进、水灌不进”的封闭内卷甚至社会恐惧。
二次元文化不同于一维文化(以文字为基本媒介的文化形态)和三维文化(以真实的人、事、物拍摄而成的三维电影、电视剧等文化形态),而二次元文化不同于现实世界三个维度之间的屏障,被他们称为“次元墙”。这种在他们眼中难以弥合的代际差距和文化观念差异所造成的隔阂,使得二次元爱好者在面对三维时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接受障碍,表现出排斥性。他们也希望退出自己的二维世界,不要被三维文化同化。
面对强大的成人社会群体的不理解和误解,二次元用户群体往往无力辩驳。而当他们的父母给二维文化群体贴上“叛逆者”“崇洋”甚至“汉奸”的标签时,这些外部压力进一步压缩了两党之间的交流空间。最终,他们往往采取“二次元不需要三次元理解”的态度,放弃沟通的意愿。
这道难以逾越的“次元墙”,让二次元文化爱好者更倾向于划定界限、组队来维持圈内的“纯洁与美好”。这种内卷化倾向会表现为一定情况下的某些协调一致的外部网络集体行动,例如各种类型的“守卫”和“露营”。 “青少年群体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凸显群体间的差异,区分群体内和群体外,并通过排斥群体外的积极表达来获得群体内的认可。这种认可往往是一种‘拒绝认同’,并努力通过与外界的对抗来支撑内部共同的‘战壕’。”我们可以谨慎乐观地看到,绝大多数二次元用户认识到了自己社交疏离现实的问题,并积极尝试打破“次元墙”。 。 。在我们的采访中,一位2000后本科生表示:“我们可以在二维世界里快乐,同时在三维世界里也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其次,二次元文化追求异质表达,年轻人借此发挥想象力,创造新的文化和精神表达方式。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下,青少年很难或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在二维空间里,他们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放飞自我。现实世界是一个等级森严、法律严格的现代国家。在二次元的理想世界里,人们自由自在,为所欲为,呈现为一种精神狂欢。这体现在二次元文化中解构、拼贴、重构的运用上。它通过塑造、翻译等手法创造出新的文化符号,并具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它所创造的文化空间不仅存在于二维世界,也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这种精神狂欢的典型表现就是“鬼兽”。
弹幕视频网哔哩哔哩上流行一句话:B站只有两个版块,一个是鬼畜区,一个是鬼畜素材区。所谓鬼兽就是利用素材对音频和画面进行一定的处理,以达到与BGM一定的同步感。 2018年2月,一段名为《赵本山:我是诗词王【改革春风吹遍大地】》的鬼视频在网络疯传。截至2020年1月,仅哔哩哔哩平台就获得了5007.9万次浏览量和36.6万条评论。事实上,“改革春风遍地吹,中国人民真有决心”的“宏大叙事”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几乎成为20世纪90年代末家喻户晓的“模因”。这个“大词”首先是通过1999年央视春晚赵本山之口解构和创造的,经过近二十年后,它被二次元文化重新发现、重新创造。视频作者表示,他的初衷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童年春晚记忆的怀念。
这种后现代的精神狂欢不仅提醒人们关注年轻人的精神文化诉求,也是缓解精神压力的一种方式。
第三,虚拟和现实之间二维文化的存在模糊,可以很容易地导致年轻人的角色和行为异常的差异。
二维虚拟世界中景观的丰富性和情节的跌宕起伏将引起几乎真实的替代感。他们的三种观点仍在最终确定过程中的年轻人可以轻松地展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无助以及他们追求的理想,从而将希望寄托在这个虚拟世界上。所谓的“二维婚姻”是一个州,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将角色视为一个理想的婚姻和爱伴侣 - 这些“神与女神”将永远变老或死去,并且将永远是”冻结年龄”。丑闻,绝对完美。这使他们以极为严厉的态度来检查现实世界中与之互动的人。他们与他们互动的次数越多,他们发现他们远非理想类型,因此拒绝进一步的互动。人类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我们忽略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而朝着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迈进,那么很难调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自我认同矛盾和混乱。
此外,对于中国来说,二维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外国文化。直到今天,国内二维文化仍然以日本动画为主导,其次是欧美作品。因此,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与当地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适应和融合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一些二维文化著作包含“私人物品”,这些私人物品荣耀战争,赞美军国主义和拆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值得保持警惕。二维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具有传播优势,但是如果其中包含的价值在没有歧视的情况下被完全接受,那么它将不可避免地误导那些仍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群体,甚至导致重大行为错误。在2018年,两名在Zijin Mountain的Shaojiashan反日山掩埋场前面穿着复制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轻人的照片被网民揭露。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在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英雄和烈士保护英雄和烈士》方面是对当时对类似行为的明确回应。这种现象应该使人们深入反思二维文化。诸如“ jingri”和“两个面者”之类的单词和行为背后可能不是价值观。偏离主流价值观的二维作品可能会对青年群体产生影响,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局部二维文化的脆弱性和创造的发展。慢的。
打破墙的方式:二维文化中的代际和解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二维文化?
一些老年人将二维文化视为祸害,并坚持采取绝对拒绝的态度。他们经常将一些无害的“笑话”和“熨斗”放在线上,经常深入“罪魁祸首”,但结果始终并不理想。实际上,如果您认真对待二维文化,您将失去。当主流文化利用知识的各个方面来认真批评某种二维文化现象时,总是会发现,“敌军”已经消失而没有痕迹。有些人采取了“没关系”或欺骗他人的鸵鸟态度的等待心态。他们甚至使用“用笑话与笑话打架”的方法来欺骗自己和他人,以为通过积极迎合和屈服的方式,他们将能够“渗透敌人”。后来,成功实施了“叛乱的煽动”。实际上,这更有可能是浪费时间和资源。
不管是否被认可,无论偏好如何,二维文化的存在至少都划分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不仅是对主流文化的测试,而且也可能是主流文化的丰富。主流文化必须吸收它并丰富主流文化本身的内涵,以便与时代保持同步并保持其在新时代的领导能力。近年来,政党和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地“招募”二维文化词汇。诸如“故意”,“可爱”和“主要取决于气质”之类的在线话语开始出现在房间中,包括“燃烧”,“强大”,“喜欢”和“硬”。领导人的官方演讲中甚至使用了“核”等。主流文化积极吸收和转码二维文化符号,以及在二维文化平台上“开放商业”的“高端“官方机构”,在互联网上实现为单个IP,并构建了他们的“人物”。这种“真正的香”手势本身表明,二维文化永远不会被简单地拒绝。
对于主流文化,在大型运动,大弯路和大外界的过程中,这是一种使当地二维文化更深入的含义的可行方法。近年来,国内动画,例如“大圣人的回归”,“大鱼和秋海大师”,“大师”,“白蛇的起源”,“尼兹的魔鬼男孩”和家用动画马克思作为主角的“领导者”都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票房。
主流文化需要面对面,面对二维文化对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复杂影响。只有面对,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否认和拒绝,我们才能吸引年轻人并消除“维度”之间的障碍。只有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条件以及精神和文化需求,并根据保留差异和寻求共同点进行对话,才能有效地静静地指导。
Ku Shu福利
KU叔叔的书捐赠活动一直在进行! Citic Publishing House为Ku叔叔提供了15份“消防”副本,作为对热情读者的礼物。金融危机后的十年,三个救助巨头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已经联手审查了自大萧条以来的金融灾难,并探索了从危机的根本原因中学到的经验教训,爆发过程和救援策略。请在文章下发表评论,最喜欢的前三名(超过50个)将收到一本礼品书。
文章评论